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陈智 吕琳 杜民权 姚玲亚摘要: 本文介绍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总结了经验,包括思想认识、制订培养方案、严把招生关、建立培养模式、建设培养基地、严格考核等方面,并指出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即如何保证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执业医师法与招生的矛盾、学科设立与转科的矛盾、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标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首批开展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从 2001 年开始招收培养口腔医学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 2004 年 7 月,已毕业两届学位研究生 40
2、 人,其中获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15 人,硕士学位 25 人。目前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届共 67 人,其中 2002 级博士生 6 人,比例为 27.3,硕士生 32 人,比例为 62.7,2003 级博士生 7 人,比例为 19.4,硕士生 22 人,比例为 42.3。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刚开始起步,4 年来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我们试图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也发现一些问题。一、实践与探索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从 80 年代初开始招收研究生,但一直是按科研型进行培养,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如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现成的经验。
3、一些导师在当时不清楚科研型和专业学位型的区别,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意见。我们在 2001 年暑假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专门组织导师学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 【学位(1998)5 号文】 、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 【学位(1999)36 号文】 、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学位(2002)1 号文】等文件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讨论,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专业学位的含义、开展专业学位的目的、专业学位培养的要求统一了认识。同时还组织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学习,为他们讲解。根据文件精神,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我
4、们一定要做好此项工作。我们特别强调两点,一是临床技能的训练,二是临床科研能力而不是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2 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我们在 2001 年就制订了培养方案。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该方案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我们在 2002 年夏季又组织召开了一次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对第一稿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补充了临床考核与论文答辩实施办法 。2003 年夏季再次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补充完善了临床技能训练实施办法 。2004 年的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这一次会议还将专题讨论两
5、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答辩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导师的意见后将对培养方案再次修改完善。3 严把招生关,稳定招生规模为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我院招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数必须充分考虑临床教学资源的承受能力、学院的科研发展,对临床相关教学资源认真调研基础上,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为了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解决现行执业医师制度与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矛盾,规范执业行为,我院在招生简章中规定报考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持有执业医师执照,并在招生报名表上注明“报考专业学位”字样,以便我们在录取工作中区分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考生。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年研究生的 1/3,对报考专
6、业学位的考生在复试考试中,重点就临床工作经历进行考核是否能胜任临床研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必须副高职称以下的考生方可报考。4 根据学科特点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按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科、正畸科四个学科分别进行培养,这四个学科各具特色。我们根据学科特点,按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培养。如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跟随导师一对一培养的模式;口腔正畸科采用集中培养不轮科的模式;口腔修复科采用集中培养加技工训练的模式;口腔内科最为复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采用牙体牙髓、牙周、粘膜、儿牙、预防五科轮转的模式。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决定采用专科集中培训,其他科
7、轮转的模式,突出专科技能的训练。在关于培养方式上,我们重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采用二阶段培养方式。对于已取得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如果还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我们建议转为攻读博士科学学位。原因在于,经过三年的训练,硕士研究生已基本掌握临床技能,但他们欠缺的是科学研究的训练。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招收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5 大力建设临床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基地。临床基地不等于简单的临床科室。我院专门投资数十万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基地进行建设。由于以前没有专门的基地,我院在牙体牙髓科新建了 2 个诊室 20 台椅位,牙周粘膜科新建了 1 个诊室 5 台椅位,口腔修
8、复科新建了 2 个诊室 16 台椅位,口腔正畸科新建了 1 个诊室 5 台椅位,口腔颌面外科包括 2 个病区 90 多张床位。在临床基地,学院配置了全院最新、最好的医疗设备,这些新仪器和设备首先在临床基地中使用,积累经验。因此临床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培养基地,还是一个新技术的孵化器。除了专门新建诊室,学院还为每个基地专门购置了专业数码相机、台式电脑、X 线扫描仪、刻录机等,用于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保存。每个基地均建立了专门的临床病例资料库,确保临床病例资料的完整和丰富,也防止资料的外流。6 严把考核、答辩、论文关临床能力的考核是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环节。我院制订了详细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生毕
9、业前进行严格的临床技能考核。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分两次,第一次是病例答辩,博士研究生从 3 年积累的病例中选出 30 例典型病例,硕士生选出 20 例,统一格式,装订成册。每一个病例包括详细的病史资料和治疗前中后的客观指标,如照片、X 线片、功能检测指标等。研究生完成病例后送答辩委员会评审,并报告 5 例典型病例。答辩委员就病例中的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预后等方面提出问题,全面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只有在通过了病例答辩后,研究生才有资格进行论文答辩。我们要求学位论文始终围绕临床研究,应该能体现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在博士生,还提出了论文发表的要求,鼓励博士研究生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
10、二、问题与思考1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在没有建立专业学位前,所有的研究生都从事基础研究。开展专业学位工作后,由于培养的重点发生转移,经过临床技能训练的研究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容易。同时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要求条件较多,尤其是博士生必须发表 SCI 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研究生都愿意选择专业学位,这势必给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造成冲击和影响,如何协调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发展问题,值得探讨。2 执业医师证书及其法律问题执业医师法要求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应届毕业本科生占目前研究生生源的大部分,不可能取得执业医师证书,能否让应届毕业本科生攻
11、读专业学位?如果严格禁止,专业学位的生源会收到影响,如果放开,如何保证不触犯法律?特别是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培养单位处于两难。3 学科设立与转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有关文件,还是按三级学科轮转。口腔内科作为一个三级学科培养。但现在许多学校纷纷与国际接轨,取消了口腔内科,分设牙体牙髓科、牙周科、粘膜科、儿童牙科。这种趋势代表了学科的分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想象,在 3 年时间平均轮转 5 个科室,会培养出很优秀的牙髓病医师或牙周病医师或儿童牙病医师?我们建议,按国际通行的学科进行专科化培养,取消转科。4 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标准部分要求过高,如牙体牙髓科人次要求每日达到 810 人次,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同时部分要求过低,如牙体牙髓病学科中,发展迅猛的现代根管治疗技术完全没有涉及,考核内容只是大学本科的量的延续。我们建议修改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培养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面向临床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临床科研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结合实际情况去完善并寻求规律,以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