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咬 文 嚼 字【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 年 9 月 19 日生。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 。1925 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2、,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 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 (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
3、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谈修养 克罗齐哲学述评 美学批判论文集 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 二、不求甚解(邓拓)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
4、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 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
5、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 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
6、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 ,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渚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 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
7、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 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平已经
8、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普列汉诺夫(1856 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王粲的英雄记钞 王粲(177217) ,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 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示范教案】咬 文 嚼 字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炼字”并非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在锤炼
9、一种思想感情。二、能力培养目标1快速阅读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3快速找出论说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三、德育渗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做事认真耐心,追求最佳效果的习惯。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难点:炼字为什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锤炼解决办法:教学重点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教学难点采用讲解和扩充举例的方式完成。另外要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学生活动设计1朗读2概括提练观点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10、。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 ”同学们你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 ,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二、明确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抓住中心观点。三、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2根据“学习重点” ,确立学习目标。四、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理清观点与
11、材料的关系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2) 水浒传 、 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4)更动
12、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2理清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 8 个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
13、赏中咬文嚼字。3小结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附:板书设计对应性材料 观点最佳性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二、整体感知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 ,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 ,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 ,其次,不要“
14、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要“会意” ;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 ,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 ,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 ,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 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3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答: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 “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附:板书设计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侧重点: 写作 读书角度: 态度 方法关系:相辅档承,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