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致癌因素及其作用特征常见职业性肿瘤及其病源职业性癌变的识别与预防职业性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及其作用特征,一、概 述 肿瘤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是当今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数据表明,2000年,世界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1005.6万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621万例,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据统计,我国恶性肿瘤年发病例约为200万例,死亡150万人,平均每死亡5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恶性肿瘤。,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典型作用特征,1. 潜伏期 肿瘤的发生通常有一
2、定的时间过程。在首次接触致癌物到肿瘤发生有一个明显的间隔期,称为潜伏期。2. 阈值问题 对于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即超过这个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因此,在预防工作中,以此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 3. 好发部位 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常接触的部位发生。由于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职业性肿瘤也多见于皮肤和呼吸系统。4. 病理类型 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而各具一定的病理类型,例如铀矿工肺癌大部分为未分化小细胞癌,铬多致鳞癌,家具工所致鼻窦癌大部分为腺癌。,三、国际确认的主要致癌物和生产过程,致
3、癌物质的确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将职业致癌物分为确认致癌物及生产过程、可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等三类。其中可疑致癌物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资料有限。 另一种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人致癌可能性很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行病学证据。可疑致癌物是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潜在致癌物是指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物质。而确认致癌物及生产过程是指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致癌物或生产过程,见下图所示。,表6-1 确认的主要职业致癌物,第二节 常见职业性肿瘤及其病源,一、职业性呼吸道肿瘤及其病源 在职业性肿瘤中,
4、呼吸道肿瘤占极高比例。目前已知对人类呼吸道具致癌作用的物质有:砷 铬 石棉 氯甲醚类,1. 砷 人群调查证明,接触无机砷化合物可引起呼吸道肿瘤,特别是肺癌。同时,砷化物暴露,包括饮高砷水还可致皮肤癌。2. 石 棉 石棉是公认的致肺癌物质,1934年首次报道,1955年被确认;经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肺癌是威胁石棉工人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占石棉工人总死亡的20%。3. 铬 铬,特别是六价铬可致呼吸道肿瘤。4. 氯甲醚类 工业上应用此类化合物有两种: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多用于生产离子交换树脂。二者对于呼吸道粘膜均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研究证明,氯甲醚类可致肺癌。5. 其 它 接触放射性物质、芥子气、异
5、丙油、镍精炼、多环芳烃等,均可使呼吸道肿瘤增多。,二、职业性皮肤癌及其病源,职业性皮肤癌是最早发现的职业肿瘤,约占人类皮肤癌的10%。职业性皮肤癌与致癌物的关系,往往是最直接、最明显的,经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和接触局部。能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化学物质有煤焦油、沥青、蒽、木馏油、页岩油、杂酚油、石蜡、氯丁二烯、砷化物等,煤焦油类物质所致接触工人的皮肤癌最多见。,三、职业性膀胱癌及其病源,职业性膀胱癌在职业肿瘤中占有相当地位,在膀胱癌死亡病例中有20%可找出可疑致癌物的接触史。主要的致膀胱癌物质为芳香胺类。高危职业有:生产萘胺、联苯胺和4-氨基联苯的化工行业;以萘胺、联苯胺为原料的染料、橡胶添加剂、颜料等
6、制造业;使用芳香胺衍生物作为添加剂的电缆、电线行业等。,四、其它职业性肿瘤及其病源,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肝血管肉瘤,多见于接触高浓度氯乙烯的清釜工,潜伏期1035年不等。接触高浓度苯可引起白血病,多数出现在接触苯后数年至20年。苯中毒白血病的发病通常继发于全血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后。,第三节 职业性癌变的识别与预防,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或方法。 (一)临床观察 通过临床诊断观察和分析,发现和探索职业肿瘤的病因线索,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人类最早的职业性肿瘤的发现就是从临床观察得到线索的,1775年是英国外科大夫Pott
7、从大量病例中揭示出阴囊癌与烟囱清扫工作之间的关系。,(二)实验研究 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在实验肿瘤学上推断其致癌性。 1.动物实验 通过实验判断是否对被测动物具有致癌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是否有相关一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动物与人体的种类差别,实验条件、试验剂量与人体接触的生产环境、剂量迥异,因此对致癌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2. 体外试验 根据肿瘤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突变引起,选用短期体外试验可检测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和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其优点是省时、
8、经济。常用的试验有:Ames试验,DNA修复试验,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试验等。,(三)流行病学调查 其研究对象是人,为确定职业性致癌物对人类的致癌性提供最有力的证据。虽然病例报告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对致癌性只能提供建议性的证据,但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可对致癌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1.改革工艺流程,加强卫生技术措施 包括加强原料选用,降低其中致癌物含量,对于不能立即改变工艺路线或目前也无法代替的致癌物,工业部门需采取严格综合措施,控制工人接触水平。 2.对致癌物采取严格管理措施 制定安全使用措施时,应根据致癌物级别,如“对动物和人均有致癌性
9、”,还是仅仅对动物有致癌性,在量值限制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严格控制接触水平。,三、职工的健康监护和自我防护,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医学监护:筛检方法易行且敏感;可能检出肿瘤前期的异常改变或在早期阶段的肿瘤;具备有效的干预措施足以降低“早期”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包括建立致癌物管理登记制度、对环境中致癌物浓度进行经常性定期监测以准确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还要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其原则与预防其他职业中毒相同,应特别强调的是:处理致癌物时,应严防污染厂外环境;工作服应集中清洗、去除污染,禁止穿回家;许多致癌物与吸烟有协同作用,应在接触人群中开展戒烟健康教育;增进职业健康促进教育等
10、。,四、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要有效预防职业性癌变,必须建立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并制定法规提供依据。危险性预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密切有相关。在流行病学监护和动物实验的密切配合下,危险度评定可提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第四节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一、职业性传染病的特点及分类 所谓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而职业性传染病则是在职业生产过程由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一种传染病,它既具有传染病的特点,又具有职业病的特点。 目前发现的职业性传染病大都是由各种微生物病菌引起的,常见的有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等三种类型。,二、炭疽
11、病及其病源和防治,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 该病的传播途径一是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者也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二是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三是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炭疽的预防首先应管理好传染源,病人应隔离和治疗。 其次要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 再次是要保护易感者,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
12、种1次。,三、布氏杆菌及其病源和防治,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人群的主要是羊、猪和牛型菌 ,其致病主要是细菌进入人体引起菌血症及毒血症,而出现发热等临床症状,细菌可反复进入血流而引起临床症状反复发作。 布氏杆菌病的预防要注意如下几点:病人病畜应彻底治疗及隔离;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不出售及食用病畜肉;生乳应经巴氏消毒及煮沸饮用;注意个人防护;对可能受染者预防接种,可用M-104冻干活菌苗皮肤划痕接种,第二年复种一次。,四、森林脑炎及其病源和防治,森林脑炎又称苏联春夏脑炎或称远东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该病的临床特点一是全身
13、毒血症状,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乏力。二是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 预防森林脑炎首先要加强防蜱灭蜱;其次要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再次是要注意预防接种,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五、职业性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1.要注意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2.要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如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3.要保护好易感人群 要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