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953-1957年),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至今),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单元线索:,考点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2、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39.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
3、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改革政策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回答有关农业经济的问题: (1)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 (2)1952年底我
4、国土地改革结束后,我国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此后不久,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又进行了一次根本性变革.这次变革指的是什么? (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结果如何? (4)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这次变革指 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5)1921-1925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 是什么?此后苏联长期存在严重的粮食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又 是什么? (6)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农业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2011广东高考)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
5、,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1、1952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 )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初步发展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 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2、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土地改革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3、解放”是由毛泽东亲自命名的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时的中国正( ) 开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 经历着生产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
6、 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A. B. C. D. 4、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 )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5、1956年,中共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问题一:建国初期,中国面临什么样的经济情况?原因何在? 情况:
7、经济形势严峻、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掠夺、官僚资本、战争破坏。问题二:政府的政策如何?结果如何?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进行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结果:1952年基本恢复。,(一)条件: 政治: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 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外交:“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二)基本方针: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即“一化三改”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成果: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
8、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全面展开,1、一化“一五”计划(1953-1957),)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原因)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促进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三)具体措施:,(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条件 (二)指导方针,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
9、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材料四:19531959年沿海和内地基本建设投资请回答:材料四反映了19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特点:经济建设重点倾向内地 原因:国际形势紧张;内地工业比较落后,推动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内地原料、燃料资源丰富
10、。 影响: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1、一化“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条件: (二)指导方针 (三)具体措施:,2、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 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成立合作社,实现合作化,政策:,形式:,“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意义:,途径:,途径:,农民土地私有制(土
11、改)土地公有制,2、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1、一化“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条件 (二)指导方针 (三)具体措施:,2、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
12、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最上面一行: 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最下面一行: 1954年12月18日,D,下列属于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的相同点的是( )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进行的 都是采取合作社的方式完成 都通过了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都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原则 A、 B、 C、 D、 ,B,和平过渡: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1、一化“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条件 (二)指导方针 (三)具体措施:,2、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
13、-1956),(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4)共同点: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都是逐步推进,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走集体户道路 B、继续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C、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D,提示:判定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革命任务。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14、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应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1、一化“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条件 (二)指导方针 (三)具体措施:,2、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
15、,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4)共同点: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都是逐步推进 5)实质:由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中共八大195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八字方针1960,大跃进运动1958,成功,失误,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 北京),(1)内容:,(2)评价:,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16、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结论正确,符合实际,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在实践中未坚持,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 北京),2、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1958年)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 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 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特点:“一大二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
17、主义的积极性,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 “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童谣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存在不满情绪 D、“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根源,6.(2009宿迁高一检测)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
18、“大麦穗、大玉米”等信息可知反映了1958年以“浮夸风”等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此时全国范围内正开展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 2、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2)失误的原因: 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3)影响: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 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3、调整恢复:,“三面红旗”实质是“左”倾思想的泛滥,1)“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实质:是对经济领域“左”倾错误的调整,3)结果
19、:196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但是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原因。,从A到B, 状况:反映经济迅速发展, 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苏联的经济援助; 从B到C, 状况:经济发展下降, 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建设总、大、人),自然灾害; 从C到D, 状况: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1966-1976),1、文革发生的原因 极“
20、左”思潮的泛滥;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估计错误; 红卫兵、造反派的活动加剧动乱。 2、影响: 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和严重的破坏;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恢复调整,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复苏,回升,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1966-1976),1、文革发生的原因 2、影响: 3、调整:,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52年 56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大跃进 人民公社
21、化运动文革,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国情,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乡镇企业 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点、线、面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生活的腾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思想: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的思想基础。 经济:徘徊中前进 2、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3、意义:是中国
22、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这两次会议( ) 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 都将主要任务与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分析能力。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成功的探索,
23、只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前提: 根本目的: 目标: 实质:,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意义: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
24、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定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2)实质:在土地公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例1】(2009济南模拟)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25、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选A。 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可知,农民只有经营权、使用权,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可有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等不同形式,B项错误;取代人民公社的是乡镇政府,并且题干是一项典型的经济制度,而D项说的是政权组织形式,所以D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概念: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知识迁移:
26、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1.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改革)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3年1956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的认为农业合作
27、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目标:,3、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资产大增,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1992年十四大-
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故错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改变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
29、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我国宪法 创新: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影响: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小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0,中共十四大),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1、造成1959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2、中共八大是我国建
30、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 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 B C D 3、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 、违反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 错估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4、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主要因为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5、历史地看,从国家决定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
31、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时间大致是 A19781984 B19841992C19902005年 D19922009,例1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国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探索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阶段: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
32、统治地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阶段:1978年90S单一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四阶段:90S十四大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对外政策经历了几次改变: 1、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兴盛、中外交往密切 2、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 4、建国后初期,很长一段时间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少往来 5、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对外: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中国的封闭政策阻碍经济发
33、展; 发展经济需要利用国际市场的资金、技术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过程:,1980年,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92年,开放、开发浦东,20C90S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浦东,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
34、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对外: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2、过程: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4、作用: 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
35、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对外: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2、过程: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4、作用: 5、深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深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过程: 成为创始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断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申请恢复: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成功加入:2001年11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意义: 是
36、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长远根本利益; 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西方和苏联两种工业化模式各是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原料等问题? 西方国家:掠夺和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实现 当今中国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前两种工业化相比,当今中国工业化的国际环境怎样?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应对措施: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
37、界贸易组织;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民逐渐脱贫致富。请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说明(8分)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概况:19781995年我国GDP
38、平均增长9.9%,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影响: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新目标:“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2.城镇化进程加速 3.进入互联网时代 原因: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府的大力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出现:1995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 影响: 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传递、共享; 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观点、方法。,、定义: 、发展过程:,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水
39、平,、城市化的重要道路:,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4.时尚中国 原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变。 表现: 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穿着: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家居: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并引发了“装修热”。 语言:流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专题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三个阶段,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为第一阶段: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同时也传入了新
40、的科学技术,输入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期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些变化又明显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风俗习惯方面涤荡了社会糟粕,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由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极“左”思潮的干扰,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第三阶段: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正在向着小康生活迈进。,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