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42403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第 32 卷第 11 期2011 年 11 月湖南科技学院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r0I.32No.1lNov.20ll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伍成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着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出生于湖南沅江 ,自幼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早年在湘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生涯厚植了其学术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对其学术的取向起着一定的模铸作用,从而使其学术表现出明显的湖湘情结.这种湖湘情结之一端体现在其文字学研究方面.文字学是先生早年所专攻的学问,身处湖湘间,故其训释文字颇

2、以湖南地方方言,湖湘名物风俗等为据,这成为其文字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其次,它还体现在清代学术史研究方面,先生在对清代学术史进行全面总结的过程中,对湖湘先正也作了大力的表彰和揄扬先生晚年所撰旧学辑存?忆往编更是其湖湘情结的集中体现,该文备述其早岁庭闱受学,家世见闻及所尝亲炙之湘贤等,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关键词:张舜徽;学术;湖湘情结;湖湘丈化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1)11-0005-06情结,亦译作“情意综“, 本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主要概念.由荣格最早使用,他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后弗洛伊德采用之,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

3、而持续在无意识活动中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今天大家对这一词汇的使用已经相当宽泛,除了“俄狄涌斯情结“ 等原有概念之外,还推衍出诸如 “完美情结“,“成功情结“,“乡土情结“,“ 浪漫主义情结“,“ 技术崇拜情结“等各式各样的“情结“, 人们对此亦大多持认同的态度 .有鉴于此,笔者这里亦借此一词,来谈谈“张先生学术的湖湘情结“. 张先生是湖南人,是湖南人的骄傲 .先生一直心系湖南,其学术亦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情结,故以之作为论文题目,大概不会有人反对.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挖掘一下张先生学术湖湘情结的根源,二是谈谈张先生学术湖湘情结的具体表现.一张先生早年在湖湘的学习,工作及撰述(一)张先生早

4、年的学习生活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已经是人所尽知的道理.当然,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它们对人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张舜徽先收稿日期:2011082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评审委课题“晚清湖湘汉学研究“(项目编号 0607006C).作者简介:伍成泉(1970 一),男,湖南安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哲学研究.生早年在湖湘的学习生活是其学术之具湖湘情结的最深刻根源.1911 年 8 月 5 日,张舜徽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县赤山老屋村.关于其早年生活,先生撰有庭闱受学记,【JJ自云:洞庭之滨,有长岛日赤山,旧为汉寿,沅江

5、两县分治.先世自明初由赣迁湘,卜居于此,占籍为沅江县人.先人敝庐,在老屋村,背负高阜,古木数十株挺立其上,大者可数人围,高者长十丈余,枝叶扶疏,终年常绿.问诸故老,成谓为数百年前物.凡扬帆过洞庭者,遥望浓萌如盖,高出云表,人皆指目为张家后山.老鹰群栖树上,值日暮天晓,或风将起时,辄出翱翔,或追逐相击,或平翼回旋,远在天际,殆可百教.复有白鹰三五,飞舞其下,人尤叹为异物.余少时读书之暇,辄喜伫立院中,仰观鹰扬以为戏乐.后往来南北,多历名山,周览纵现,未见此景.及今思之,犹在心目.由于先生自幼生长于洞庭湖畔,每日处山水清胜之间,观鱼跃鹰飞,潮涨潮落,陶冶性情,由是心胸开阔,淡泊恬静,不慕荣利,为其

6、一生潜心学术备下了良好的身心条件.此乃就物质环境为言,再就其人文环境来看,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张闻锦,为道光十三年进士,曾官至山东司郎中.其叔祖父张闻锐,为光绪初年秀才,一应北阉试不售,遂绝意科举,以授徒终身.每讲授毕,辄涉览群籍,博通经义,而尤邃于易.其父张淮玉,从小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而尤邃于天文算法.虽5湛深于旧学,然崇尚新知,博及外文泽着.张先生自幼学,未尝出就外傅,悉由其父自课之,先生一生治学之精神受其父影响至大.庭闱受学记言:余自幼学,未尝出就外傅,悉吾父自课之.七岁发蒙,授以王氏文字蒙求,教之识字.为画目,月,山,水,乌,鱼,牛,羊诸形,反复临摹,兴趣

7、盎然,一生笃好文字之学,盖权舆于此时稍长,乃进而诵习说文解字,家多藏书,恣意披检.若段氏注,王氏句读),释例,则皆自首至尾,苦加研绎,年十有六,而窥览略周.继又兼治训诂,读“尔雅义疏, 若有所得,作尔雅义疏跋一篇附于其后,时年已十七矣.可见先生一生治学之根基于此少年时期业已确立.年十七后,先生始负笈外游,初至长沙,继游北京,向湘中诸贤及通人硕学请质疑义.自言:舜徽早倾严荫,自少困学.年十有七,即离别乡井,负笈以求贤人长者.始至长沙,继游北京,博访通人,成从奉手.而湘中诸老,惠我尤多,以为孺子可教,相与奖掖而诲导之.据湘贤亲炙录,口先生早岁在长沙所交游者,首推湘潭孙文昱,孙氏沉潜经史,根柢深厚,

8、于文字,音韵之学尤为专精,先生师事之.又有席启酮,以及李白华.此外,尚有徐桢立,罗悛等先生.至于余嘉锡先生,本张先生四姑父,时任辅仁大学教授,又以目录学施教于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各校,乃招张先生北游,住其家,先生由是得识当世名流,而于湖湘前辈如杨树达,黎锦熙,骆鸿凯诸先生,则并以同乡后进时往请教,往来尤密.(二)张先生早年在湖湘的工作经历张先生早年在湖湘的工作经历是其学术之具湖湘情结的又一要囚.张先生自十七岁其父过世后即负笈外游,始至长沙,后应其四姑夫余嘉锡先生之邀,游学于北京五年.1932 年先生返回长沙,此后,在文艺,兑泽,雅礼等中学高中部任文史教员,达卜年之久.自 1942 年起,张先生开

9、始到大学任教,在湘期问,曾先后任国立师范学院讲师,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 1946 年移砚兰州大学为止.此为张先生在湘的早年工作经历.(1)任教于长沙各中学.1932 年,张先生二十一岁.这年秋天,先生自北京还湘,适逢曹典球先生创办文艺中学于长沙浏阳门外,遂罗致张先生为文史教师.同时,先生还兼授了兑泽,雅礼等中学的课.关于这段时问的经历,张先生在其自传中这样说道:年二十一,回到湖南,在长沙担任各高级中学语文,历史教师.那时兼任几个学校的课,授课钟点虽多,但是年纪轻,精力强,下了课堂,便自伏案读书.这时涉览所及,以史部诸书为多,既精读6了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又通读资治通鉴正续编,复发愿欲

10、于三十五岁以前读完全史一一“二十四史“. 自唐以上诸史,遍施丹黄,悉加圈点:唐以下诸史,也仔细涉猎一过.首尾十年,才把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书一“二十四史“, 通读了一过.年少气盛 ,认为“ 读书如克名城“, 攻克了一个阵地,和读完一部大书是同样值得高兴的事.由是对于做学问,坚定了信心,增强了毅力,不畏难,不苟安.自此研究周秦诸子,读历代文集,笔记,都是大胆地周览纵观,颇能收到由博返约的效果.31可见,先生除了承担繁剧的教学任务外,课余坚持伏案读书,在十年之中将“二十四史“通读一过,这为其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任教于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文艺中学于 19

11、38 年迁至湘乡杨家滩,先生则随兑泽中学西迁至临澧,沿澧水而上,止于大庸.不久,先生复应曹典球先生之邀,就文艺中学于湘乡杨家滩.是年,国立师范学院创立于安化蓝田(今涟源蓝田),骆鸿凯,马宗霍两先生均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张先生所任教的文艺中学,居湘乡杨家滩,离蓝田不数十里,先生曾于暇日访骆,马二两先生于国立师范学院,因两先生举荐,张先生遂于 1942 年入该校任教,移讲席于蓝田,此为张先生任教于大学之始.先生亦因得与骆,马等先生朝夕讲论.关于他们的这段交往,湘贤亲炙录)这样写道:值抗日军兴,先生(指骆鸿凯)乃离长沙,应国立师范学院之聘,移讲席以至安化蓝田.复招舜徽任教其间,余固徙家蓝田,得与先生朝

12、夕相见.先生为防敌机空袭,不欲居近市廛,乃别赁屋于三甲,距学校稍远每到校授课毕,辄诣吾家畅谈,或值风雨,便留宿焉.又云:以暇日访骆绍宾先生于国立师范学院.因骆绍宾先生之介,得与马宗霍先生相见,聚谈甚欢.两先生因言之主者,招舜散移讲席以至蓝田,自是过从甚密,论学品艺,相得也.今按国立师范学院即今湖南师范大学之前身,1938 年10 月创建于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今涟源蓝田),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界的龙头学校,是一所直属教育部,荟萃了众多宿儒名流的高等学府,由着名教育家廖世承任首任院长.据湖南省档案馆馆藏国师档案本院人事登记表)(卷宗61123)及本院教职员调查表(卷宗号 61.131)戟,1938年

13、至 1946 年曾在国师任教授或副教授的学者名流(不含兼职和特约)有档案可查的在 130 位以上,其中担任正,剐教授者,图文系有钱基博,钟泰,周哲肫,马宗霍,阮真,戒甫,骆鸿凯,张振庸,宗威,张汝舟,彭胬,刈通臌,吴世昌,席鲁思,钱整新,张舜徽,张文昌,王凌云,刘异;史地系有谢澄平,王以中,皮名举,李剑农,姚公书,陶绍渊,厉鼎动,邓启东,吴澄华,梁园东,萧印唐,涂适吾,梁希杰,余文豪,雷敢,刘熊祥,魏应麒,唐长孺,盛和翔,刘熊祥.他们或为自欧美留学归来的才俊,或为国内大学或机关久经锻炼的人杰,均一时之选也.国师因他们的先后到来而展现出名流荟萃,宿儒咸集的局面.【4 张先生跻身其问,如鱼得水,就

14、其学术研究发展的平台而言,可谓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两年后即 1944 年,张先生受北平民国大学之聘,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北平民国大学是当时着名私立大学,为国民党元老马君武所创.抗战爆发后,该校南迂湖南,初止于溆浦,后又迁至宁乡陶家湾.该校聘李肖聃先生担任中文系主任教授,李先生以年迈故荐张先生以自代.先生于是自蓝田徙家至陶家湾.主讲北平民国大学期问,先生曾延请杨树达,李肖聃,刘宗向,陈鼎忠等学者到陶家湾讲学,朝夕聚谈,极一时之乐.湘贤亲炙录云:及抗战胜利,湖南大学迁回岳麓,舜擞乃邀请先生(指杨树达) 及李肖聃,刘寅先,陈天倪诸老韭互陶家湾讲学,居留月馀,朝夕聚谈,极一时之乐,来几而舜徽已入陇矣.1

15、946 年张先生应兰州大学校长,湖湘耆宿辛树帜先生的邀请,受聘于兰州大学,移砚入陇,其后,复辗转中原,最后安砚于武汉,但他与湖湘学人的交往仍通过书信往还及异乡直接交游等方式继续发展.(三)张先生的早年撰述先生菩述大都刊印于中岁之后,然而它们多于先生早岁已发其端,甚或即是据昔日旧稿董理而成,试条列之如下:(1)(广校雠略 ).先生着述以此书刊布为最早 .此书始属稿于 1943 年,后二年始付刊行,仅印刷五百部,故流布甚稀.自言:“ 当时为大学文科讲授读书指导,以此为教本,原以津逮初学,故卑之无甚高论.“是书后有 1963 年中华书局增订本.(2)郑学丛着).是书刊于 1984 年齐鲁书社.然其作

16、于 1977 年的前言称:“我在年轻的时代,治学的门径和方法,都受了,清代学者的影响,对郑氏的三礼注)和毛诗笺,是很尊重的.在学习过程中,写了许多笔记,辑录了一些精义.到了晚年,才用旧有丛稿为基础,总结郑学的成就,写出了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等五种.大约郑氏一生在学术上所作出的贡献,已经总结在这里面了.后又推衍郑氏声洲之理,效释名之体,以究万物得名之原,撰成演释名一书,实际也就是张大郑学的写作,因与上述五种,合刊为郑学丛着).“其郯雅自序 )亦云:“ 余年十九,治毛郑诗.读陈氏毛诗传疏),病其胶固;而独喜其所为毛传义类),隐括有条例,尔雅相表哩.效其体,成郯笺义

17、类.后治三礼,钻研郑注),仍斯例为三礼郑注义类.复博采郑氏群经佚注之可考者,褒录为郑氏佚注义类.于是北海精诣,粲然大备.思合此数种,纂为郑雅)十九篇.以为陈氏毛传义类朱氏说雅之后,不可无此书.自顾年尚少,见书不广,轻言述造,深恐贻讥大雅.撰集而写定之,自当俟诸异日.“则是书实成于夙昔,后不过稍加董理刊布而已.(3)说文解字约注 ).是书刊于 1983 年中州书画社.然据该书自序及谈撰着说文解字约注的经过答友人问可知,此书实是先生自少至老研究“许书“ 的心得总结 ,而主攻阶段则尚在少年时期.先生自言,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最勤.平 FI 经常摩娑此书,偶有领悟,使批记于大本段

18、注)之上下四方.二十岁时,获无锡丁氏所编说文估林,读之,叹其搜采弥富,而病其丛杂猥多,战有志就此编删繁存简,取其义之精者别为一书,以便初学.敝此书虽成于晚岁,而蕴藉有素.(4)旧学辑存).是书刊于 1988 年齐鲁书社,然据其叙目,可知实多据旧稿汇聚而成,如声论集要成于1941 年,其自记云:“余自少即好治文字,声韵,训沽之学,读刘熙释名),恍然有悟于声训之理,至确至精.年二十四,尝以古韵部居为经,声纽为纬,系录许书,成(说文声韵谱),益悟由韵部以推字义,不如由声类以求字义之尤可依据,而双声之理,为用至弘.涉览三百年来儒先着述,已多先我言之者,因撮录其精语,成声论集要一卷,亦问述己意附于其尾,

19、以见昔贤所论,固无二致也.“其余如异语疏证,成于 1938 年;释疾,成于 1939 年;说文谐声转纽谱急就篇疏记成于 1941 年;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小尔雅补释成于 1942 年;(两戴礼记札疏 ),成于 1943 年;读文札汜,成于 1944 年;字义反训集证,成于 1945 年;尔雅释唐答问周秦诸子政论类要中论注,成于 1946 年.(5)清代扬州学记.是书刊于 1962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然据其积石丛稿自序言:“舜徽自少而好治乾嘉诸儒考证之学,近十年来,又遍求其文集笔记读之.深服翁覃溪,姚姬传,章实斋三人笃实不欺,矫然有殊于流俗,论议通达,足以兴起入,尝为通儒传以张之.又尝以为居今

20、日而言考证,宜以扬州渚儒为法,于名物度数之中,推见其大本大原,以期周于世用,一救往昔支离破碎之病.甲申避乱转徙至安化,奋欲撰成扬州学记,以为后生治学之式,甫及阮氏一家而罢.顷与及门论近世学术利病,时称此数家之官以相诲牖.诸生来请日:曷刊布以广其传.因合此数种 ,付诸排印,颜日积石丛稿.“是先生在 1943 年蓝刚国师时即已开始草创此书.(6)秘石丛稿,1946 年兰州排印本.共收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扬州阮氏学记乾嘉三通儒传敦煌本说苑残卷校勘记等五种书.然而据前引7该书自序,可知其前四种实敦成于往昔.(7)清人文集别录趴清人笔记条辨).两书分别刊于1963 年,1986 年中华书局.然

21、其作于 1961 年的自序云:“清人文集伙矣.以舜徽之陋,所得寓目者,才千一百余家顾每集读毕,辄好考作者行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证之得失,核其学识之浅深.各为叙录一篇,妄欲附于校雠流别之义,以推见一代学术兴替.然三十年来,泛滥群籍,未克专意于此,时作时辍,论述难周;亦有其书未厌人意,等诸自郐,存而不论者.故撰定之稿,仅得六百七十余篇,顷以暇日略加删汰,姑录存六百家,汇为一书,命之日清人文集别录).“又清儒学记自序)云:“ 我在年轻时代,志气甚壮,读大书不畏艰,做工夫不怕苦.校读二十四史既毕,复通览清史稿一过,浩然有改修清史的想法,欲以一人之力,负此重任.因搜求碑传及文集,笔记遍读之.摘取其要,以备采用.那时年少气盛.不复知有难事.无如衣食奔走,施教四方,道值乱离,转被荒僻.条件差的地方,乃至无以供纸笔;加以所营渐广,旁涉多门,更不能专心力从事于此了.磋跎多年,忽届衰暮.闵岁月之易逝,惜志愿之未酬,俯仰兴悲,惟有长叹而已.五十后所刊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诸书,就是从早年为改修清史)时读书所得的笔记中整理而成.“据此,则此两书之作自其在湘期间即已经拥彗于前了.张先生的一生,大半时问是在湖湘以外的地方度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