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428873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一轮辅导复习 必修1 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 1,第2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本讲内容为近年高考的核心考查内容,其中,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演变是重中之重。近年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其中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分别有9、12和10道选择题涉及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考查西周对秦汉大一统的影响,广东文综、山东文综和江苏单科考查科举制,海南单科和江苏单科考查行省制度,上海文综和北京文综考查君权与相权等。,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考查出现了井喷现象。全国新课标文综考查古代“德才”观,四川文综考

2、查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安徽文综考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意义,上海单科考查西周、汉和唐的选官制度。,(2)2013年命题趋势。 从命题角度上看,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全面开花。 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重要政治制度。 在复习时注意深层挖掘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

3、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解读: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虽有所削弱,但诸侯王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武帝时,主父偃根据诸侯占地太多、太大的敏感问题,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主父偃的建议得到实施后,已经变小的诸侯王封国中又凭空增加不少小的侯国,这表面上是皇帝的推恩,实际上进一步分割了诸侯的土地和权力。至此,诸侯王再也无力向中央叫板,长期困扰汉朝皇帝的诸侯王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推恩令”用和平的手段实现了尊崇皇权、裁抑王国的目的。,【运用提升】 (汉武帝元朔

4、二年)正月召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备选题 “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汉承秦制。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逐步废除秦朝的制度 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实际上是削弱了相权。,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易混易错分析:不能分清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侧重点。 辨析

5、:(1)区别:君主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侧重于加强君权,削弱限制君权的一切因素,尤其是削弱相权;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地方服从中央,侧重于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2)联系:君主专制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广义的中央集权包含君主专制。,【运用提升】(2011年信宜高三摸底考)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解析】本题中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的特点。本题选C项。,备选题(2010年

6、海南高考)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解析】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的目的是强化君权,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2010年6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接受NHK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政治体制改革概括起来应该注重解决四方面问题: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第三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第四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知识链接】 唐朝的三

7、省六部制,实行了行政权的分立和相互制约,具有一点民主色彩,但本质上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明清时期,最高封建统治者从政治、思想方面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运用提升】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备选题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

8、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题干所举皆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A项错;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与民主无缘,B项错;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是君主的权力在不断增大,D项错。,1.(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

9、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为C。,2.(2011年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

10、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3.(20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11、。,4.(2011年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解析】由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就是说,皇帝需要直接处理所有的政务,政务繁忙,自然就很忙碌了。,5.(2011年湖南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中央

12、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以前,民、兵、财等权力都是由一个宰相掌管,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这些权力分开,使宰相掌管的权力减小了,从而加强君主对宰相的制约。,6.(原创)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下列有关该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太宗很可能是李世民 B材料体现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 C材料预示着君主专制将迈向一个新台阶 D材料说明三省六部制逐步成熟,【解析】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排除D。,7.(2011

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

14、,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

15、,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

16、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解析】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式概括。,参考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