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吴海龙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自然极限思想的研究源于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作者们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增长与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 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驳斥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荒谬观点, 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口、资源消耗、经济的急剧增长达到了自然极限,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 沿此进路, 着重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人类解放战略等维度阐述了自然极限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说, 马克思的自然极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自然极限; 生态; 资本主义; 社会制度; 新常态; 作者简介:吴海龙 (1977-) , 男,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2015 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 AHSKY2015D11) 在资本自我增值和不断扩张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和权力, 三者相互共谋, 成为决定性的社会权力, 日益强化着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与掠夺, 驱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虽然人类正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 但是我们的处境却是危机四伏。带着这种矛盾纠结的生存体验逼迫我们去深思现代工业文明和
3、粗放式发展模式, 去反思人类整体生存处境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去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中去。在这个境遇下, 认真审视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概念的提出自然极限思想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的作者们像马尔萨斯一样认为, 呈指数速率增长的需要和满足这个需要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他们看来, 这个世界无法承受生态需求上这种持续不断的增长, 无论哪种形式的无限增长
4、, 有限的资源都难以为继。但是鉴于马尔萨斯只考虑了由粮食供应所施加的限制, 增长的极限还在它的模式设计中包括了工业生产所需求的某些非再生资源的有限供应以及地球吸取垃圾物质的自然系统能力的限制:“如果当前世界的人口, 污染、粮食供应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 那么在未来的 100 年内的某个时间里, 这个星球将会达到增长的极限”。虽然这一预测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但不能否认, 这一研究报告有其重要的意义, 那就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增长与自然极限问题的关注, 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警钟。它向人类警示:人类对资源盲目的、掠夺性开发, 使自然资源面临日益减少和枯竭的危险;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过度消耗使
5、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 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工业化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自然, 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大地满目疮痍, 臭氧层消耗殆尽, 全球变暖, 水资源短缺, 物种多样性消失, 而且这一清单还在继续因此, 这些新马尔萨斯主义者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增长与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马尔萨斯主义者的对立面。在他看来, 马尔萨斯主义者的前提和结论都是不成立的, 无论是说人口、经济、资源消耗的增长是呈算术级数还是几何级数, 都无从考证, 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因此马克思坚决反对人口、经济增长将达到自然极限的荒谬观点。马克思认为, 生态危机的根
6、源不在于人口、资源消耗、经济的急剧增长达到了自然极限,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出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受到当代西方绿色思潮的诟病和批判, 认为马克思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 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客观有限性和稀缺性, 没有认识到增长与自然极限的矛盾。针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指责,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限制思想、马克思如何考量自然极限思想、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当代意蕴等三个方面问题展开系统的阐释。二、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极限思想针对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极限,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主义角度考察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轨迹, 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7、。总的来看, 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以戴维佩珀、乔纳森休斯、福斯特为代表, 他们主张马克思承认自然极限问题, 并从各个角度展开了辩护。佩珀认为, 马克思不但深入分析了自然极限问题, 而且把自然极限与解放战略联系起来。佩珀指出, 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解放是以承认自然规律和自然极限为前提的, 不能脱离自然条件和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孤立存在, 而是依赖于以生产力的自然资源、技术及生产技能等形式存在的物质状态。乔纳森休斯在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真的否认自然限制对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设置了任何约束, 那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显然, 休斯的观点表述很明确, 马克思是承认自然极限思想的,
8、 只是认为自然极限还相对遥远, 因为在马克思的眼中, 对农业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自然限制还没有被人口所超越, 地球肥沃的土地供养的人口限制还远远没有达到。对于马克思是否承认自然的极限问题, 福斯特指出, 马克思始终坚持人类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并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人类当然不是完全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因为人有意志自由一种转向的能力, 但始终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这些物质条件作为前提而存在并随之带来某些限制。”二是以詹姆斯奥康纳为代表, 主张马克思虽然没有否认自然极限, 但低估了这一问题, 应该加以批判性重建。奥康纳认为, 马克思看到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系
9、统的社会建构能力, 强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然界的人化问题, 却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运作能力和人类历史的自然化问题, 弱化了自然界对人类发展的限制问题。“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 作为一种既能有助于又能限制于人类活动的力量, 在该理论中却越来越被遗忘或者被置于边缘的地位”。也就是说, 马克思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看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在他的眼中, 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自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都是源自人类的物质活动。就表面现象来看,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事实上, 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 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能动的伙伴, 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合作者, 而且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由人
10、类自身生产活动所推动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界本身也在重构和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气候的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以及土壤的周期都有可能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所以说, 人类的力量和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 马克思理论需要将自己的内涵向扩展到物质自然界中去。三是以泰德本顿为代表, 主张马克思否定自然极限。泰德本顿认为, 马克思没有增长的门槛和自然极限等概念, 他反对马尔萨斯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相信物质的极大丰富将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出路, 为了实现他的全人类解放战略 (实现共产主义) , 对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充满乐观, 这实际上是否认自然极限。在
11、泰德本顿的著作中, 他这样描述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点对马尔萨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声称, 他们以较早的人类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和他们的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经验为前提的共产主义概念, 导致他们不仅拒绝接受由马尔萨斯给出的关于自然限制的谬误的思想, 而且也不接受所有的自然限制。在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的限制一文中, 本顿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没有把“自然条件及其限制”整合到生产的一般条件和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 片面强调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性条件, 片面夸大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之中的主体能动性, 推崇一种超越自然极限的普罗米修斯主义, 完全忽视“自然的限制”这一问题。综上,
12、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阐述可以概括为辩护派、重建派和否定派。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见解, 肯定马克思是承认自然极限思想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 人要受制于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 不能超越自然极限。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极限思想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的革新和发展的一个关注点呢?自然极限思想又到底包括哪些内容?马克思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考量自然极限的呢?三、马克思如何考量自然极限思想相对于马尔萨斯从单一的人口因素来探讨自然极限问题, 马克思则从自然因素
13、、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人类解放和社会制度等维度来理解自然极限思想。1.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 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 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另一个方面,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 超过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 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态的失衡, 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 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其一, 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而处于衰竭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家的需要, 自然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掠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
14、资源被过度开采, 各种矿物质被毫无节制地挖掘, 土地资源也遭受巨大破坏。正如马克思所言:“自从大规模移民开始以来, 土地就因为没有施肥而变得贫瘠了”。其二, 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马克思亲眼目睹了:“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 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他在给恩格斯的书信中写道:“热死人!此外还缺水;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就泛滥, 在干旱年头就干涸”。总之, 这些论述表明,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破坏了土壤的肥力,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破坏了土地和矿物质, 污染了水和空气, 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稀缺。2. 自然极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
15、,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自然丧失了它的独立本性, 成为被人类改造、利用的对象, 成为一个待人类不断开掘的潜在的资源库, 这样, 呈现于资本主义生产镜像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就变成为一种利用与被利用、开发与被开发的外在性关系。在这种生产镜像中, 资本主义生产所关注的并不是如何通过实现生产和自然的平衡, 而是关心花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 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这种生产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把自然看成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 看作是人类肆意掠夺和征服的对象物, 不断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和挖掘, 这就造就了资本的无限扩张和自然极限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扩张是无限性的,
16、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另一方面,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自然界对资本的扩张是有极限的。因此, 马克思认为,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无法解决, 也很难调和,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因,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果。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这些措施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内进行的, 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认为, 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建立新的生产逻辑, 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才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3. 自然极限与科学技术。有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 秉承技术乐观主义, 认为生产力的
17、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可以摆脱一切束缚, 超越自然极限的种种约束, 并且片面地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当提高了科学技术、改良了耕作方法时, 三分之一的土地的产量就会提高到五倍甚至以上。针对某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读, 马克思认为, 恩格斯的论点并不是说地球肥沃的土地供养的人口可以没有限制, 而是说这些限制还没有到来, 科学进步的作用不是完全消除自然限制, 而是推迟这些限制的到来, 因为技术进步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或稀缺性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或者被替代。新的替代资源的出现以及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 自然而然推迟或滞缓自然极限的到来。马克思指出, 人类可
18、以通过化学方法来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长周期, 可以控制化学过程的反应来滞缓自然界的成长周期, 可以利用工业中的废料做成原料来节约自然资源。“例如, 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 变成苯胺染料, 茜红染料 (茜素) , 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接着认为, 某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只考察了自然极限的自然因素, 只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或有限性, 只考虑了自然极限的物理属性, 没有考虑到自然极限的社会属性, 没有考虑到自然极限的人文情怀和技术因素。在马克思看来, 人类的生产过程本身可以看作是人类和自然、科学技术三者之间的互动, 人类利用技术将他们的影响施加给自然, 但是只能在自然法则之下活动,
19、 受制于社会因素, 不能超越自然极限。4. 自然极限与人类解放。有些西方学者认为,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过于关注了人类的解放, 而忽视了自然的极限与承受能力, 人为地在人的解放和自然极限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显然,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马克思一直认为, 人类的解放是一种全面解放, 不仅包括人的个体、类的解放, 还包括与人相关的一切对象性存在物的解放, 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 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就是说, 马克思追求的人类解放不仅仅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 而且还以“
20、其他种的需要”为尺度, 自然理应是一个考量维度。那么, 能否超越自然的限制和极限实现人类解放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马克思认为, 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承认自然的限制和极限, 在自然极限容许的范围内进行, 不可僭越, 也不能超越自然极限,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肉体和精神都离不开自然界。在手稿中, 马克思这样指出, “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依赖于自然界, 只能在自然界设定的条件下生产和创造, 离开了自然界, 离开了感性的外部世界, 人类什么也不能实现。5. 自然极
21、限与社会制度。自然极限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马克思认为, 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和利润增长, 大肆掠夺和支配自然资源, 破坏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严重损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和再生能力。在马克思看来, 工业社会中“每个人以一种直接的、精力充沛的、独断的方式来对待地球。他们必须把所有他们身边的东西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视为是可能在市场上赚取利润的潜在商品。他们必然要求拥有不受外界规则干扰的生产、购买和出售这些商品的权利随着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的泛滥, 人类和自然的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被淡化成了赤裸裸的工具主义”这种赤裸裸的工具主义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加剧了
22、土地、矿物质、金属、燃料等自然资源的稀缺, 缩小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 造就了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因此,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本性,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平衡能力, 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断裂, 人为地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马克思认为, 现存的状况是急需一个合理规范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一个超出资本主义社会、面向共产主义的物质交换关系, 使之在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是必要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 只有共产主义
23、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在自然极限的范围内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当代意蕴在当下中国, 虽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按照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来调节生产和消费, 能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短缺的矛盾依然严重。马克思的自然极限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1.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是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将一改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发展状态, 恢复
24、为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过去 30 多年里,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 依赖于资源、土地、资本等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 虽然成效显著, 却也后患无穷沙漠化迅速发展、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城市资源枯竭、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等等, 生态赤字正在逐渐扩大, 经济发展严重挑战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极限。这严重的后果既是粗放式发展方式所致, 更是人的非理性认识和盲目的行为所致。受近代主客二分思维的影响, 人们把自然当作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僵死的客体,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储存库, 人则成了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万物之主。人类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为所欲
25、为、随心所欲地控制自然、统治自然和征服自然, 完全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和极限。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 自然界敲响的警钟才使人们认识到, 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供给能力已经承受不了那种粗放式发展的膨胀需求和非理性的盲动, 我国经济发展的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而新常态就是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说, 从经济发展旧常态走向新常态, 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式的增长模式, 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的承受能力, 尊重自然极限思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2. 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是与“五大发展理念”相一致充分理解和认识自然极限思想, 就是要增强“协调发展”理念
26、。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利益, 不断掠夺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 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 正如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一书中所言:人类第一次变得如此强大, 以致由于我们的欲求, 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人类如此肆意妄为, 破坏了自然系统的平衡, 也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平衡, 损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牢记,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象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 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协调社会
27、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 增强自然生态的主体意识, 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充分理解和认识自然极限思想, 就是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当下中国, “中国奇迹”响彻全球, 30 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辉煌, 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 城市型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和障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既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 更是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的准确表述。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是破解我国资源短缺瓶颈的必然要求,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 但人均资源
28、占有量普遍较低, 石油、水、天然气、耕地等自然资源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 就是要充分认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 以人和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 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充分理解和认识自然极限思想, 就是要增强“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推进中, 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和生态失衡态势不断增强, 如何实现社会公共产品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和分配, 既能保障利益共享, 又能促进生态平衡,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29、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 就是要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里的共享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不是为了一部分利益而损害一部分人利益, 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的利益, 而是要共享金山银山, 更要共享绿水青山。要实现这样的共享, 只有在自然生态问题上既要考虑人民主体的当下利益, 又要考虑到自然系统的主体利益, 既要考虑到人民主体生存发展的利益, 又要保护生态的长远平衡,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自觉协调人与自然的共享, 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承受能力, 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 力求实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享式发展。总之, 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 人对自然的破
30、坏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务之急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说马克思不是生态学家, 但是他十分清楚意识到:人是嵌入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的, 受其生存的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所规定, 人类与自然生态是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 彼此之间休戚与共。这要求人类在制定经济政策时, 既要着眼于自然生态的平衡, 又要促进人类的福祉, 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马克思自然极限思想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等方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我们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注释(1) (1) 英乔纳森休斯著, 张晓琼, 侯晓滨译:生
31、态与历史唯物主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60 页。 (1) (1) 英乔纳森休斯著, 张晓琼、侯晓滨译: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74 页。 (2) (2) 美福斯特著, 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7 页。 (3) (3) 美詹姆斯奥康纳著, 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7 页。 (1)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05 页
32、。 (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6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第 518 页。 (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331 页。 (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4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5 页。 (1) (1)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 (上)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118 页。 (2) (2)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58 页, 第 56 页。 (1) (1) 唐奈勒H梅多斯著, 赵旭译:超越极限,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230 页。 (2)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81 页。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版, 第5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