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 世纪中国参与国际1960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 世纪中国参与国际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 21 世纪中国参与国际 21 世纪,全世界只有 10 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位居第一。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为了进行大国竞争,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 1000 年前是世界超级大国,150 年以来败于西方,沦落为“ 发展中国家” ,但是就经济总量来说,仍旧列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表 1820 和 1992 年世界 10 个主导经济 GDP(百万 1990年
2、美元)占世界百分比 ()人口(千人)占世界份额()1820 年 11中国19921028.738100035.52印度 11098216.020900019.63法国373975.74306982.94英国 361645.2212402.05俄国337794.9450054.26日本 218313.1310002.97奥地利134601.9142681.38西班牙 129751.9122031.19美国124321.896500.910普鲁士 118641.7112141.1 最高 10 国49009670.576528471.7 世界 694772100.01067890100.01992
3、年 1美国567561720.32556104.72中国 361561712.9116700020.93日本24176308.61243362.34德国 13596964.9805761.55印度11880964.28812016.26法国 10303563.7573721.17意大利9396853.4579001.18英国 9277723.3578481.19俄国8018372.91494002.710巴西 7650142.71560122.9最高 10 国 1871221966.8298725454.9 世界 28000037100.05440983100.0资料来源:(美)Angus.M
4、addison: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中译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1 页超级产业的兴替与国际合作超级大国兴替的途径是: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成熟和转移,制度的变迁,政治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和古罗马帝国的长城是古代的超级产业。中世纪中国长期称雄:超级产业是长城和水利。公元 1000 年时中国的工业和武器非常发达,铁产量年 12.5 万吨,700 年后英国才达到 7.6 万吨。1840 年英国成为世界大国,占世界工业45%,世界贸易 21%,超级产业是纺织,铁路,煤炭和铸铁。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超级产业是纺织,煤炭,炼铁,机械工业,由于美国铁路网的发达,所以在美国得到发展。19
5、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超级产业是机械,钢铁,化工,常规军事,造船。20 世纪 2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超级产业是汽车,航空,化学,钢铁,常规军事,造船。战后到本世纪末,超级产业是核工业,宇航,电子,航空,常规军事,汽车发展到全球规模,依靠全球规模的技术。近代中国的超级产业始于洋务派的军事,造船和钢铁工业,建立了 19 个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新中国在 50 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安排苏联援助的 150 项工程。军事工业企业44 个,其中航空工业 12 个,电子工业 10 个,兵器工业 16 个,航天工业2 个。船舶工业4 个
6、。冶金工业 20 个,其中钢铁 7 个,有色金属 13 个。化学工业 7 个。机械加工 24 个。能源工业企业 52 个,其中煤炭和电力各 25 个,石油 2 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 3 个。1962 年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期间上马原子弹,1964 年成功,1967 年氢弹,1970 年卫星,1971 年科学试验卫星,洲际火箭,核潜艇连续成功;1975 年遥感卫星。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超级产业的途径主要是军转民,进入国内外市场,如电子部的四川长虹,兵器工业总公司的嘉陵摩托,汽车;引进了核电站,计算机,运载火箭,飞机等技术。近年来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超级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化产业,特别在资本主义盟国间。70
7、-80年代全面合作的典型是 F-16 战斗机,由美国和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合作生产。近年出现了武器开发的战略联盟,国防企业并购,国防工业的交叉持股。20 多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了数百项武器合作项目,巴西,南非,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和台湾通过于发达国家联合进行研究和生产,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国防工业全球化更多地表现在军火生产和贸易一体化,通过补偿贸易等形式进行所谓;一揽子;军火交易,包括军品贸易,民品贸易,军事训练和演习,如 1999 年俄罗斯和印度签署 10 年合作协议目前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美国的波音-麦道飞机,法德的奔驰汽车等跨国公司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动因
8、有:分担研究风险,保障集体安全,并进行国际规模的超级产业竞争如 150 座大型民航客机,未来 20 年全世界有 16000 架的需求亚太区对个座位以上飞机的需求,将达到全球总需求的,为架。美国波音公司预测北美将添购架飞机,欧洲和亚洲将分别买下架和架飞机。亚洲超给欧美,成为波音公司最大市场。全部大型民航客机的生产已经被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垄断。四、大国需要动态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万万不可以太天真,盲目接受“全球化”的口号,中国尤其不可以。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政治上依附与美国的国家,可以丧失主权为代价,换得经济利益。比如日本在战后把自己置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节约大量国防经费,在朝鲜战争和
9、越南战争中为美国提供战争后勤服务,赚取美圆外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始积累;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政治附庸,以引进外资实现经济起飞,墨西哥等国家甚至积极酝酿美圆化,将经济主权交给美国。大国就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在地缘政治,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于美国不同的国家。俄罗斯以自己的瓦解,并没有得到西方足够的援助,反而丧失了经济社会稳定,国际资本也不来投资。中国是个大国,不能采取小国的静态比较利益作为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姑且不说这种方式造成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就算假设国际环境一直良好,不会发生金融风暴这种事件,这种方式仍然不能给中国带来富强。任何一个金融寡头,任何一个国家,都消化不了中国。西方国家
10、的资金,流到东南亚那些小国能汇成大河,滋润它们整个国家;可是西方的资金流到中国,只变成小水洼,解决不了普遍的问题。中国 13 人口,如果都为西方国家生产某些产品,哪个国家能吸收呢?作为经济大国,中国众多人口显然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之一。提高人民素质,保证物质丰富,社会有序,生活文明,文化程度提高,是中华民族自立的基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必须具有较大的经济控制力,表现为对国内外有关国计民生的要素,其流动方向具有控制能力,以及对国内外经济产出方向的控制能力,关心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中体现中国的利益。参与国际分工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如此,中国就只能把资源投入劳动密
11、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比如生产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衣服和鞋子,美国就会把资源集中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飞机和卫星。然后,中国以 1 亿双鞋去交换美国 1 架飞机-这样,比较利益岂不是越来越大吗?这样的交换,且不说对国家安全有什么危害,即使在经济利益上也是极不合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技术升级,需求受到人口的限制,非常容易饱和,产品的需求弹性低,降低价格不能扩大需求。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非常快,可以不断开拓新的需求。因此,交换的比价显然有利于发达国家,类似国内的工农业剪刀差。如果中国这样的大国集中资源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全世界的需求也容纳不了,很快就过剩,降价。这就是中国 20
12、年来的出口增加非常快,但是国民财富增加不快的基本原因。中国只能集中资源生产衣服吗?生产衣服就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吗?美国人当然不担心中国不给它生产衣服,因为生产衣服的国家不只是中国,它完全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衣服。但是中国如果不能从美国获得操作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得到。这就是区别,生产衣服和生产新经济操作系统并不是平等的分工。按照静态比较利益,所得出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政策,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来说,应该讲求动态的比较利益,扶植自己的战略产业,否则,就会在21 世纪被驱逐出世界大国行列,不要说与美日欧并驾齐驱,可
13、能连印度,巴西也要超过我们。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扩张。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 9 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那么,中国人自己发展战略产业是否可能?许多人心存疑虑,或者说是 20 年来传媒工具天天在批判闭关自守,鼓吹中外技术合作,把发
14、展高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身上。我国自己制造的 150 座大型民航喷汽式飞机“运十” ,已经在 1980 年制造成功,但被弃置一旁,去和美国麦道合作生产,结果在 1998 年波音兼并了麦道,借机和中国毁了约,现在中国只能生产 50-80 座的支线飞机,而波音和空中客车,已经在设计 300 座的巨型飞机了。未来 20 年,中国需要进口 1600架大型民航客机,占全世界需求的 1/10,但是自己不能够生产,这难道能够取得什么“比较利益”吗?中国人自己对独立发展战略产业信心不足,除去上层亲美利益集团和传媒导向的影响以外,90 年代以来在中国流行的所谓“主流派经济学” ,片面鼓吹静态的比较
15、利益论,难辞其咎。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 年时的实际 GDP 会因此提高 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最近又有人使用;CGE 模型;,虽然复杂多了,基本思想还是自由贸易,零关税最好。中国许多;主流派经济学家;也说:自由贸易是讲效率的,是生产问题,可以让每一个人的
16、平均收入更多一些;保护主义是管公平,是分配问题,每个人平均的福利会降低,因为保护总是保护一部分人。中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左大培论证的恰恰相反:保护幼稚产业恰恰是解决效率问题的,自由贸易从长远看,并不具有高效率。历史上,西方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 200 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对新兴产业严格保护,只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 ,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
17、本国的纺织工业,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纺织品,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比较美国与南美国家,可以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19 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在 19 世纪美国人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对制造业实行高度贸易保护主义,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 20 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只知道拉美国家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进口替代的失败,却不知道正是吃够了 19 世
18、纪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才转向;进口替代;。我们有理由怀疑,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闭口不提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永远保持经济优势而搞的宣传和理论误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平均关税率 5,1912 年美国平均关税是 18.5%。美国当时已经是工业发达国家,仍然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中国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洋务运动,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落后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工业不能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19、,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种规律称为“学习效应” 。美国人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可降低 20。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 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 20的成本。考虑学习效应,可知静态比较利益之荒谬。发展中国家生产“新产品”少,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成本高于
20、发达国家。要使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多生产。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新产品相对生产效率永不会提高。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 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李嘉图的相对比较利益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到了要素禀赋理论就变成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多种要素理论;但是里昂惕夫悖论指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
21、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比较优势相反。于是又有新的解释,认为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熟练劳动力,这就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后来又有需求偏好理论,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更快,这是从需求而不是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最有价值的是所谓;技术差距论;,指出比较优势来自于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是前一个阶段投资的结果,把技术发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动态上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一个产品在创新期是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期就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在成熟期变成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在衰退期就变成一般劳动密集型的。 “技术差距论”告诉我们,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上是投资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在一个历史阶段中进行巨额投资,培养自己的战略产业,特别是基础性的创新。因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比如电脑芯片、飞机上的战斗雷达,只能自己开发,美国人是不会卖,也不会通过合资给我们的。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将会越来越高,在关键时刻必然受制于美国,这个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甘心不甘心当美国的附属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