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410641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历史背景,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北方并存有辽(契丹),西夏(羌)、金(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 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东北女真(金)灭辽(1125),1126灭北宋,掳徽、钦二宗返。北宋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次年在临安(杭州)重建政权,史称南宋。,1206年,铁木真先后征服西域诸国,吞灭整个中亚以至俄罗斯和东欧的许多国家。1276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指挥下,攻陷临安,1279年统一全中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建国号元。 1351年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起义

2、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与此同时,东北长白山女真族重新崛起,1636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帮助下战败李自成起义军,定都北京,建立了最后的封建王朝(1644-1911)。北宋到清末(960-1840),是我国古代体育演进的重要时期。,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变化,一、武备对学校体育的变化 二、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三、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变化,一、武备对学校体育的变化,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直很尖锐,因此各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武备,这对当时的学校体育有一定的影响。 北宋初期胡瑗执掌国子监时,告诉学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

3、南宋初期,大讲北伐,太学学生常到武学习射。朱熹主张在小学阶段应教以学生“洒埽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在任同安县主薄时,曾在县学“开辟射圃,令学生习射”。 辽、金、元时期的官学和私学,多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传统,注重骑射武艺训练。 明初还按六艺“设科分教”,“诏国子生及郡县学生皆习射”;各地学校大都开辟射圃。 清以骑射立国,令八旗子弟“读书习射”,所以清代学校在以习射礼,但至清中叶已多名存实亡。,二、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理学,兴于北宋而盛于南宋、元、明,是南宋至清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影响很大。 理学家们认为“理”是宇宙本原,主张通过“持敬”(即守中、主静)和“

4、格物”而达到“致知”、“穷理”进而“存天理、灭人欲,天下大同”。 理学体系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教育中,理学家强调“关门闭户,静坐读书”,对学生健康漠不关心。 因此,有人批评他们让学生“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颜元朱子语类评) 宋、明以后学校虽然仍存射礼遗风,但薄肢体之风却日盛一日。 究其根源,是理学唯心主义的思想,对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显然不利。,理学家鼓吹封建理教,主张用严格的家规、家法管教子弟、约束妇女,提出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规定妇女不能随便上街,上街要戴面纱,对从事“杂戏”的人要处徒刑年等等,显然对民间(尤其是

5、妇女)体育的发展不利。,三、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变化,宋明理学盛行之时,已有不少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末清初的颜元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少贫行医,好读王陆书,后又笃信程朱理学,明末,父辽东,没于关外,百计觅父遗骨归葬,并依“朱子家礼”居丧,世称孝子,后深觉理学不合人情,乃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他24岁开塾授徒,晚年讲学于肥乡漳南书院,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从学者甚众。 在学术上,倡导注重实学、主张“躬行践履”、“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实习、实行,反对死读书的学风,时称“颜李学派”。 所以,

6、颜元重视六艺教育,在院外辟“马步射圃”,常带领学生习射、技击、举石练力等。他要求学生“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今日正可言动”颜元对清初学术思想和教育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第一次明确了体育具有的教育意义,他是全面教育思想的早期尝试者,第二节 武艺的新发展与 武术体系的形成,一、武艺的新发展 (一)宋元时期的军事训练 (二)武举、武学制度的变迁(三)明清时期练兵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武术体系的形成 (一)武术基本理论的形成 (二)武术流派的形成,(一)宋元时期的军事训练,宋代募兵,重视身体素质的考核,先量身材,次阅走跃。在训练方面,北宋多次颁布

7、“教学格”,对不同兵种的训练内容、时间、方式和兵器使用方法都有详细的规定。且实行严格考核,及格者分上、中、下三等,不及格者有等的降等,无等可降者开除。 负责士兵训练的是“教头”,由中央派到各路军中。还采取“短训”“轮训”办法训练基层教头。,辽、金、元三朝都重视骑射,全民皆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 骑射、围猎 “贵由赤” 元代的京城和上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长跑比赛。 是元代禁军中训练的重要内容,每年要举行一次路程约180华里的比赛来检查训练情况,前3名有重奖。 约9万米,三个时辰(6个小时)耐力速度不错。,(二)武举、武学制度的变迁,宋代军队的军官来源

8、有三: 一是募选,二是武学,三是武举。 武举制本创始于唐代,晚唐废弛。宋英宗时定为制度。 武学初建于1043年,当年停办。1072年重设,分上舍、内舍及外舍。1102年建立了州、县武学。金和明清的武举、武学与北宋相仿,只是武技考试内容略有增减。 武举和武学的长期实行,打破了儒学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对军事武艺的发展和军队身体训练的规范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明清时期练兵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宋官修武经总要 明.茅元仪武备制都对历代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作了全面整理汇编。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其中选兵、练兵、练将等内容,不仅是古代军事训练理论的总结,且对现代体育训练也有借

9、鉴价值。,戚继光,反对在训练中杂入花法和单练 强调在练习中,务要学习实战本事,不许学习“徒具虚架,以图人前美观”花枪等法。 提出以练力为核心的身体训练原则 通过平时绑沙袋、用比实战更重的兵器进行训练等方法,增强心力、手力、足力和身力。 重视心理方面的训练认为“有形之操易,而不操之操难”。() 另外,戚继光对各种兵器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改进了杨家枪法;博采众拳编成了长拳三十二势。 这些都有益于武术的发展。,二、武术体系的形成,宋明时期,武术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开始按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一)武术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实用军事技术不同,传统武

10、术理论表现出更浓的哲学色彩。 1、气为武术本体 明清时视宇宙本原的“气”来说明武术本体。 清苌乃周先生二十气拳谱:“太极为二气之祖” 少林宗法:“气乃力之君”。 罗汉行功全谱:“养气之道,诚能炼气归神”。 以上都说明了传统武术“内功外拳”的技术结构。,2、相反相成的武术技击原则 先秦已有人用物及必反,相反相成说明剑术技击理论,明清时这一理论进一步成为整个武术的技击原则。 俞大猷剑经,技击的关键“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 清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解释太极拳要领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刚强。”,3、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思想 “仁”是传统道德的核心,也被视为游侠的

11、品格特征,他们急人之所急,鄙视“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的行为。 明清时,各派武术都强调武德。 如:清初苌家拳初学条目“以德行为先。” 雍正时甘凤池等七侠联手击毙恶僧。都是以仁为武德的核心反映。以上这些思想是武术理论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有的拳种进一步用五行学说(形意拳)、八卦理论(八卦掌)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等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二)武术流派的形成,1、“器械类别”的形成 宋以前,武术器械与作战兵器还没明显区别。宋代形成“十八般武艺”,标志着武术器械与实战兵器的分离,也说明民间武术与军事武艺开始区别。 “十八般武艺”指“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铖、戟、鞭

12、、锏、挝、殳、叉、钯头、绵绳、白打”(宋元杂剧多次提到) 军中,宋代兵器武艺因袭隋唐,以枪为主,长柄大刀次之,还有锤(骨朵)、大斧、棒、铁鞭、锏等,繁杂前世罕有,对后世武术器械有影响。,2、武术流派的形成 宋以后,武艺社团的出现和武艺与表演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加快流派发展。可见,明代已形成不同技术特点、风格和演练方法等的,内部有严格师承关系的武术流 清代拳系流派更复杂,据清稗类钞技勇类载有:少林拳;太祖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拳;二朗拳;路行拳;梅花拳;罗汉拳;地堂拳;关西拳;万古拳;黄英手;三十看对手;打拳;谭腿;头进;六家势;廿四势;双实练;十八滚;短打;燕青等。明清后

13、,影响最大的要数少林武术和内家拳法。,25,内家拳,一些武术家针对少林拳“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的不足之处,创造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顺势使力”的拳法,为别于少林拳,故称之为“内家拳”。 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六合拳等。其特征是在拳理和身体素质上重视内功,在技法上强调内及外,内外结合,表现出浓厚的道教色彩。 太极拳太极拳,起源说法不一。(唐许宣平、宋张三丰、清初王宗岳和陈王廷等) 形意拳,创自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龙凤。 八卦拳(掌),产生于清初,河北文安人董海川是重要传人。,总之,流派的形成使武术更加远离战场,获得了独立的发展,但由此而来的武林内部的宗派之争、门户之见则是不可取的。,第

14、三节 休闲娱乐体育 活动的发展,一、都市体育活动的兴盛 (一)专门性娱乐场所的出现 (二)体育社团的产生 (三)宫廷娱乐活动和变化 二、传统体育活动的变化 (一)球戏 (二)摔跤 (三)水戏 (四)冰嬉,一、都市体育活动的兴盛 (一)专门性娱乐场所的出现,宋朝以来,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了很多繁华都市(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城市中兴起了一个市民阶层。 传统的坊、市界限被冲破,形成了新的市场,如:“瓦舍”(瓦子、瓦市)综合游艺市场,有多种消闲的体育活动。 明清以后,一些寺庙也逐渐发展为民众游乐的中心,如:泰山岱庙,杭州岳庙,北京白云观,开封大相国寺,南京夫子庙,灌口二郎庙等。 庙前空地,交

15、易买卖摊位,“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朴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二)体育社团的产生,宋元时期已出现了民间的体育组织“社”。 南宋临安,弓、弩“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 打拳使棒的“英略社”; 蹴鞠“圆社”“齐云社”等。 社有两类: 一种由艺人组成,带有行会性质,如角抵社、射弓踏弩社。 另 一种则是“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是以技击依附于豪门的 艺人)所习也”,如圆社,打球社,射水弩社等。 这些体育社团,担负了制定技术标准、竞赛规程、组织比赛等任务。 例如,圆社、齐云社等,就曾制定了各种“社规”,对蹴鞠技术、比赛方法、规则和体育道德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体育社团

16、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体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宫廷娱乐活动和变化,宋以前,宫廷的娱乐活动以乐舞、百戏为主。 宋以后,受市民娱乐活动变化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竞技性活动和戏剧表演的比重有所上升。 宋代宫中有专门的球工、打球待诏、内等子(宫廷相朴)以及百戏诸军,清代有善扑营等。 宋及明清时还常召民间艺人进宫表演。,二、传统体育活动的变化,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戏剧等表演艺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或融汇于戏剧,或演变为民俗,有的则渐渐消亡。,(一)球戏,1、宋明时在整理传统球戏方面颇有成效 如:蹴鞠有明汪云程蹴鞠图谱、戏球场科范等多种专著刊行; 唐代步打球发展到宋元,改为非对抗性比赛,类似高尔夫

17、球运动。 元初丸经问世,作者是以“宁志斋”为室名的人(1282年),记有捶丸的历史,方式的规则。 捶丸在明代官吏、仕女中仍有开展。,2、宋元以后,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庙会中的体育,包括蹴鞠、射柳、击球等。 蹴鞠在宋以后,着重个人挖球技艺的白打更加流行,分队比赛则日渐衰微。 清代在蹴鞠的基础上,发展出宫中的冰鞠和民间的踢毽。,3、马球运动的发展,宋代,其场地、设施、马具、比赛方法等都较唐代规范,有守门员、记分员、礼仪也很严格,比赛多采用双球门(亦有单球门)。 辽、金、元、明的马球仍有单球门与双球门两种形式。 清代由于禁止民间养马,乾隆、嘉庆时已很少见到马球活动。,(二)摔跤,民间庙会、集市上一

18、项重要内容,是宋以后以“打擂”形式出现的摔跤,表明摔跤已经从角抵戏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项专门运动。 北宋初年有人编了一本角力记,汇集了摔跤运动的历史资料及流行情况,对其名称沿革也进行了一些考证。 清代有官跤、私跤之分。,(三)水戏,除竞渡和三月上己日的戏水外,古代很多水上运动都同教练水军有关。如:“水上夺标”、“水上秋千”之类。,(四)冰嬉,又称走冰,主要为满族传统体育 宋代宫中已有“冰嬉”活动,明代有“冰床”之类冰雪器具。 清代更加盛行,每年腊月举行“冰嬉大典”,原是检阅、训练军队,后来演变为宫中的娱乐。 参加者都是从各旗中选拨了出来的。主要内容有编队速滑、速滑射球、花样滑、冰上蹴鞠等,还有一

19、种叫“打滑挞”,类似今高台滑雪的活动。 民间也有速滑,花样滑冰,冰上杂技等活动 。,2004-9-10,体育史第六章,40,其他活动,除了上述活动外,元日走城、元霄走夜、清明时踏青放风筝和妇女打秋千、重阳登高以及跳白(百)索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风俗体育活动。 杂技百戏的各种技巧运动也从宫廷娱乐中解放出来,成为节日,庙会和集市上重要的卖艺内容,童子风筝(清代),第四节 养生理论与养生术 的发展,一、养生思想与著述的繁荣 (一)金元四大家与明清医学养生的繁荣 (二)道教养生的发展 (三)文人学士中的养生热 二、导引术的大发展 (一)十二月坐功 (二)八段锦 (三)易筋经,清代按摩器,内景图(清

20、代)将人体比喻为小宇宙,一、养生思想与著述的繁荣,(一)金元四大家与明清医学养生的繁荣 金元四大医家,在治病的同时,主张用导引于医疗。 刘完素“寒凉派” 张子和“攻下(邪)派” 李东垣“温补派” 朱丹溪“滋阴派”,1、刘完素 (约11201200)金代医学家,字守真,河间人。 以其为代表的“寒凉派”认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主张用清凉解毒药降心火、益肾水。做到“神气相合”,就“可以长生”。,2、张子和 (约1156-1228)名从正,金医学家。以其为代表的“攻下(邪)派”治病以祛邪,攻下(善用汗、吐、下三法)为主,即攻邪治病。他主张用导引、按摩以出汗而疗疾。,3、李东垣 4、朱丹溪,名杲,

21、金医学家,河北真定人。 以其为代表的“温补派”,主张用温燥的药物补脾胃,以培补元气,扶正祛邪,即固肾抗老,养气以补病伤。,名震亨,元医学家,浙江义乌人。 是“滋阴派”创始人,主张以“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因而主静,认为静则生阴以养水。在养生方面,则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保真阴。,(二)道教养生的发展,对道教内丹贡献最大的是陈抟和张伯瑞(P90) 王重阳,一、养生思想与著述的繁荣,(三)文人学士中的养生热 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公开提倡和市民文化的影响,文人学士思想活跃,游乐之风盛行,许多人对导引感兴趣,并有研习,著述。 苏轼与陆游便是例证。,1、苏轼 (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撰有

22、养生决、苏沈良方等养生论著。 主张经受自然力的锻炼,练“内丹”,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导引养生功法。 他盛赞农夫小民“经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认为养生之要,在于“和”与“安”。 2、陆游 (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认为“养生之道”在于养性和气,常练气功,注意饮食、起居。 还主张用小劳以强身,认为心要静,身体要适当运动。早晚常常散步和按摩。,二、导引术的大发展,北宋至清代的众多养生和医学著作,整理创编了大量导引术式,最有代表性而且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八段锦和易筋经。(图解与视频),(一)十二月坐功,(陈抟所创)又名“陈希寿导引坐功”,共二十四式,按二十四节气进行,每势做完

23、后,必叩齿、吐纳、咽液,每势均注明所治疾病。,(二)八段锦,北宋时已有,南宋始见其名。 按其方式,可分为文八段锦和武八段两种。 南宋曾 所辑道枢较详的载了其口决: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鲜之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这是一套中医理论结合的简易健身操,导引的活动范围包括身体各部位,较其它导引术广为流传。 发展到明代,盘腿而坐,内容不尽相同,有继承性。 文八段取坐势,以行气、叩齿、嗽咽、按摩、集精等方法为主,配合简单的头颅、躯干、上肢的活动。,(三)易筋经,始见于明天启4年(1642)内功图

24、说,其术势与武八段锦相承,但改为僧人打扮。 清代流行易筋经十二势图诀。 采用站式,强调肢体活动,吸收了一些武术动作。,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变化 一、武备对学校体育的变化 二、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三、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变化第二节 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形成 一、武艺的新发展 (一)宋元时期的军事训练 (二)武举、武学制度的变迁(三)明清时期练兵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武术体系的形成 (一)武术基本理论的形成 (二)武术流派的形成,第三节 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 一、都市体育活动的兴盛 (一)专门性娱乐场所的出现 (二)体育社团的产生 (三)宫廷娱乐活动和变化 二、传统体育活动的变化 (一)球戏 (二)摔跤 (三)水戏 (四)冰嬉第四节 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 一、养生思想与著述的繁荣 (一)金元四大家与明清医学养生的繁荣 (二)道教养生的发展 (三)文人学士中的养生热 二、导引术的大发展 (一)十二月坐功 (二)八段锦 (三)易筋经,本章小结,从北宋到清末(9601840)880年间,是我国古代体育演进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制约,古代体育经历了一个由继承、发展到逐步走向定型的过程。 清代,我国传统体育某些项目日渐衰微,依旧沿习传统的轨迹缓慢发展,从而丧失了向近代体育升华的时机。,!,中国古代体育史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