1、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恶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刘平中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求理论依据,认为礼源于“太虚“,“天“. 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礼的形上依据作了追寻.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提倡克己复礼,主张变化气质以克服人性的偏差,从而永保天地之性.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教育与学习以“反礼“,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化俗,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张载认为,实现礼治的重要途径就是“学“, 在教学中以礼为重.【关键词】张载;礼;礼学;经学【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1012105刘平中(1971 一), 男
2、,四川 I 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史.(四川成都610064)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72009)的成果之一.宋代是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程颐,朱熹等人的礼学造诣都很高.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着名的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关学的创始人,其礼学更是名重一时.张载以倡儒道于千年不明之后为己任,融合六经,推本论孟,糅合佛道,重义理,倡道统,以重建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并建构关学的思想学术体系.张载关学不断提升汉唐以来儒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水平,促进经学与理
3、学的共同发展,在经学史,儒学史,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气本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伦理学,开创了气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发展史上影响重大.他所倡导的“四为“ 理想,一度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张载的礼学思想是关学思想学术的重要载体,他所提倡的“克己复礼“, 通过礼教实现“ 内圣外王 “,“礼即理也“等礼学主张,在中国儒学史和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论张载谥书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l(.宋元学案说张载的学问是“ 以礼为体,以孑 L 孟为极“1 卷 17).宋史?张载传亦说:“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这些说法都是明证.但是当今学界更多
4、关注的是张载在哲学,理学上的成就,而比较忽视他的经学成就,相关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几近寥寥.笔者认为,礼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主干,“礼乃关学之体 “,不认识张载的礼学,即是不明体,用之别,当然就不能全面认识张载思想学术的核心价值与本质意义,因此,研究张载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自明.笔者拟结合相关文献对张载礼学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和勾勒,力求对张载礼学的结构体系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丽 721江西社会科学 2010.1一,礼的形上依据论宋代理学家研究学问的主要特点,就是吸取佛,道学术长于思辨与哲理的优点,以取代汉唐以来儒学重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轻视义理,不求大体的不足与缺陷.提倡以己意解经,
5、自求新意,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意涵,重建儒家新的理论体系,以与佛,道抗衡,扞卫儒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因此,重视对经典哲理性和思辨性的挖掘提升,成为宋代理学家治学的主要特点.张载作为着名的哲学家,理学家和关学学派的创始人,重视对经典进行哲理研究与重新诠释,以重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便自在情理之中.张载关学的成就之一,是对“道“ 与“器“关系进行了研讨.张载的学术体系有形上和形下之别.张载说:“ 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4】(P207)张载对形而上的“ 道“与形而
6、下的 “器“的意涵作了明确的界定 ,并指出了二者间的联系.他认为,所谓形而上者,就是没有形体,难以凭感觉触及者,表现在礼上,就是“ 大德敦化“; 而所谓形而下者,就具有形体而能凭感觉把握的事物,表现在礼上,就是“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礼与一般见诸形象的事物一样,比较容易把握和体认.在张载的学术体系中,礼属于形下或形器的范畴,不过,在张载区分天道人事的前提下,礼还不能说是形器的全部,它只是形器当中人事的部分,与形上的部分应当是分别而言的.这点应当引起注意.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求理论依据.张载说:“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太一)也.今天之生万物 ,其尊卑小大,自有礼之象,人顺之而
7、已,此所以为礼.或者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5j(卷.指出礼源于太虚,本之天然,是太虚与气聚散变化的结果.张载的哲学体系以“气“ 为最高的范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l(.张载所122说的“ 气之本体“ 中的本体 ,是指气原始的,本来如此的,永恒的状态.他说:“太虚者,气之体形聚为物,形溃反原.“气之聚,成为万物;气之散,复归于太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界定了太虚与气的本质关系.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这就为形下的礼找到了形上的依据.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天“具有抽象性,并非具体有形迹之物,所以天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又具有本体的特征
8、.张载认为礼本于天,他说:“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礼有形则明于地,明于地则有山川,宗庙,五祀,百神,以至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是见于迹也.盖礼无不在,天所自有人以节文之耳.本于天,骰于地,犹是总言之鬼神,则布列于地上也.然则礼非自人而出,至于鸟兽,莫不有父子,配偶,长幼,朋友,蝼蚁之君臣,鸿雁之兄弟,但不能推类而有别,此亦皆天性也,至圣人则能粹美之.“ 张载认为礼本于天,天无形,那么就有无体之礼,礼无不在,但礼并非全自人出,鸟兽有父子,配偶,长幼,朋友,蝼蚁有君臣,鸿雁有兄弟,这些皆来自天性,圣人之礼也来自于天性.礼源于天,体现于人之外,遍布了生物界的各个领域,正是礼本
9、之于无限博大之天的表现.张载主张将礼与自然宇宙秩序,天地本性联系在一起,将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与天地宇宙运行之道联系在一起,主张来自天性之礼不可变.他说:“ 礼亦有不须变者 ,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m64)张载指出 ,源于天性之礼如 “天叙天秩“,“天尊地卑“,“天之生物所俱有的尊卑大小之象“ 等,是永恒不变的,天道与人德是息息相通,彼此联系的.“ 礼即天地之德也.“礼原本于天德,违背礼即是违背天德,这就为封建伦理道德纲常找到了内在的理路依据,突出了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制度在维护政治,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10、.天从何而来? 张载说:“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8(P326)太虚是天之祖和源头,太虚即气,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那么追溯天的本原,则又回归于气.既然礼本之天,天本之于气,那么礼必然本之于气.这就为礼的存在找到了本体论依据.张载还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礼的形上依据作了追寻.张载认为礼来源于人的“性“,“情 “,“心“,他说:“ 人情所安即是礼也.“f 卷 ss)“礼非止着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 .盖礼之原在心.“l7 “仁义礼智 ,人之道也,亦可谓性.“l8J在心与性的关系上,张载认为性是构成心的要素之一,“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 “).心性的联系还表现在性与心均源于气,为气所固有的属性和
11、内容,从属于气,张载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_6j(又说:“太虚者心之实也.“【删指出心,性俱来源于太虚这个本体,故有把道德理性客体化的倾向.此外,张载还认为礼还与情有关,所谓情,张载指出:“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l9删张载认为情来源于性,是性的外在表征,情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可见,张载在探讨礼与心,性,情的时候,并没有脱离他的气本论哲学体系,在对礼的内在本原探讨,最终还是落实到气本体论的基础之上.以气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张载哲学的始终,也贯穿于他的礼学思想之中.他在为礼寻求终极依据时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宋代理学家多谈本体,但并不忽略道德伦理,
12、他们所做的,就是要将伦理道德本体化,以实现伦理道德的合理与合法化,为道德人伦建立牢固的哲理基础.张载从宇宙本体的实施主体的角度对礼的存在依据作了追寻,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凸显礼与他的哲学本体太虚,气之问的关系,提升礼的哲学思辨维度,从而彰显礼存在的合理与合法意义,以便用礼的形式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习惯,规范其日常行为,发挥礼在维护正常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于佛,道的竞争中,保证儒家的正统与核心地位.二,礼的功能论张载论礼的功能,是从人性的角度展开的,他说:“人之性虽同,气则有异.天下无两物一般,是以不同.“101(P330) 张载把这种因受“气禀“不同所产生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
13、.“气质之性“善恶混,还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性,他把源于太虚的,完美无缺的人性称为“天地之性“. 何为 “天地之性“?张载说:“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I61(又说:“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l6J()天地之性“源于天,也就是源于太虚与气,是人的善性的根源,是人之所以通过教育克服“气质之性“ 之弊端,实现“ 天地之善性 “的理论依据,也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与牛羊鸡犬等物的根本原因.“ 天地之性“ 乃纯善无恶之性 .何为“气质之性“?张载说:“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n“才“ 同“材“,是指构成一切生物的材
14、料.气质,是因人所处环境,所受“气禀“ 差异不同而构成的生物本性,是人与草木等其他生物共有之性,在人身上则表现为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提出了人性二元论观点,在人性认识史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合理解释了人性史上譬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等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而且,为加强教育,推行礼教,提倡伦理道德风尚等行为以促进和养成人之善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张载提出了通过教育,变化人的气质,克服气质的偏差而返归天地之性,主张变化气质克服气质的偏差.其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尊礼以成仁成善,克己以复礼,实质是如何实现“反礼“ 的问题.他说:“变化气质.孟子说: 居移气,
15、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l7I(张载强调,变化气质以复归天地之性,就是要居仁由义,以仁作为自己做人行事的最高准则,去除日常行为中恶的因素,使人的行为“皆中礼 “,与礼的要求相符合 ,这样,气质之性则能返归于天地之性.张载还主张从克己方面下工夫来“变化气质“, 他说 :“克己反礼,壮莫甚焉,故易于大壮见之.“(P130)所谓“克己“,就藏 123江西社会科学 2010.1是要从精神思想层面上用天理之义,天道之德战胜私欲,遏止不合理的欲求;从具体行为上用伦理道德纲常,伦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
16、,从而使自己成为贤人达人.这就指出了心理内省,后天教育,道德约束等礼学规则方法在养成人之善性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礼在修身进德,从善如流,成贤成圣的过程中根本性作用.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它还象征了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基础,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没有这套礼仪,个人的道德无从寄寓和表现,社会的秩序也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仪礼以及历代史书中的礼志对冠,昏,丧,祭,燕,射,朝,聘诸礼的仪节皆有详细的记载,礼记以及一些阐述儒家礼学思想的着作均从礼仪的种种规则中去寻找其背后的秩序观念,以及这种秩序观念对于社会的意义.作为
17、一个对社会极为关心的思想家,张载清楚地看到了礼对社会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张载认为,礼要使社会井然有序,则首先要以礼化俗,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 tL#b.“l7l(张载主张通过恢复井田制来实现富国的目的,并强调实行礼教来治理民.他虽然主张通过恢复肉刑等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但仍然强调刑罚不得逾越礼之范畴,主张以礼来约束滥施刑罚.可见,张载将礼放在了刑罚之上,认为礼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比刑罚更为有效和合理.儒家传统素以“礼乐“ 并称 ,礼更多的是强调“别 “和 “序“,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 别“,势必造成对立昭然,反而不利于“别 “.于是先儒们又提出“ 乐“来弥补这种不足 ,如
18、 礼记? 乐记说:“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张载在重视礼的教化作用时亦对乐的“和“ 的作用十分看重 ,他说:“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P263)他的经学理窟中有礼乐篇,其中论述了礼的“别异“ 与乐的“统同 “.他说:“礼反其所自生 ,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 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 ,更何所待!是 乐其所自成 .“I7】(P 张载对礼记-乐记中“乐统同 ,礼辨异“ 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指出礼的“别异 “是礼的本质属性,即“ 礼天生自有分别
19、“, 乐的 “统同“也是乐的分内之责,即“乐吾分而已 “.张载的 经学理窟中的周 tL),崇法,礼乐,祭祀,月令统诸章,把提倡礼乐视为正民风,不忘本的可靠途径.三,礼治途径论张载不像程朱那样注重举本统末,他所设计的进学程序也不是由本知末,而是由末达本.正蒙?三十篇 说:“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说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人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_6(P40)如此由礼上达天德,经过许多的步骤,到七十岁才能完成.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以知礼成贤成圣.强调求学的过程,并以为越长久越好.难怪朱熹感叹:“学者少有能如横渠辈用功者,近看得横渠用功最亲切,直是可畏!“(卷张载认为,实现礼治的首要途径就是“学“.他说:“ 某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世习俗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上去即是理明矣,又何求!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脱洒也.“f8】(P330)在张载看来,学礼则可以除去世俗的纷扰,从而达到明理.张载强调:“ 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强礼然后可与立.“()“人必礼以立,失礼则孰为道?“( 在张载看来,学礼是实现人的主体人格确立的途径.他又说:“ 学者行礼时 ,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捷径,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