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大连丸上【文本导读】1935 年的东北,已经被日寇蹂躏在铁蹄之下,抗 战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爱国青年作家打出了象牙塔,他们 不愿在日本人的眼皮下生活,于是被迫逃离“九一八事件”后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故土。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和爱人的那段经历。“生存的意义不是活着,活着不是苟延残喘,苟延残喘不是受人欺蒙压榨”作家李健吾是了解萧军的, “萧军先生不苟且” 。不苟且的萧军“掮起我们黑色的十字架” ,“悲哀变 成铁的愤恨” ,“眼泪变成黑的血浆”【作者卡片】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 1907 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192
2、5 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2 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以投稿为生。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萧军是 20 世纪 30 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
3、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 生死场 ,萧军八月的乡村等。【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摊开( ) 顶撞( ) 瞟我( )舷板( ) 舱内( ) 辣椒( )频频( ) 钢链铰( ) 蠕动(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3近义词辨析询问质问_监视检视_端详注视_【要点突破】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点拨 (1)盘问 汉奸走狗对“我”
4、的“问讯” 。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一步。(2)搜查汉奸对 “我”携带物品的逐件搜查。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二步。(3)写紧张过后的期冀和脱离沦陷区以后的喜悦,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2在文章的“盘问”这一部分当中, “盘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目的?“我”的回答则显示了“我”的什么心态?点拨 盘问的内容可分为去向、来处、职业、关系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属、证明材料等等,可谓详细。其目的就是想千方百计找出“我”的破绽,从而对“我”施以其他方式的刁难,充满着奸诈而凶狠的意味。尽管如此,从“我”的简短而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的从容不迫,有备而来。3 “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从哪
5、里可体现出来?点拨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在对峙过程中,表面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是“强者” ;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 “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具体体现在: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镇静、有骨气。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到达“祖国”后,则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
6、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二、结构图解Error!从容不迫三、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文中对话多,这些对话由于是对立双方的意志、性格与心理的交锋,因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2语言情感色彩鲜明。对汉奸走狗的极端憎恨、厌恶、轻蔑,以及心灵的痛苦压抑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都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文苑天地】有关“爱国”的名言1对祖国的爱,能使人在枪林弹雨下,在九死一生中,在不断的 劳动、熬夜和艰苦的环境下泰然自若。 列夫 托尔 斯泰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3爱国是文明人的
7、首要美德。 拿破仑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5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陆游6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7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 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 爱国第一。 李苦禅8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10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屠格涅夫11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 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了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 司马迁13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肯尼迪14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有一个生命奉献 给祖国。 斯图尔特【素材积累】半壶水17 世纪时,丹麦和瑞典之间发生了战争。一次,一场 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号的声音,他抬起头,看到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伤的瑞典人,他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的水壶。“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麦士兵走过去,将水 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喝了两口后,瑞典人竟然伸出长矛刺向他。幸好因为受伤后准 头不够, 长矛偏向了一边,只伤到丹麦士兵的手臂。“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 ”丹麦士兵说, “我原来要整壶水给你喝,
9、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丹麦国王知道了,他特别召见了这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这 名士兵轻松地回答说:“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高贵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第二次的饶 恕,是一种 伟大的情操。适用范围 1.宽恕是伟大的情操 2.人性的高贵【美文珍藏】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
10、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 ,“装饰了别人的梦” 。当戴望舒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 忧
11、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这首诗以超现实的手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时,手掌的内涵和外延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诗中同时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是广大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 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答案基础荟萃1tn zhun pio xin cn l jio pn pn jio r2摊开、傩戏 询问、殉情、徇私、循序 颠动、山巅 瞟人、缥缈、漂亮 船舷、炫目 频道、濒临 铰链、矫健、皎洁 蠕动、孺子、儒生3询问:询问一般是打听的意思。如:经理询问公司职员的健康情况。询问还包括对对方意见的征求,如:他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大家。质问:质问是责问之意,依据事实问明是非。监视:从旁严密注视、观察,强调从一边看,有目的地观察。如:他在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检视:检验查看,检视的目的在于检查,进而观看。如:工作人员正在检视现场。“端详”和“注视”都有仔细地看之意,但“端详”侧重于近距离、带有温情地看, “注视”强调远观,无感情色彩。另外“端详”还有两个意思,一指端庄安详,作形容词;一指详情,名词,说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