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12251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6.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二章_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 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3,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2009,10)3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答:(1)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2)在每一次中国发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 (3)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4,(2011,1)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

2、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2012,10)5.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 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 D.唐宋文化(2008,1)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 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 D唐宋文化,C,B,B,5,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1)旧石器时代:,(2005,10)6.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 ) A.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磨制石器时代 D.骨器时代 (2011,10)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

3、猎业 D.农业,B,D,6,(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2008,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2009,10)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A,7,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2007,10)。,(1)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2)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2010,1)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

4、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8,(2008,10)6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 A捕涝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B采集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C手工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D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012,10)6.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 A.铁器制造 B.锡器制造 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D,C,9,(2008,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

5、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 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C,10,(2006,1)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2012,1)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D,C,2、多元的文化发生: 上古文化三大分区:炎黄、东夷、苗蛮。,11,(2010,10)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社会生活 B.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6、 D.家庭生活,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1、三皇五帝(2010,1):(1)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2)“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3)“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B,12,13,14,2、多种族群向皇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1)战争(1分)史记及其他有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的战争,皇帝族获得胜利。(2分) (2)高级宗教确立。(1分) 此前宗教生活混乱,“家为巫史”颛顼时代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了聚族作用。(2分),15,(2008,10)7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 )A神农氏、有巢

7、氏、黄帝、高辛和尧B有巢氏、黄帝、高辛、尧和舜C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D黄帝、高辛、神农、尧和禹 (2007,1)6五帝本纪载于( )A史记 B汉书C后汉书 D三国志 (2008,1)8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C斯大林 D摩尔根,C,A,D,16,(2011,10)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 )A.战争 B.宗教 C.农耕 D.渔猎 E.天灾 (2006,,10)6尧典载于(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C古石经 D尚书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AB,D,C,17,羲和

8、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18,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功能(2011,1)答:(1)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2分)(2)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皇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2分)(3)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所以

9、,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2分),(2010,1)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 )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B,19,三、夏、商、西周: 族群代兴历史的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西周王朝实现着中华民族的新聚合。,(2007,10)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C,20,1、尚忠的夏文化,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

10、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史五百年。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分布于:豫西晋南。,21,22,如何理解“尚忠”: 礼记表记“夏人遵命,事鬼神远之,近人而忠焉。” (1)从鲧禹治水的故事中可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尚忠还可以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得到认识,国语说下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去赞美他。这是一个人群脚踏实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3)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23,(2011,10)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

11、开始于(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C.夏代 D.商代 (2010,10)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七百年 B.六百五十年C.六百年 D.五百年 (2013,1)6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夏文化是( )A尚忠的文化 B尚孝的文化C尚义的文化 D尚礼的文化 (2006,1)7夏文化的特点是( )A尚忠 B尚孝 C尚义 D尚礼,C,D,A,A,24,(2007,10)28.夏人的大本营包括( )A.豫西 B.楚西 C.晋南 D.鲁西 E.越北(2012,10)7.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A.半坡文化遗址 B.二里头文化遗址C.赤山文化遗址 D.河姆渡文化遗址(200

12、5,10)7.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A.半坡文化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赤山文化遗址 D.二里头文化遗址,AC,B,D,25,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17世31王。 以盘庚迁殷为界,分前后两期。 豫北、冀南间的平原沃野,是商朝的直接统治区。 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陕、甘、北到冀北、辽西,南至洞庭,鄱阳湖一带。,26,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2013): (1)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 (2)商汤因天下大旱曾“以身为牺牲,”“祷于桑林”显示着王与巫

13、师身份的相叠,特别是伊尹流放大甲于桐宫的记载,更表明神权在商代的尊崇。 (3)据陈梦家研究,甲骨文中的“尹”的意思是巫师之长,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4)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5)商朝的力量越强大,祖先神灵祭祀越占据主要地位。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神是殷人祝祷的主要对象。,27,(2010,1)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 ) A.两期 B.三期 C.四期 D.五期 (2011,1)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B.于省吾 C.陈梦家 D.徐中舒 (2007,1)2720世纪

14、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包括( ) A甲骨文的发掘出土 B石鼓文的发掘出土 C青铜器的发掘出土 D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 E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 (2008,10)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A,C,AB,28,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1)分封制与统一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2009,10): (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3)分封的目的是捍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29,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2012,10): 第一,作为一

15、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30,(2)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2007,1)37简述周人对农业重视的表现。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 (1)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某种“政道”含义。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一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诗经周颂和大雅中,保存着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一个时代对农事活动的重视。 (2)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

16、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31,(2009,10)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2009,1)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 D商业 (2009,10)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B,D,D,农耕在西周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都是经济的主要部分,周人高度重视农业,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大有关系。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萌芽。,32,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

17、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 以公元前475年为界,东周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33,答: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与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的支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2006,10),34,百家争鸣:,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

18、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最伟大的高峰,所创立的各种观念对后世的文化发生过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35,(1)儒家儒家(2008,10): (1)创始人是孔子,(2)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3)儒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是 “仁”。,九流十家(2011,1)(1)百

19、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2)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 “九流十家”之说,(3)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36,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l)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

20、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37,(2007,1)7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 A“义” B“礼” C“仁” D“信” (2004,10)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D,(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

21、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孟子和大学,都讲 “修身”。,C,38,(2)道家 道家(2005,10)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1分),其讲究超然物外,(1分),其在政治上讲究“无为而无不为。”(1分) 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39,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一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

22、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2005,1)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 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C,40,(2009,10)28.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 ) A.“治心” B.“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C.“为物不贰” D.“生物不测” E.“潜心静气” (2006,10)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AB,C,41,庄子哲学(2007,1):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

23、生存于世界之中。 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42,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 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2008,1)28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 )A逍遥 B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C否认客观现实,强调超越的生活 D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 E兼

24、爱非攻,AB,43,(3)法家 法家(2012,10)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44,韩非子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2006,1)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A齐国的

25、管仲 B魏国的李悝 C郑国的子产D秦国的商鞅 E赵国的赵鞅,ABD,45,(2010,1)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 )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 (2006,10)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C,AD,46,(4)墨家: 墨家学派(2006,10)(1)该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2)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3)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47,(2013,1)7“兼爱”、“尚同”、“尚贤”、“节用”、

26、“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2006,1)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2009,1)28墨家的“兼爱”就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也”C“道法自然” D“尚公义”E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C,C,AE,48,(5)阴阳家 阴阳家(2008,1):(l)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3)阴阳家的理论

27、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2005,10)8.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邹衍 B.公孙龙 C.惠施 D.公孙衍,A,49,(6)名家 名家(2007,10)(1)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 (2)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3)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50,(2013,1)27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 ( )A离坚白、合同异 B弄清事物的概念与实际 C尚贤 D尚兼爱 E无为而无不为 (2007,1)8名家又称刑名家,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

28、 ) A子产 B邓析 C公孙龙 D惠施 (2006,1)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C,B,AB,51,(2012,1)41.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52,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53,(2005,10)41.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2分)两汉时期,中原同华南、西南地区的联系进

29、一步加强。(1分) (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与匈奴贵族长期战争,“丝绸之路”的打通。(3分) (3)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及“大一统的意识是西周原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秦汉开拓疆土,把广阔地域上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2分)对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1分)。这种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而胜利者是文化本身。(1分),54,(2012,10)28.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 ) A.唐蒙 B.司马相如 C.班超 D.许慎 E.张骞,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

30、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ABE,55,(2012,1)27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 ( ) A物质交流B.中外文化的沟通 C.佛教的东传D.西域丝绸的输入 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AB,56,“大一统”意识(2010,10): “四海一家”及“大一统的意识是西周原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着秦帝国不断地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二、王朝政治的

31、新格局,57,(2007,1)29秦朝中央官吏系统为三公九卿,其“三公”包括( ) A太宰 B太尉 C丞相D御史大夫 E中书舍人,BCD,郡县制:,58,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制(2012,10):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2011,1)0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 ) A.孝廉 B.征辟 C.考试 D.举人 E

32、.察举,BCE,59,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重农主义(2008,1):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源于西周,成就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2010,10)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 A.政治观念 B.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文化观念,C,60,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制

33、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的结果是文学。最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61,(2012,10)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2分)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2分)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的结果是文学。“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3分) 经学与王莽

34、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的影响,但其失败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3分),62,(2006,1)9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B,3、一个阶层的养成: 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经学大行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特别是西汉元帝之后。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63,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1、西晋灭亡的文化原由: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

35、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64,实际上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家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65,2、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永嘉之乱(2007,10):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

36、”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66,3、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王与马共天下。” 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 书香之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同时也越发放浪形骸。自汉武帝其羡慕读书的心里,寒

37、门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的吟诗。唐诗的鼎盛于此有关。 玄学、清谈。,67,玄学(2009,1):它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清谈:是玄学之风出现的一个现象,指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手持麈(zh )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是“通”,客房起而论难为“难”。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效,有时需第三方出来作总结。,68,69,三、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佛教产生于

38、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为大乘经论为主。,70,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北朝

39、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71,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寺院、僧徒、出家改变了固有的社会结构。冲击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发着新的生活信念和生存方式。 2、对建筑的影响: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 3、文学体裁: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72,5、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 6、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7、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 8、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

40、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73,四、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 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式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2011,10),74,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1、三省六

41、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 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75,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制科有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76,77,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1)尚武精神。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方传统为背景。从北朝带来的尚武

42、精神和能征善战的习性,是唐朝建立赫赫武功的重要原因。 (2)开放的民族政策。 (3)崇佛教与重诗文。,78,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 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北方的辽、西北的夏,使它的边疆压力十分沉重。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外有并立的敌对政权

43、,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又养就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两者及其他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79,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1、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 租庸调制: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政府将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的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给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44、 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80,(2004,10)18.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 )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81,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北方经济时断时续,南方在南宋时期完成经济中心南移。 (1)南方经济大发展:水稻获得长足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更多的土地被开垦,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种植。陶瓷、盐业都有发展。 (2)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

45、的发展。唐宋时期南北经济交流活跃。城市发展。 (3)适应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兴起:话本、南戏。 (4)科技上:四大发明。,82,(2008,,10)28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 ) A秦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之际 D明朝 E清朝,BC,83,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一、元代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行省。省下有路、府、州、县。,84,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在元朝,原来辽、金统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 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

46、了。 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85,元朝经济政策: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在北方的生产的恢复。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势头。在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但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他们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的掠夺行为。,

47、86,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朱元璋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 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上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87,88,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一条鞭法:它是明朝

48、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89,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元朝时期的文人 政治上失意, 元代戏剧的发展,,90,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明朝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分野。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的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于下层,但不少了不起的文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手中。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