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12624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六讲个体操守德之始基道德基本规范二(PPT53)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讲 个体操守 德之始基 道德基本规范(二),本章阐述的是10个着重从个体德行方面提出的道德基本规范,即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毅、力行、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其中前4个主要是从主体的内在方面考虑的,后6个主要是从主体的外在表现考虑的。这10个道德规范指出了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修养德行、立身处事之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中也包含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世代赓续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为人应自强不息,自胜自立;同时也勉励人们穷则思变,改革图强。持节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备受人们推崇。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和

2、人格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穷达见廉,成仁取义。,第一节 自强 持节,“自强”一词源出于易传。周易乾象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不假外力,永不懈怠地奋发自强。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自强作为道德精神和规范,其主体不仅指个人,而且也指人民、国家和民族。,一、自强,2004年,杜剑平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雅典,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在雅典残奥会上,他一人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2007年12月69日,在美国华盛

3、顿马里兰大学举行的美国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杜剑平一人包揽了S3级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50米仰泳三枚金牌。2008年9月7日在北京残奥会男子100米自由泳-S3级别决赛中,中国选手杜剑平以1分35秒21的成绩摘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军团在本届残奥会上的首枚金牌。,2008年残奥会首金获得者杜剑平,“剑平式”游姿,所谓“励志”,就是在实事实功中去磨砺自己的“志”,这必然是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过程。第,百折不挠。“励志”包含着从“立志”到“成事”的全过程,要想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相反地,它要求立志者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奋斗。这种为了一定的理想、目标而奋发努力

4、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表现。,1、励志自强,自胜自立,第二,磨练。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上天要委某人以重任,决定先磨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振动他的心思,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这里孟子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第三,战胜自己。所谓自强就是坚信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奋发努力,便能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愿望理想,达到成功。可知,自强本身就包含着

5、“战胜自我”之深刻内涵。先哲们强调,自强必先自胜,能自胜方能自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思变这一朴素变通思想的重要性。穷则思变,因穷而通,这是具有共性的时代忧患意识,体现了历代变革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以及天下为已任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之象,地上的草木花石鸟兽山河之形,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东西

6、产生出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穷则思变,革旧图强,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与积累形成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古代中国,变革改制的政治家层出不穷。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屈辱中昂起头来,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走过了由“器物”而“制度”而“观念”的改革历程,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锐志改革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现代史和当代史上,先后出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突现了我们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持节即坚持气节。“节”原指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如竹节,因竹死不变节,遂引用为指人的气节。持节是指一个人在政治

7、上、道德上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来自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长期的修养磨练。这种传统今天仍应发扬。我们主张的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节操。因此,对于如“甘于贫穷”、“功遂身退”、“上顺下笃”等思想,应当予以分析鉴别,至于那种为一个家族或君主尽忠死节,为丈夫殉身守节的封建思想,则应予以批判。,二、持节,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

8、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儒家主张立操节要坚守善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要君子做到不在一顿饭时间以及仓促、颠沛流离之际违背仁义道德。孟子提出浩然之气是君子所不可或缺的。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即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践行仁义之道;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在的压力都不能改变我个人的志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

9、夫。在此,孟子借大丈夫来勉励世人当志于仁义之道,守志持身。,1、立操以仁,守志持身,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完成出使任务后,准备返回时,匈奴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苏武严辞拒绝,后被逼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最终获返汉。,古贤认为:世俗之穷达,仅指物质、名位之穷达;而君子之穷达,则指精神、节操之穷达。这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骨气操守意识,形成了道德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乐的价值取向。孔子赞扬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了君子不管穷达与否,

10、仍然坚守道义之节的高贵品质,即所谓穷达持节。不但如此,孟子还把这种“穷达观”践之以行,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孟“成仁取义”是其最高的道德境界。,2、穷达持节,成仁取义,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智在知道、自知知人、见微达变,是明智这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耻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有耻则为人,无耻则入于禽兽,管子把耻看作是“国之四维”之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慎言检行,辨知荣辱,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都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第二节 明智

11、知耻,明智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智通知,由于古人常常以明释智,故称之为“明智”。“知”在论语中出现了116次,其中作为道德规范来讲的有25次。古代思想家赋予“知”以多种含义。首先是理智、智慧的意思,这时“知”通“智”。其次,“知”还有知道、懂得的意思,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另外,“知” 还有了解的意思,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但如此,古代先哲们还赋予明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智在知道,自知知人,智必审慎,见微达变等等。,一、明智,智在知道,意即知“道”是智的最重要的内容,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即仁义之道。仁的主要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主要内容是明白并坚守

12、仁义之道,这也就是所谓的“智在知道”。梁启超说:“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儒家智在知道思想与我们现今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否定智育,我们提倡的是德育与智育二者兼重,缺一不可。,1、智在知道,利人利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出老子第三十三章,意为:识别他人才能品质的可说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高明。无论是自知,还是知人,都是一个智者应有的品格。首先是知人,古贤认为唯有知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善任,才能治家、治国,只有知人之人,才算得上是聪明、智慧人之。其次,是自知。孔子不但主张要知人,而且提倡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孔

13、子看来,“使人知己”之人只能称作儒士,“知人”之人可称为儒士中的君子即士君子,而“自知”则是思想道德水平最高的明君子。,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必审慎指智者必须深思熟虑以求谨慎。包括谨言和慎行,意在强调言语的恰当和行为的正确。首先是言不妄发。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智者从不妄发言语。其次是事不轻举。管子主张人当慎思而后行。此外,不可强不知为知,不可强不行为行。不过,古人过分强调谨慎而使人不敢言,不敢行,事事畏首畏尾,是不可取的。见微达变是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能见于未萌,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趋利避害。,3、智必审慎,见微达变,知

14、耻即有羞耻心。羞耻心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也就是“羞恶之心”。先哲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以为非作恶为羞而能“有所不为”,无耻乃是人生的大患。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外,他们还强调,知耻要“耻其所当耻”,不是耻于“恶衣恶食”,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等等。他们赋予了知耻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耻为大节、行己有耻、守仁行义、辨识荣辱等等。,二、知耻,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有羞耻之心。孟子认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具有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始。“耻”之于人,是如此重要,那么,于

15、国又如何呢?管子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要,即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治理国家就要使人民懂得礼义廉耻,这样国家的政策法令才能实行,否则,国家就要倾覆。,1、人皆有耻,耻为大节,古人究竟以何为耻?概而言之,“无德”便是耻,不仁不义,无礼无信无智,都会给自身带来耻辱。“行义”则“荣”,“不义”则“辱”,可见,知耻涉及到荣辱观。荣辱观是对人的外在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到荣与辱的考验,而要使自己不为外间毁誉所支配和左右,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知耻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起点,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严于律己,谨于守身,按道德规范自我约束。,2、守仁行义,不义则辱,在古代

16、儒家看来,君子是“行己有耻”之人,即君子有羞耻之心且能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与君子相反,小人所不耻正是君子之所耻。对个人来说,知耻乃人生第一要事。有耻而后知何谓荣辱、何谓善恶,以至能求荣避辱、为善去恶。对国家与社会来说,教人知耻乃是道德教化的首要任务。人民知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成败,民有耻则国兴,民无耻则国衰,因而,养民知耻是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净化社会风气的极重要内容。,3、行已有耻,君子之德,勇,即勇敢,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孔子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孟子把勇分为三种:凭力气的血气之勇;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他强调的是“舍生取义”的大

17、勇。荀子则区分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上勇、中勇、下勇”。他提倡的是“重死持义而不挠”的“士君子之勇”,以及“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的“上勇”。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表达勇的道德品质的概念还有刚、毅等。,第三节 勇毅 力行,一、勇毅,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凡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勇敢的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勇。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一直强调勇敢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统治勇的是义,即所谓“率义之谓勇”。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我们一贯倡导见义勇为,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建立在

18、大义基础上的大勇,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1、勇必仁慈,见义勇为,在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评选活动”中,大连金州区的出租车司机张彦军从57个见义勇为先进典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 他没有被歹徒淫威吓倒,他与歹徒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并协助警方成功抓获歹徒,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伤亡事件。他用自己的英雄行为诠释了见义勇为的时代新风尚。,见义勇为的女大学生浴血斗劫匪,误入歧途的小偷良心发现;幡然悔悟的小偷的感谢信,又让这个做了好事却被误解的女大学生重拾对社会的信心。发生在湖南大学广播影视学

19、院大三学生高春娜身上的这段真实经历,让人切身感受了美德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让高春娜和她身边的人,也让整个社会打赢了一场心灵之战。,高春娜:见义勇为感化盗贼 (湖南大学),改过是指改正错误和过失。礼记中庸中说:“知耻近乎勇。”孔子曰:“勇者不惧。”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古人歌颂志士仁人这种无畏敢为的精神,但也流下了勇不妄为的训诫。勇不妄为,即勇者当明见善断、智勇双全。勇可以使人们做出决断,智可以让人们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倘若只讲勇敢,不讲智慧,勇敢往往会导致蛮干、瞎干。只有智勇兼备,才是真正的大勇、大智,若有勇而无智则无以建功立业。,2、知耻改过,勇不妄为,力行的文字出现

20、很早,古文尚书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强调了行比知对人的正确认识更重要。孔子的哲学是道德践履哲学。孟子认为理想人格的造就全在道德实践。荀子讲“学至于行而止”。程颐“致知在格物”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在于对具体事物的深入考察。朱熹强调从现实效果上说,行比知重要。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清初颜元强调“习行”,提倡知行并重,实践为主的学风。近代中国诸多思想家以大胆革新的精神,为道德践履内容增加了新的成分。,二、力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认识(知)对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固然重要,但如果只停留于知而不付诸于行,那就毫无道德意义。儒家素来以

21、力行为重,以空言虚浮为耻。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应少言多行,慎言勤行。这都体现了有为之士对力行这一务实美德的重视,告诫今人,在道德修养上,最可贵的是切实躬行,不尚空谈,否则,修养就要落空。,1、德在于行,行高于言,事上磨练是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在躬行践履的基础上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艰难困顿中体现道德精神、锤炼人格素质。在他们看来,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必须经过一番艰辛的磨练过程才行。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不畏艰难险阻,踏遍千山万水,大胆亲尝药草,熟悉各种药材的性能,并记载之,以传后世。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2、,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屡挫屡奋,毫不气馁,为振兴中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躬行践履,事上磨练,节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它要求人们遵从礼义、守正祛邪、行为有度、取用有节、自主自制以自化成人。在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节制的道德要求不仅为各家各派所重视,而且也在民间扎了根,成为流传千古的朴素民风。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又视为“仕者之德”、“人生大纲”。其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循礼行法、廉洁自律。,第四节 节制 廉洁,节制,就是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或限制自己的情欲和行为。道家注重个人自身的节制,强调遵循自然之道,如“知足不辱,”

23、墨家注重节用,法家推行“法禁”。儒家自孔子提“节用而爱人”后,强调治世为政,节制清廉,经济财用要“量入为出”。对个人则强调自主、自强,要“人化物”,而不要“物化人”,“以义导欲”。虽然宋明理学时期一度出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倾向,后儒也有“清心寡欲”的说教,但从总体上看,传统道德倡导的是恰如其分的节制。,一、节制,古代思想家们认为,先王制定礼义,就是为了节制个人之欲,从而使各个人的欲望都能得到相当的满足,因而,遵从礼义应当是节制本身的内在要求。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要遵从礼义,对欲加以节制,使欲不超过一定的规范。古人提倡人的节制,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不能骄纵放

24、逸,又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欲求而主张“去欲”、“灭欲”,而要把握好这个度,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道制欲”。,1、遵从礼义,行为有度,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人们的欲望追求当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前提。实际上,在荀子以前就已经有“以道制欲”的思想。如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等,只不过没有提出“以道制欲”这个概念而己。古人“以道制欲”的“制”,强调的是“自主自制”,即节制欲求关键在已,而不是一些外在的环境和压力。一言以蔽之,要求人们要自主自制,以是否符合正道作为欲望追求的前提。,2、以道制欲,自主自制,廉,不贪;洁,清白无瑕。所

25、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廉洁自律。廉洁,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它主要是对掌权者所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大力提倡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古人关于廉洁不贪的思想会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二、廉洁,包拯,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

26、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所以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洁身自律即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廉洁的品德。洁身自律,以身作则,对于当权者来说,尤为重要。有句老话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如果居上位的人不廉洁,下属与百姓必然奢侈成风。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洁身自律还含有俭以养廉之意。“见利思义”是廉洁这一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应当坚持民族传统道德中“见利思义”的准则,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丑恶行为,提倡廉洁的美德。,1、洁身自律,见利思义,廉洁奉公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

27、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忠于职守、正直无私,不因饱私囊而践踏道德与法律。左传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对玉匠说,我认为不贪是宝,你认为玉是宝,你把玉给了我,我俩都丢了宝贵的东西,不如各自保存自己的宝。体现了为官者廉不妄取,反贪拒贿的正直品格。此外,廉洁奉公还包含有秉公执法之正直无私。,2、廉洁奉公,正直无私,和珅 ,字致斋(17501799)中国清代乾隆时权臣。少年家贫,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因机灵善辩,仪表俊伟,受清高宗赏识,历任显官,后升任军机大臣,居此要职24年。还兼任多种文武官职,累封至一等公。

28、他精明敏捷,办事干练。乾隆后期,权势最大,又贪得无厌。令各省奏折皆用副折送其先阅,各地进贡珍品也多入其家。他广收贿赂,致府库空虚,吏治败坏。其秉政揽权,历来被认为是清代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仁宗立即数其20大罪,责令自尽。查抄金银珍宝甚多。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勤俭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所谓“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它要求人们勤俭立德,敬业节用,不害不吝,勤俭持家。对个人而言,勤俭能使人“澹泊以明志”;对国家来说,勤俭则是“富国之道”,正所谓“历阅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对于持家、治国和陶冶人的精神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

29、物,也称作惜物,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要取物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第五节 勤俭 爱物,勤俭即勤劳与节俭。勤劳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对所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不怠不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勤劳不仅能致富、兴家、兴国,且能养身、养德。懒惰则会无以立身,甚至道德堕落。节俭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要求节制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勤劳和节俭的联系十分密切,如果只勤不俭,就如漏器盛水,终将一空;反之如果只俭不勤,则如流水断源,终会干涸。,一、勤俭,“敬业”是对“勤”而言,“节用”是对“俭”而言,敬

30、业节用实际上就是尚勤倡俭、戒惰戒奢的表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孔子敬业节用的思想。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劳是中华民族一切传统美德的逻辑起点,是最根本的立世精神。墨子是最强调节俭的思想家之一。古人提倡节用,节俭的美德并不等于吝啬,而是强调要适度消费。从对待他人这一方面来说,则表现为不惜亏了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1、敬业节用,尚勤倡俭,毛泽东,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钉缀补钉的睡衣。在国民经济

31、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周恩来,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

32、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名言,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告诫子女从小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就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勤俭持家的美德集中地体现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但其也为许多上层人士所崇尚和践履。宋张知白曾为宰相,曰:“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2、俭

33、以养德,勤俭持家,道德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是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服从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要求的。它反映在个体的理智、情感、欲望和行为取舍上,就表现为爱物或惜物的美德。它要求人们取物以时,节用有度,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不过,古人的爱物思想是与古代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与现代生活方式相比已不适应,因而,我们应作具体历史分析,批判继承爱物这一优良传统。,二、爱物,取物以时就是要求人们要在正当时机取物,以适合物的生长规律。孟子认为,国家兴作用人,应不妨农民春耕、夏耘和秋收,而待冬日闲暇时;不要用小眼的网捕鱼,则小鱼得生;采伐树木要选在草木凋零的时节,不妨害其生长,这样就会有吃不尽的谷和鱼,有用不完的材木。百姓们也将一生无所遗憾,如此便是行仁义、得民心的政治之道的开始。,古代思想家们认为,爱物不仅在于取物以时,而且在于节用有度。若取物以时而节用无度,则无以“尽物之性”,无以“赞天地之化育”,故大力倡导人们当用之有节,节用有度。意在说明,如果不节制用物,即使财物充足也会导致枯竭;如果能节制用物,即使财物虚弱,也会足够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