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 2kg 要吃 l0kg 小鸟,小鸟增重 025kg 要吃 2kg 昆虫,而昆虫增重 l00kg 要吃 1000kg 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2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流人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流人到分解者体内A B C D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 B流经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C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总和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4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太阳能辐射到系统内生产者上的能量B生态系统中能量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能C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5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 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 c,则 A、B、c 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b=c6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三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 A0.1 B1 C0.8 D87在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了 240 摩尔的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积累的氧气全部用于初级消费者分解葡萄糖,则其
3、释放并储存在 ATP 中能量最多有多少被三级消费者获得 A0.24510 6J B1.00810 6J C1.60910 6J D2.00810 6J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9右图所示食物网存在于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甲(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丁获得的能量 A等于 10-1 B等于 10- C少于 10-1 D多于 10-1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个体平均
4、重量是 M1、M2,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1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通常在哪个水平上进行? A生物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食物链(网)水平 D营养级水平12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13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 ,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14 “一山
5、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15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 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 草 树 昆虫 兔 鸟 狼 A B C D 16在珠江三角洲某一桑基鱼塘使用蚕粪怍饲料来喂鱼。假设蚕同化的能量为10 5kJ,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鱼可从中获得能量为 A0kJ B10 4 kJ C210 4kJ D介于10 4kJ和210 4kJ之间17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
6、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夫、投资大 B动物性食物营养价值高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较容易18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食19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 2 只为母鸡)和 40 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20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 abc 中,a
7、 肯定比 b 具有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21下列生态系统的功能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 式散失到环境中二、非选择题1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 DDT 的平均浓度。甲 乙 丙 丁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DDT 浓度( ppm) 0.04 0.35 0.39 3.5请分析说明(1)甲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8、2)写出这四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3)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 越高,生物体内的 DDT 的浓度也越高。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为生产者, 为初级消费者, 为次级消费者。图是将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 a、a 1、a 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e、e 1、e 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如设种群 、 的个体数为 、 ,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 、 ,那么, 、与 之间的关系是 。()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用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 。()图中的 b1和 d1表示 。()若和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 480J/(c
9、m 2a)和 72 J/(cm 2a) ,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 200J/(cm 2a)和 24J/(cm 2a) 。那么,能量从传递到的效率为 。3(5 分)下图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和结果。A-E 表示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的归类群体。GP 表示总同化量,NP 表示净积累量,R 表示呼吸消耗量。分析回答:(1)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2)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 未被消费者同化。(3)该生态系统中没有更高营养级的原因是 (填字母)的 NP 不足以维持更高营养级的存在。若人直接以植物为食,则现有的植物供养的人口更多,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看,是因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同步测试参考答
10、案一、选择题1.C;2.C;3.D;4.A; 5.B;6.A; 7.D; 8.C; 9.C; 10.A;11.D;12.C;13.C;14.D;15.C; 16.A;17.D; 18.C;19.A;20.B; 21.B;二、非选择题1.(1)生产者(2)甲乙丁和甲丙丁(3)营养级2.() ()P 的 bcde()未被 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53.(1)B、C、D (2)73017 (3)D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姓名 班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 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大分子 D.组成生
11、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2.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3.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 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4.右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组成成分? A.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B.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C.丙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甲为分解者 D.甲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乙
12、为分解者5.自然界中,虎、豹等大型肉食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其他动物,其原因可解释为 A.个体大,不易找到栖息场所 B.繁殖能力比小型动物低C.个体大,食量大,食物不充足 D.营养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6.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错误的说法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归根到底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 2形式存在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 2形式循环的7.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1)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 (3)摄食作用 (4)化能合成作用 (5)硝化作用 A.(1)(2) B.(3)(4) C.(2)(4) D.(2)
13、(5)二.简答题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的传递效率,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3)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 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mg的O 2,经过10小时可积累葡萄糖 mg。(4)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的不同点 。(5)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其它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6)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测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C;4.B; 5.D;6.C;7.C二、简答题(1)DFEB (2)能量流动 80 (3)600(4)AD 是以 CO2形式,EB 是以有机物形式(5)B 大量减少,F 增多 (6)产生温室效应(或 CO2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