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

上传人:oil007 文档编号:2433350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考综合能力提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综合能力提高,(一)无机物知识的综合应用,在高考中,无机化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 素化合物知识在每年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最大,高考当中,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考查都离不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此在高考中,无机化学试题的综合程度最高。高考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主要以综合推断题为主,要求考生能够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命题可能会适当体现开放性和发散性,重点考查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考中对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如下要求: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

2、用。(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例1(10高考)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例2(09高考)下列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类似这两道例题中的三角形转化关系,在高中化学中十分常见。这类题目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果对转化的方向、物质的类别、在

3、转化中所加试剂加以限制和改动,这类题目的变化也十分丰富。在解题时,为了确保思维全面,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对常见元素逐一进行总结。,(1)如果a是H2,那么转化时加入的应当是非金属单质,反应中由bc的转化涉及到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其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变形1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均由常见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a为单质,完成转化时加入的试剂均为单质。,除了卤素单质之间进行置换外,其它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以发生相互置换。,在不同族非金属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相互置换呢?,(氧化性顺序: Cl2Br2Fe3+I2S),(F2的特性),(2)如果a是其它非金属

4、单质,N2、C或S,转化关系可能是氢化物和氧化物之间的转化,也可能是不同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3)如果a是金属单质,反应中由bc的转化涉及到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其它金属如镁、铝、铁等也能发生类似反应),(也可以用Br2、I2进行置换),如果稍加改动,可以结合计算进行考查,(I-还原性强于Fe2+,需要过量的Br2或Cl2),变形2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均由常见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a为单质,完成转化时加入的试剂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除了在变形1中完成的转化外,还可以有下列转化关系。,变形3在a、b、c的相互转化关系中,a、b、c以及在转化时使用的试剂可以

5、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而且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变形4在有机化学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转化关系?,乙炔,乙烯,乙烷,乙烯,乙醇,乙醛,乙烯,乙醇,氯乙烷,例3(09高考)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右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X是Na2CO3,C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一定是氯气,且D和E不反应 B若A是单质,B和D的反应是 OH+HCO3=H2O+CO32,则E一定能还原Fe2O3 C若D为CO,C能和E反应,则A一定为Na2O2,其电子式是,D若D为白色沉淀,与A摩尔质量相等,则X一

6、定是铝盐,这道试题中涉及到了两个常见的转化关系。首先是物质与水的反应,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也是很多反应的重要反应物。在高中化学中,能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既有无机物、也有有机化合物。水与无机物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类型1、无机物与水的化合反应:我们可以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对反应进行总结,在中学化学中主要学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其中,能够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的物质应当从氧化物中选取。 酸性氧化物水同价态含氧酸 碱性氧化物水碱 并不是所有的酸性(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常见酸性氧化物中,SiO2不能与水反应(在SiO2中只存在硅氧单键)。在碱性氧化物中,活泼金属(IA族、IIA族的

7、钙、锶、钡等)的氧化物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强碱。,类型2、水作为氧化剂与无机物的反应:在这类反应中有氢气生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金属,以及非金属单质中的碳、硅都能够作为还原剂与水发生反应。反应的条件与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有关,在常温条件下,钾、钙、钠可以与水剧烈反应,像铷和铯这样的金属甚至会发生剧烈的爆炸。类型3、水作为还原剂与无机物的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只有F2能够将水中2价的氧元素氧化,生成氧气。,类型4、无机物在与水发生的歧化反应:在这类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无机物中的元素一部分化合价升高,而另一部分化合价降低。高中化学中主要要求三个反应。 Cl2+H2O HCl+HCl

8、O 3NO2+H2O=2HNO3+NO 2Na2O2+2H2O=4NaOH+O2,因此,符合本题条件的A物质应当从Na、F2、Cl2、NO2、Na2O2等物质中选取(CaC2生成的物质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类型5、某些物质(盐或类盐)与水发生的剧烈的水解反应。这样的盐类物质很少,最为典型的是CaC2与水生成乙炔的反应。此外,Al2S3、Mg3N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注意:这类反应只能发生在少数离子之间,因为大多数离子水解程度极小,不足以使反应进行到趋于完全。,水和很多有机化合物也可以发生反应,主要包括: (1)有机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加成反应,这类反应主要发生在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烯烃)与

9、水之间。 (2)有机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卤代烃、酯、双糖和多糖、多肽和蛋白质等,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在高考中,要求考生对于课本中常见物质、常见反应能够熟练应用,还要求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这些拓展的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都能够找到依据。例如,乙醇钠能够与水发生反应:C2H5ONa+H2OC2H5OH+NaOH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课本中有关于乙醇性质的演示实验,金属钠在常温条件下能够与乙醇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速率、剧烈程度都不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提供H+的能力:H2OC2H5OH 结合H+的能力:C2H5O OH,这道试题中涉及到的第二种常见转

10、化关系,是多步的连续反应。这样的连续反应有这样几种类型:,类型1、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类反应发生在具有多种化合价的元素中,常见的有硫、氮、铁、碳等。,(也可以将氧气更换为浓硫酸、浓硝酸、CuO这样的能与碳单质发生反应的氧化性的物质),在有机化学中,同样有这样的连续氧化、还原的过程,类型2、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涉及到正盐和酸式盐的相互转化、两性氢氧化物性质等知识点时,也有这样的多步连续反应发生。,除了CO2外,SO2、H3PO4、H2C2O4等物质,也可以发生类似的转化;如果将NaOH变为其它的碱(熟石灰、一以水合氨等)、弱酸盐(硅酸钠、次氯酸钙等),也可以发生

11、这样的转化。,(向铝盐溶液中加入强碱),(向偏铝酸盐溶液中加入强酸),(向强酸中加入偏铝酸盐溶液),(向强碱溶液中加入铝盐),例3(09高考)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右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X是Na2CO3,C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一定是氯气,且D和E不反应 B若A是单质,B和D的反应是 OH+HCO3=H2O+CO32,则E一定能还原Fe2O3 C若D为CO,C能和E反应,则A一定为Na2O2,其电子式是,D若D为白色沉淀,与A摩尔质量相等,则X一定是铝盐,解析:A选项中,物质C是CO2,转化关系为强

12、酸可能是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也可能是NO2与水反应生成的HNO3。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中,根据给出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判断物质A是活泼金属,与水在常温时生成强碱和氢气。 C选项中,物质D是CO2,能够判断出转化关系是 物质A与水反应生成O2。 D选项中,考查了“铝三角”的知识, A物质与水生成强碱,再根据摩尔质量的关系确定,物质A为Na2O2。答案:A,类型2、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能够置换出弱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例如卤族元素之间的相互置换、F2与水的置换反应、Cl2与硫化物的置换等。利用非金属单质还原性的差异也可以进行置换,例如工业生产中制取水煤气(碳单质在高

13、温下与水蒸气的反应)、制粗硅(碳单质与二氧化硅高温条件下反应,利用平衡移动原理)。,类型3、非金属单质通过置换反应制取金属单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的金属通常用这种方法进行冶炼(热还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碳单质、氢气等。 类型4、金属单质置换出非金属单质,这类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氢前金属制取氢气,特别是这些金属与水的反应,通常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还原性很强的金属单质,如钾、钠等能够与醇类、酚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单质。 当然,总结归纳的方法不只一种,我们也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总结(同主族置换、同周期置换等)或利用反应条

14、件进行总结(水溶液中的置换、高温条件下的置换等)。,例4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解析: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如果在同一主族内发生置换反应,可以利用Li、Na、K置换生成H2,碳单质在工业上制取粗硅,氧气与H2S生成硫单质。,如果置换反应在不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之间进行,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不只一组。 2F2+2H2O=O2+4HF(或Cl2+H2S=2HCl+S) 2Mg+CO2 2MgO+C 2Al+6HCl=2AlCl3+3H2,在

15、对置换反应进行考查时,还可以增加其它一些限定性条件。 试题变形1现有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X、Y、甲、乙、丙、丁,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为(反应条件略去):,单质X + 化合物甲单质Y +化合物乙;单质Y + 化合物丙化合物丁。请针对以下不同情况回答: (1)若乙为有磁性的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若X、Y为不同金属,甲为红棕色固体,工业上常用电解乙来制取X,X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X、Y为不同主族非金属气态单质,甲常温下呈液态,丁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强酸性,则X的化学式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除上述给定的情况外,请再写出一组同时符合反应、转化关系的

16、化学方程式。 反应: 反应:,3Fe + 4H2O(g) 4H2+ Fe3O4,高温,Fe+2Fe3+=3Fe2+,F2,2SO2+O2 2SO3或2NOO2=2NO2,解析:这道题目中,第(4)问是具有开放性的一问,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但是发散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即“除上述(13问)给定的情况外”。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把符合题目要求,特别是反应的情况考虑周全,仍然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对常见元素逐一进行总结。,反应:单质Y + 化合物丙化合物丁。是一个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析出反应应当集中在重要的、有多种价态的元素上。对于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金属元素,具备这个

17、特点的是铁、铜,尤其是+2价铁和+3铁之间的相互转化。 Fe+2Fe3+=3Fe2+ Cl2+2FeCl2=2FeCl3 Br2+2FeBr2=2FeBr3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中,O2、Cl2、Br2能够发生这样的反应。 O2能够与CO、NO、SO2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除了无机化学以外,有机化学中也能发生这样的反应,但是对于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不能套用无机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学的三类基本反应是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还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三类基本反应类型中,加成反应符合反应的特点,而常见单质中,H2、卤素单质能与不饱和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 H2与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

18、双键、碳碳三键、苯环、醛基、羰基的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 卤素单质能够与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与一些物质发生的催化氧化反应也符合反应的特点,例如氧气与乙烯(生成乙醛)、乙醛(生成乙酸)的反应。,对常见元素的单质进行全面分析后,在根据题目要求“除上述(13问)给定的情况外”,将氧气和铁单质的反应排除在外(制取手段在中已经使用过),可以选取H2、卤素单质的反应进行回答,H2的制备方法要更换,碘单质的使用要慎重(I2不能将Fe2+氧化为Fe3+)。,试题变形2中学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BXYH2O(未配平,反应条件略去),其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请

19、回答: (1)若Y是黄绿色气体,则Y的电子式是 ,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这道试题中,选取的也是无机化学中的常见反应,在(1)中根据题目可以判断考查的是实验室制备氯气的知识。,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若A为非金属单质,构成它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的溶液为某浓酸,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解析:(2)中考查碳单质与浓酸的反应,需要根据反应的计量关系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做出选择。,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填所在周期和族);Y的化学式是 。 含a mol X的溶液溶解了一定量A后,若溶液中两种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恰

20、好相等,则被还原的X是 mol。,41,第4周期 族,NO,0.4a,解析:(3)中金属在铝、铁中进行选择,根据“A可溶于X溶液”判断金属A应具有可变化合价,应当是铁单质。,(3)若A为金属单质,常温下A在B的浓溶液中“钝化”,且A可溶于X溶液中。,(4)若A、B、X、Y均为化合物。向A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的焰色为黄色。则A与B按物质的量之比1:4恰好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解析:(4)中A含有Cl、B为钠的化合物,如果在相应的酸、碱、盐中寻找反应关系,只有AlCl3与NaOH的反应符合题目的计量关系。,c(Na+)c(Cl)c(AlO)c(O

21、H)c(H+),高考II卷中无机化学的试题有元素推断与物质推断两类,高考中对于物质推断,在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程度高;二是变化比较丰富,对于考生的应变能力、灵活应用能力要求很高;三是在题目的帮助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题眼”上变化很大,最初物质推断侧重于考查物质的特征性质,近年来,在题目中逐渐出现根据反应特征、反应类型、结构特点等,甚至利用实验和计算对物质进行推测。,例5已知AO分别代表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去)。A、B、H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D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

22、为23,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C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O能与G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三,IIA,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因此比硒化氢的分子间作用力强,2,Mg3N2+8HNO3=3Mg(NO3)2+2NH4NO3,4NH3+3O2 2N2+6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B单质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化合物C的电子式为。 (2)J的沸点比硒化氢(H2Se)的沸点高,其原因是 。 (3)写出I与H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A和J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D与足量的N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5)上图中,在同一反应里一种物质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这样的反应共有 个。,解析:

23、B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因此B为金属镁。 C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应从过氧化钠、溴化银质中进行选择,根据C发生的反应,以及“O能与G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应为Na2O2,J为水,G为NaOH,H为O2。 D由A和Mg化合生成,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23,即为Mg3A2,元素A呈3价。D能与水反应得到两种碱,其一为Mg(OH)2,另一种由A元素形成,因此A为N2,D为Mg3N2。 在题目中,可以注意到有IALM的连续转化。可以推断出L为NO、M为NO2、N为HNO3,O为Cu(NO3)2。 最后对E、F进行推断,根据题目的条件“D能与水反应得到两种碱”,因此可以判断Mg3N

24、2与HNO3应生成两种盐Mg(NO3)2和NH4NO3。,例10(08高考)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上图:,(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 Y 、Z 。(填化学式)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CaC2,CaO,CO2,Ca(OH)2,C2H2,Ca(OH)22CO2=Ca(HCO3)2,解析:如果从颜色、气味等条件进行分

25、析,无法进行推断。 解题的关键是V由两种元素组成,且VH2OY(白色固体)Z(无色气体)。在高中化学中,水参与反应生成的气体,包括氢气(与氢前金属或碳、硅单质)、氧气(与F2或过氧化钠)、乙炔(与碳化钙),如果扩展一些知识的话,氮化镁(Mg3N2)、硫化铝(Al2S3)也能与水反应生成NH3、H2S。 根据气体Z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两种产物,可以将氢气、氧气排除。如果V是Mg3N2,则Y为Mg(OH)2,Z为NH3,X为NO,W为MgO,所有的原子序数的总和为28,与题意不符;如果V是CaC2,则Y为Ca(OH)2,根据Y逆推W为CaO,Z为C2H2,X为CO2,其中C、H、O、Ca的原子序数的

26、总和为35,与题意符合。,例11(08高考)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Al,解析:能与Fe2O3、Fe、CuO、C、Al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两种气体的浓酸不可能是浓盐酸(只能生成H2);浓硫酸(本身生成SO2)和浓硝酸(本身生成NO2)均有可能,但是一定要有碳单质(过量浓硫酸、浓硝酸与金属单质反应只能生成一种气体)。 向溶液X中加过量Fe粉,得Y溶液和两种固体,且一种固体为红色(Cu),证

27、明原混合物中含有铜元素,混合物中有CuO存在。 第(1)问中,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如果有Al3+,则可转化为AlO2离子,上层清液,通入CO2后,会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Al(OH)3,与题目中“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不相符,所以,可以肯定溶液X中没有Al3+,样品中没有Al。,(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的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 (3)向Y中通入过量的Cl2,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 。 (4

28、)取Y中的溶液,调节pH约为7,加入淀粉KI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当消耗2mol I时,共转移3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中的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CuO、C;CuO、C、Fe2O3,NO CO2,Cu2+ Fe3+ H+,2Fe2+3H2O2+4I-=2Fe(OH)3+2I2,(二)实验能力的提高,一、实验基础知识的应用 例1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气体是( ) C

29、O、O2 Cl2、CH4 NO2、O2 N2、H2,D,A B C D,本题考查的内容以中学化学中的典型实验喷泉实验为载体,但是考查的重点不是简单的物质性质和实验操作,而是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这道高考试题,它的装置取自于我们课本中的两个基本实验,将初中化学课本中的一个非常基础的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与高中课本中喷泉实验的装置结合起来。,在两个实验虽然实验目的不同,具体的实验装置和操作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原理实际是完全一致的“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产生足够大的压强差,使液体能够从一个容器进入到另一个容器中。”喷泉实验的学习的难点正是在于如何把握其本质,这正是这道高考试题命题的出发点。在高

30、考大纲中,对于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其知识内容的要求是“掌握”,这个层次的知识点要求考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在复习的时候,要从原理上加以分析,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归纳喷泉实验的改进装置上。,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9题中有这样一问: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这一问同样也是考查喷泉实验做法的改进,看上去好像缺乏仪器,但是这个实验的做法在初中化学教材实验基本操作部分已经介绍过给学生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检验气密性的时候,“将导管的出口浸

31、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放置一段时间,水柱无变化,表明装置不漏气。”,再看一看这道高考试题的答案,“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其实验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在实验中把握一下操作的“度”,而这个“度”是由不同的实验目的决定的。,例2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解析:A选项中,生成的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氯化银. C选项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也可使品红溶液褪色,需要加热褪色后溶液才能进一步确定. D选项中,只能确定含有醛基,除了醛类物质,甲酸及其盐和酯、

32、葡萄糖、麦芽糖等也含有醛基,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B,例3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溶液是(写出溶液标

33、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解析】:(I)由题干表述可知A和E不是盐,又由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推知E为硫酸(步操作进一步确定) (II)由题干和步操作可知A为氨水; (III)再由步操作可知F中阳离子为Ag+发生的反应为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而常见的盐中只有AgNO3可溶于水,故F为AgNO3; (IV)由步操作可知B中阴离子应为CO32-,由于此无色无味的气体只能是CO2, B、C、D中能生成沉淀说明不能是HCO3-,而阳离子可是常见的K+、Na+、

34、NH4+等待定 (V)同样由步操作D中能与氨水生成沉淀的无色溶液中常见的为阳离子为Mg2+或Al3+,而阴离子需待下步反应再确定;,(VI)由步操作生成的沉淀为可能为AgCl、AgBr、AgI、BaSO4、H2SiO3(不合理)等,但限于题干所述中学常用试剂,则沉淀应为AgCl和BaSO4,才不溶于HNO3,一个是与AgNO3结合生成的沉淀,一个是与硫酸结合形成的沉淀,故C应该同时含有Ba2+和Cl-,C为BaCl2,进而推出D中阴离子应该为SO42-,因为题干所述盐溶液中阴离子均不同,故D为Al2(SO4)3或MgSO4,【答案】(1)A NH3H2O或NH3 ;E H2SO4 F AgNO

35、3 C BaCl2 若C作为不能确定的溶液,进一步鉴别的方法合理,同样给分 (2)B Na2CO3或K2CO3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B,在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若焰色呈黄色则B为Na2CO3溶液;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则B为K2CO3溶液 D Al2(SO4)3或MgSO4 取少量D,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继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若沉淀溶解,则D为Al2(SO4)3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D为MgSO4溶液,离子检验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内容,在进行离子检验时,选择何种试剂(包括试剂的规格)、试剂的用量多少、操作(滴加)的顺序,都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虑的因素。在检验时,

36、如果出现同一溶液中多种离子共存,还要考虑离子之间有没有相互干扰影响。 例如SO42的存在会对Cl的检验造成干扰。(现将SO42除尽后,在检验Cl ) SO32的存在会对SO42的检验造成干扰。(不能使用氧化性酸以及硝酸盐) 气体之间也有可能产生干扰,最典型的是SO2和CO2共存时的检验。,(二)化学实验中的基本装置,以制取氯气为例,这一装置完整吗?,【问题】,水或饱和食盐水,NaOH溶液,怎样得到一瓶干燥而又比较纯净的氯气?,除HCl,除H2O,收集Cl2,吸收Cl2,生成Cl2,这装置用处不少嘛!,(2) 气体收集:,向上排空气,向下排空气,排水集气,短进长出,(1) 气体净化 (干燥或除杂

37、):,长进短出,此装置有哪些错误?,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装置必要时可重复选择,、为活塞;加热设备及夹持装置均略)。,稀硫酸,若气体入口通入和2的混合气体,内放置,选择装置获得纯净干燥的,并验证其还原性及氧化产物,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除杂装置,A C B E C F,停止和2混合气体的通入,内放置22,制取纯净干燥的2,并用2氧化乙醇。 装置顺序按_。,稀硫酸,E,D,B,制气装置,A,若气体入口改通空气,分液漏斗内改加浓氨水,圆底烧瓶内改加固体,内放置铂铑合金网,按_装置顺序制取干燥的氨气,并验证氨的某些性质。,稀硫酸,G,D,A,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_请从下图中选择所

38、需的仪器(可重复选)组成一套检出该反应产物的装置。(连接及加热装置等略),【练习一】,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石灰水,证明含SO2,除去SO2,证明无SO2,证明含CO2,证明含水,变蓝色,褪色,颜色变浅,不褪色,变浑浊,练习二,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有略)。,阅读操作步骤(见篇子练习二),说明整套装置的实验原理并指明各装置的作用,填入表格 。,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仪器可选择使用,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已知:NO+NO2+2OH-2NO2-+H2O 气体液化温度:NO2 2

39、1 NO -152,(1)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填各接口编号) (2)装置F的作用是_,1 5 4 10 11 6 7 2,分离NO和NO2,练习三,现有Na2O2样品(含Na2O杂质),用下列所给装置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可选用的试剂只有稀盐酸和蒸馏水),以测定过氧化钠样品的纯度. (所选装置的接口连接的顺序是 ( )接( )( )接( ).,【问题】,讨论,你还能想出或见过哪些量取气体体积的装置? 如果要测定上述Na2O2样品的纯度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应用一 测定硫酸铵(铵态氮肥)化肥品质,讨论合理方案。完善装置图。,典型的制气发生装置,NH3、Cl2、H2、CO2?,常见气体收集装置,H2,NH3,H2,O2, Cl2,C2H4等,CO2,Cl2,HCl,常用净化装置,洗气瓶,U型管,干燥管,硬质玻璃管,除尾气装置,3、水溶解法,1、 燃烧法,2、碱液吸收法,典型的防倒吸装置,能用于吸收HCl气体的是?,还有哪些装置可以完成这一实验?,a、b、d、e、h、i,常见量气装置,定量检验常用方法,体积法(气体) 质量法 滴定法(酸碱性、氧还性) 比色法(pH试纸等) 仪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