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門護理如何回應國際護士會呼籲 達至千禧年發展目標 伍慧兒 在 2000年,聯合國定立千禧年宣言 (UN 2000) 它是一個實現聯合國創立原則的承諾,這原則是:共同創建和平、公平及環境可持續的世界。千禧年發展目標共包括八個目標: (1)消除極端貧窮及飢餓; (2)達至 普及 免費小學教育; (3)促進性別平等及強化女性地位; (4)減少兒童死亡率; (5)促進圍產期健康; (6)打擊人類免疫缺憾病素 /愛滋病、瘧疾及其它疾病; (7)確保環境可持續性; (8)建 立 有利發展的全球協作關係。其中目標 (4)、 (5)及 (6)均與衛生健康相關的,因此國際護士會籍著今年 2013年國際護士節
2、提出了全球護士們共同協助達至這三大目標的號召,也認為達成這些目標是大家的道德責任。 目前距離 2015年只剩下不到兩年時間,然而,澳門衛生局領導每年也有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緊貼千禧年目標在全球推進的狀況。根據現存公報的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本澳地區就目標 (4)、 (5)及 (6)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進及達成。首先,澳門巿民均在這三方面享有政府支持之免費醫護專業服務,這可增加醫療服務對巿民的可及性。另外,產婦、新生兒及兒童之死亡率皆處於全球之中較低水平。而愛滋 病等傳染性疾病在近十年間亦沒有在本澳出現發病率明顯上升的現象,這些成績實在是很可喜的。但是,國際護士會提示我們不應就滿足於目前的發展狀況。 國際護
3、士會提到縱使衛生指標不斷在進步,但仍有很多目標還需要 我們去 達至的。特別是這些衛生指標是否均等表現在國內各社區、地區或城巿,這是千禧年發展目標中對公平、平等的關注。根據對聯合國提示之反思,澳門地區還應關注有否把相關要達至的目標訂得太低、或在統計過程有否忽略人口改變狀況,如老齡人口增加、疾病譜改變,尤其是非傳染性疾病對社會帶來負擔的增加等 。慢性病的控制牽涉有效的預防 、標準化診斷、優質的治療、持續性的專科護理照顧,患者被指導參與疾病管理、以及妥善的善終服務,這些都是可減少因慢性病控制不足而造成不斷膨漲的醫療負擔。國際護士會認為護士在全球各地都開展了各類型新穎的照顧服務提供給幼兒、婦女及慢性病
4、患者,讓千禧年目標得以成功達到。然而,它強調單憑護士的力量無法開展這些健康服務,特別是護士不擅於發表他們的成績,他們是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勵及支持才能做到。這些促進健康的政策不但有利於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更重要的是人的健康是各國持續發展的根本。 2013 年國際護士節指南 (2013 IND KIT)檢索網站: http:/www.icn.ch/images/stories/documents/publications/ind/IND%202013%20FINAL.pdf ) 白衣天使 我向您們致敬 謝少英 初夏的 5 月,又迎來了護士的節日國際護士節。藉 此 向全澳的護士們送上最誠 摯的節日問
5、候! 100 年前,護理學的始祖南丁格爾女士出生於義大利,從幼她就懷有一顆仁慈而美好的心靈,並立志做一名好護士獻身於救死扶傷的護理事業中,為了紀念這位護理學的始創人對護理專業所做的傑出貢獻,激勵護士繼承和發揚護理事業的光榮傳統, 人們 把每年 5 月 12 日的南丁格爾女士生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回望護理事業百年歷程,無數護理工作者以維護和促進健康、減輕痛苦、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在保證患者安全、增進醫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和諧醫患關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護理工作確實平凡而又偉大,瑣碎而又不易,艱辛而又 勞苦;但護理工作執行者護士,我們所稱的白衣天使,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女兒、母親、妻子的重
6、擔,以一絲溫情、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份真情及寶貴的青春,換來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健康。 人們常說:白衣天使是人類健康的守護神,是不幸者的天使,能將痛苦化為歡樂,能為患者帶來福 音 。不可置疑,每頂燕帽下面,都萌動著一顆聖潔的心;每張綻放的笑臉,都是通過護理技能而得到;每份辛勞與努力,都實現著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護士擁有著純潔的心靈,高尚的情操;不求回報,只求奉獻成了她們心中的驕傲。她們如春天的雨露,滋潤患者的心田;如夏天的微 風,帶走患者的心靈創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彼岸;如冬天的陽光,蒸發他們的憂傷。 然而,生物鐘的顛倒和超負荷的工作常導致她們身心疲憊,但她們沒有因此而氣餒,想著
7、的還是患者需要。面對著渴求健康的目光,她們用鼓勵的眼神傳遞力量,用有力的雙手緊緊攙扶,用心理學知識撫慰空寂心靈,用語言美學補充康復和健康的指導。 尊敬的白衣天使們,感謝您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著不平凡的業績,感謝您們以愛和奉獻成為永恆不變的主題,藉著節日的來臨,謹向每位守護在患者身旁的白衣天使送上最誠真摰的祝賀和致敬。 護理專業服務的發展 李雪屏 優質護理的提供是受到醫療生態的演變,醫療科技的進歩及需求多樣化的影响。要推動優質護理服務的發展,護理素質的改善與實踐技術的深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關注全球醫護發展的前提下,護士需要承擔、擴展及延伸護理的角色、以補充醫療實踐上的轉變。慢性疾病的日益增長及
8、人口老年化,使需要持續照顧的病人不斷增加,再加上迅速擴展的醫療服務,令以急症治療為主導的服務模式已不能切合對健康的要求。因此,護理專科化是必然的,她們所提供各個範疇的核心服務、為病人作合理性的解釋及健康教育、充份發揮其成本效益和治療效 率 ,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期望政府、各醫療機構、護理界及醫療界仝人齊心努力,支持及加強專科護理服務的發展。 提供最佳護理照顧 , 需要具創意的模式來達至在可能範圍內的最佳結果。 所以 , 在臨床服務發展中 , 需提供一個安全、高效率又有果效的護理服務。一個有系統的品質保證和完善監察,確保安全護理之實踐及照顧病者之優質結果是必需的。 因此,圍繞着護理模式的發展,臨床
9、上必須制定各個護理實踐及監察實踐的標準。目的是更有效應付日增的需求、更安全的提供優質服務、以及加強與病人及社區之間的協作 。 同時,培訓護理領袖人才也是重 要的,優秀的護理領袖,可帶領整個專業團隊的護理做到最好,通過不斷反思,不斷改善,可提高工作效率,員工們感到病房雖忙,但可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及滿足感。從前年開始,本澳兩間醫院及學院也有委派護士到香港接受培訓,參加國際護士會舉辦的領袖培訓課程,通過外國導師的引導,接觸各地不同職級的護理領袖作為學習平台,可促進護理科研的發展及成果的實踐 , 加強本地、內地和國際之間的聯繫網絡,促進各地護理領導發展的交流與合作,令本澳護士們擴闊視野,強化知識和技能,
10、幫助他們順利執行艱巨的臨床工作,充分發揮其護理領導作用,更好地為病人提 供優質的服務。 病情觀察是護士專業成長的基石 張慧艷 我們護士的鼻祖南丁格爾就是提著油燈,走進戰地病房裡巡視病人,在床邊細心觀察受傷士兵病情變化,並對病人的傷口、心理及生活方面給予護理,使士兵傷口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今天護理已經過了幾個階段的變革及發展,但始終不變的是護理專業離不開病情觀察,也證實了病情觀察是護士做好護理工作的基石,因為只有實地觀察護理病人,才能收集到最客觀的病人資訊,從而給病人提供切實且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提高護理質量及護士專業水準的路徑。 護理專業水平提高從病情觀察開始 ,因為當走到病人床邊細心
11、觀察、整體評估, 收到護理信息才是最直接客觀 , 如傷口情況、引流液性質及量、病人相關體徵等等 , 或關於病人心理、社會層面的情況收集,病情觀察能力的點滴積累,是提高護士整體質素的基礎。舉一個身邊例子,當護士 在床邊巡視病房時,發現一位患者突然面部蒼白、表情淡漠,原來患者是腸癌,行右半結腸切除術後第四天,即測血壓低、心率快,首先判斷可能是出血性休克,經進一步檢查證實腹腔大出血,即急診手術結紮出血的血管,是護士用一份愛心、具洞察力的雙眼及專業的判斷力,為患者爭取搶救及治療的良機,故護理離不開細緻病情觀察。 病情觀察是護士專業成長的基石,今天我們踏著南丁格爾的足跡,邁向了護理發展的新征程 ,讓我們
12、攜手共進, 譜寫生命的華彩樂章,彈奏健康和諧的美妙音符! 醫患關係中的心理狀態 理想 探索醫患關係心理狀態的目的,是為了創 造醫患關係和諧的雙贏局面。在心理狀態調適方面,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有效溝通。有資料表明:大多數醫患糾紛並不是由於醫療技術差與醫療品質低而引起的,更多的是由於缺乏醫患溝通造成。建立有效溝通的前提是雙方平等互信。醫務人員在希望得到患者理解、配合的同時,患者也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的關懷和尊重。面對醫學權威,患者也希望在醫療過程中有更多的知情權和自主權。有效的醫患溝通應該是雙向的。醫務人員在解決患者生理問題時,要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耐心細緻的解釋診療過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風險
13、。患者方面也需要理解醫療的風險性和特 殊性,並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或意見。 二是縮小認知差異。縮小認知差異的關鍵在於醫患雙方的換位思考。醫者也是人,理應走下醫學的神壇與患者建立平等的關係。醫務人員必須首先把患者看作是具有獨立人格和權利的個體,充分給予患者行使自己知情權自主權的權利。患者也要尊重醫務人員正當行使執業權,對醫療體系抱有合理的信心,而不是一味的懷疑和防備。當醫務人員詳盡的向患者作出解釋,就能有效減少了患者無端的猜測,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過程建立客觀的認識,減少患者完全歸責於院方,縮小了醫患雙方的歸因差異。又如面對醫患雙方的情緒差異 ,醫務人員須避免因工作繁忙而產生冷漠生硬的情緒,
14、使本來就處於緊張焦慮狀態下的患者產生抵觸和懷疑情緒,阻礙醫療過程的正常進行。 三是就事論事,以和為貴。醫療衝突或糾紛的發生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個體事件。醫患雙方理應在衝突產生的初始階段就以事件為中心討論解決方法。院方的僥倖、拖延心理,以及患者期望“以鬧取勝”都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演變為群體性的事件,讓別有用心者趁虛而入,造成難以化解的局面。 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患者,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作為社會角色的扮演者,我們需要將心比心,知己知彼,才能為患者提供完善健康的環境,真 正逹到醫患關係和諧的雙贏局面。 急診內的床上浴 羅文秀 一位師姐跟我說起了她在急診工作時,一件充滿仁愛的事;這件事不傴在倫理角度上、人
15、文關懷理論上均是我們護理團隊值得學習的典範。 某天,急診來了一位因腹痛而自行入院的老伯伯。老伯伯他頭髮斑白,一臉愁容,滿身污垢,身上不時傳來陣陣的體味;而負責他的那位護士不但沒有用奇異或嫌棄的目光投放於他身上,反而是十分有耐性的照顧他,主動的去了解他,然後從他的話裡慢慢了解到原來伯伯是一位獨居的長者,這陣子由於他身體較差,已經十多天沒有洗澡了。然而,縱使當時急診十分忙碌 ,但那位護士並沒有以此作藉口,反而在伯伯情況穩定後為他做了平時急診裡甚少做的操作 -床上浴;而當護士一邊為他擦身時,他卻不斷細聲地重覆:真舒服,真舒服!這時伯伯的臉上亦露出了一臉滿足的笑容。 在論理角度切入,站於義務論的觀點上
16、,由於急診病人停留時間短暫,那位急診的護士並沒有為他作床上浴的義務。在忙碌的急診中,她大可等他轉上病房後再讓病房的護士為他做床上浴,又或者直至他出院前也不用為他作床上浴,然後便讓他自行出院;再者,從結果論的角度,那位伯伯當時並沒有家人陪伴在場,就算為他做了床上浴也不會有人 知道,不會有人讚賞,而且更會加重了那位護士的工作量,因此,她大可不用為那位伯伯做床上浴。然而,她卻沒有這樣做;她不但根據不傷害原則,沒有放著他不管,讓他的心靈再受一次傷害,還根據行善原則,本著仁愛的一顆心,注意到他生、心、社、靈上的需要,立即為他做了床上浴。 其實,對於採取或不採取行動,護理人員必須經過識別兩者對病人之利弊,
17、在利益與傷害之間取得平衡後而作出最後的決定。而當中,行善原則是驅使該護士為患者床上浴的重要推動因素。 Hippocratic 認為行善就是做對病人有益,或至少不對病人做有害之事,而該次的床上 浴在患者情況穩定的情況下不但能保持其身體清潔、舒適,更是使其重獲尊嚴、自尊等合乎倫理的決定。 但我相信這件事只是用一些理論及原則來解釋是不足夠的,因為當中包含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人文關懷。所謂的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懷人的意願、意識或責任 (Watson, 1979)。而 Tronto (1993) 進一步提出人文關懷應包含四個重要元素:注意力 (attentiveness)、責任 (responsib
18、ility)、能力 (competence)及患者的回饋 (responsiveness of the care receiver)。 從這看似簡單的床上浴操作中可以看到這是賦有人文關懷的專業性行為,因為當時那位護士是看到伯伯這麼多天沒有洗澡,而且他亦沒有家人的支持系統,這引起了護士的注意,並引發其不忍之心,從而自願地關心那位老伯伯的需要,而這種需要不單單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全人的需要(注意力);她明白到為病人減輕痛苦、增進舒適是護理人員的責任(責任),因此她主動關懷病人,並把關懷在具體行動中結合專業知識體現出來(能力)。然而,如果只有護理人員單方面對患者的付出,這樣的人文關懷是難以持續的。在
19、護士為患者 床上浴後,患者生理上、心理上的滿足同時亦成了護士本身最大的滿足(患者的回饋)。當中的人文關懷除了滿足了那位伯伯及護士,還感染了急診的工作人員,甚至,現在還感動了我。因此我認為在人文關懷的過程中除了滿足病人的全人需要的同時,亦充實了當中照顧者及一班病房甚至其他的同儕,讓他們能夠在護理這個專業內找到自身價值以及補充好讓他們繼續努力的燃料,再將這份人文關懷傳播開去;而只有充滿人文關懷的護理才是我們大家一直追求的護理,由此可見這是令人文關懷得以延續、促進護理專業發展的重要元素,而這才是完整的人文關懷、真正的人文關懷 。 透過師姐這一次的分享,讓我重新反思何謂人文關懷,並重新思考人文關懷對患
20、者、對護理人員、甚至護理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在往後工作能更主動關心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做一個真正有人文關懷的護士。 那一刻,我流淚了 花之語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接過班,如常地執行護理操作。迎面而來是一位由三位男士攙扶的老伯伯,看似九十有多 啊!我被那一幕吸引了,視線和腳步跟隨著他們。“有甚麼可以幫忙?”老伯伯望了我一眼,二話不說入了病房。聽到婆婆痛哭聲,那時,我在病房門卻了步。 進入眼簾的是兩位年過八十的老人家,“你走啊!我 不要見你。”婆婆用雙手遮掩潰爛的面頰說。“我來了,不用怕。”伯伯用雙手輕柔地移開婆婆的手。這一刻,兩位老人家沉醉於痛哭中,病房裡充滿愛和痛的氣氛。那一刻,我流淚了。
21、我的腳步慢慢離開了病房,腦海中仍回味倆口子愛的痛哭。 伯伯與婆婆結婚六十多年,一直相敬如賓,婆婆因面頰癌入住康寧中心兩個多月,伯伯行動不便一直沒有探訪。因病情轉差,家人在工作人員的建議下帶伯伯前來探訪,婆婆對自己的容貌改變,存在很大的介懷,拒絕外出病房,更何況見自己的丈夫呢?當時,婆婆百感交集的心情,只好用淚水和痛哭來表達。之後,伯伯隔日來陪伴妻 子,婆婆的雙手緊握著伯伯,臉上的淚水不見了,隨即而來是一些令人窝心的照顧。直到最後一刻,婆婆在伯伯的懷中離開了。執子之手、與子皆老,我真正意味到啊!那一刻,我再次流淚了。 堅守工作崗位已十年,過去,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情境,讓我難忘,使我流淚,每一滴眼淚教我珍惜、成長。誰說,康寧中心的工作人員經常面對死亡,會變得冷酷無情;錯了,我們著重生命的質量,尊重病人的意願,為病人流出真摰的淚水。將來,我會繼續流淚,堅守自己的崗位,做癌末病人的同行者,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