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货 币湖北经济学院 许传华 教授,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大家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以及各职能的特点,认识货币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作用。 教学重点:重点讲授货币的职能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信用货币的特点。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数:4学时,学 习 要 点,一、货币“质”的规定性二、货币“量”的规定性三、货币的职能四、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我很欣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幸福不取决于你有多少金钱财富和地位,而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智慧。,一、货币“质”的规定性,现代社会离不开货币,经济的运转必须依靠货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货币。 货币
2、“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一、货币“质”的规定性,(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三)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四)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马克思根据货币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3、,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的。,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交换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早期的交换采取了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 物物交换的顺利完成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 第二个条件是时间的双重巧合。 第三个条件是空间的双重巧合。 第四个条件是买卖双方必须就交换比率与交换数量达成一致。,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 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
4、货币形式的演变。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以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以一系列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价值形式是指所有的商品都由货币表现其价值的价值形式。,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商品形形色色,质量各异,单位不一。如果没有货币,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是通过物物交换方式直接发生的,那么一种商品的价值就要通过它所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相对地表示出来,即要用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来表示。 如果经济社会中有n种商品,那么交换比的个数就为组合数: C2n=n
5、(n-1)/2,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在远古的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由共同体统一分配。所以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不同生产者分别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生产出社会所必需的各种产品的各种不同具体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分工的体系,而每个生产者所从事的特定具体劳动则成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一方面,劳动成了每个劳动者的私事;另一方面,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所以劳动并不是直接
6、表现为对社会有意义,而是直接表现为对私人有意义。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交换。,(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由此可以得出: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而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式),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7、 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惟一和计价方式统一。货币形式惟一可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计价方式统一则可以防止价值尺度多重化带来的的不便。 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三)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是有差异的。 在奴隶社会,货币大量掌握在奴隶主手中。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农民,货币体现着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占统治地位。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作为资本的
8、一种存在形态,它不但可以用来购买一般商品,而且还可以被资本家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货币成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四)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足值货币 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此时,货币的名义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商品货币或者实物货币。 铸币 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的铸币形式各异,后来由于圆形最便携带且不易磨损,都过渡到圆形。,(四)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代用货币作为足值货币的价值符号,其本
9、身的内在价值虽然低于名义价值,但由于它可以同足值货币等价交换,并以此维持其代表地位,故仍可按足值货币的名义价值流通。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的货币形态。,(四)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除纸张和印制费用外,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足值货币按某种比例相兑换。,(四)货币形态的不同类型,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借助电子技术进行货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形式,或者说是以电子计算机设备为载体的货币形式,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10、银行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信用卡与之相配套的电子设备。 其特点在于(1)电子货币是一种具有复杂载体的货币形式;(2)电子货币是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综合表现;(3)电子货币是价值符号的符号,是货币的电子符号;(4)电子货币是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特殊的货币形式。 美国经济学界把电子货币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以后的“第三代货币”,而实质上,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 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二、货币“量”的规定性,货币“量”的规定性实际上是解决“货币是什么”,即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一)货币的实证定义(二)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货币的实证定义,货币的实证定义也可称为货币的计量定义,即为实现对货币的宏观控制,从
11、统计的角度给出货币供应量的层次范围并计算数量。 1狭义的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这里的现金也就是所谓的通货。活期存款的量,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2广义的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这里的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 3划分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否作为直接购买力。 一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基本模式 M1=C+DdM2=M1+Ds+DtM3=M2+Dn M4=M3+L M1、M2、M3、M4表示第一、二、
12、三、四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Ds表示储蓄存款;Dt表示定期存款;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二)货币层次的划分,我国于1994年10月28日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明确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和层次,并于每季度向社会公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给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 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
13、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地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这个概念包含三重要求: 不受损失,指规避各种风险,本息双保的能力。 及时转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不需要转化,二是转化的速度快不快。 现实购买力,即交换商品的能力。,(二)货币层次的划分,3.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 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投放和调控时就必须按流动性对货币量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且找出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部分
14、,以便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最优效应。 有助于中央银行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做出有针对性的宏观金融决策。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具有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财富贮藏手段职能。 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其实际内容是有差别的。,(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质的方面)并衡量
15、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量的方面)时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有如下特点: 第一,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第二,必须是十足的货币,这是价值尺度职能存在和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三,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第四,要通过价格标准来完成。价值尺度职能抽象不具体,必须通过价格标准来完成。,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价格标准是人们所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是一种为统一计价方式而作出的技术性规定。 价值尺度是内在的抽象的性质;价格标准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价值尺度是我们使用货币的目的;价格标准则是达到目的的技术手段。 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标准则是人为规定的。 作为
16、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价值尺度本身可以变化,并反映为价格的变化;作为价格标准是人为规定的,一般不会经常变更。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 流通手段职能将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有媒介的交换,将买卖两位一体的过程分割成买与卖两个独立的过程,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从而使商品交换在规模上、地域上、品种上、速度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有如下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17、。 第二,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而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第三,具有一定的货币危机性。货币危机性是指货币与商品脱节引起两者数量失衡,从而使物价波动不定的可能性。,(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价值的独立形态或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的职能。 货币充当贮藏手段时有如下特点: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是足值的货币。 第二,质上的无限性和量上的有限性。 贮藏货币的方式有:持币待购、窖藏、储蓄等。 贮藏手段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货币的价值或购买力稳定;便于存入和取出;安全可靠。,(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的职能。 支付手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商品交
18、换直接相联系,如预付、赊销、大宗商品交易的付款方式等,这实际上是流通手段的延长;另一种是与商品交换脱钩,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费用收支、捐赠赔款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 第二,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由价值符号执行。 第三,货币危机性最大。可能引发债务链;可能引发货币的超量发行。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买者应支付一定量的利息;确保到期偿还债务。,(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境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的职能。也叫国际货币职能。 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作为支付
19、手段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购买手段进行国际贸易,作为一般性财富转移手段进行国际间财富的转移。 信用货币取得世界货币职能的一般条件是:第一,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且国际贸易足够发达。第二,这种货币是自由兑换货币,并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大的需求量。第三,这种货币币值比较稳定,发行国愿意承担维护和调节该货币币值的相应义务。,四、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货币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货币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2)货币是传递信息和配置资源的工具。 (3)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2.货币在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1)货币是实行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最好方式。 (2)货币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四、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3.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作用 (1)货币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 (2)货币是检验商品的工具。 4.货币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 (1)保障消费者的权利。 (2)提高消费的质量。 (3)引导消费方向,调整消费结构。,谢 谢,重要名词述语,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思 考 题,1、货币有哪些职能? 2、信用货币有哪些基本特征? 3、货币有哪些主要形式? 4、货币有哪些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