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的展望摘要 : 中国经济形成 的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 并 附之以初次产品进口的国际贸 易 分工模式所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是对外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和对外投资、 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 顺差变化幅度的轨迹 ( 2001 年至 2007 年 6 月的贸易顺差是 1981年至今累计贸易顺差的 78.4% ; 而 2005 年至 2007 年 6 月的贸易顺 差 是 2001 年以来的约 80%) 则 表 明 中 国 正 在 实 现 通 过 外 向 型 政 策 创 造 比 较 优 势 向 依 靠 国 内 大 市 场 培 育 的 规 模 经 济
2、 和 近 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 的 比较优势这一 转 变过程 。 国 内大市场培植的规模 经 济 进一步巩固并强化 了 低成本劳动力所具有 的 比 较 优 势 , 与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口和国内 研 发 并举的技术进步路径一起 , 共 同促进并逐 步 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强的 专 业化 分 工 格 局 , 导 致 中 国 与 发 达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产 业 内 贸 易 逐 步 上 升 , 高 新 技 术 出 口 比 重 上 升 , 对 发 达 地区和国家市场的渗透 力 上 升 。 同 时 , 一般贸易的比重逐年上 升 表明了国内制造业将逐 步 形 成国内的产业分工链,
3、比较优势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从贸易顺差的未来趋势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出口增长速度和 FDI 的引进速度并不快, 对外开放度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 加 上 出口企 业 的经营状况一直良好 , 而 且出口贸易 主 要 是外部需求导致的 。 因此 , 贸 易顺差的扩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 国 经济对外贸易 的 基 本 态 势。就调整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而言 , 进 口政策不取决于中国的进口意愿 , 而外部需求 取 决 于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状 况 , 在外部需求短期内不出现大波动的条件下 , 出 口 需求不会大幅度下降 。 从 中期因素来看 , 研究表明汇率小幅升值对于改善贸易顺差的 作
4、 用 有 限 。 从 长 期 因 素 来 说 , 由 于 中 国 存 在 庞 大 的 人 口 基 数 , 并 随 着 教 育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 会 有 大 量的不同水平层次的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 在 上述 背 景 下,不存在任何低成本的快速降低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关 键 词 贸易顺差 贸易范式 以出养进 内外贸一体化一、导言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外贸顺差。 1981-2007 年 6 月期间 , 中国的贸易顺差累计 达 到 6404 亿美元 , 而且全 部 顺差来 自工业制成品的对 外贸易。 如何看待这一贸易
5、结 果 和顺差趋 势?本 报告认为 出 口 导向型的外贸政策 是导致中 国对外 贸易出现 大量顺 差的基本 原因, 并且贸易顺 差 的扩大将会在未来 持续相当 长的时 间。 当然, 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 程 中通 过 投 资 和 贸 易 政 策 , 如 优 惠 的 外 资 进 入 条 件 、 出 口 退 税 以 及 出 口 企 业 的 税 收 优 惠 等 外 向 型 政 策 , 人 为 创 造 了 出 口 企 业 的 比 较 优 势 , 推 动 了 出 口 贸 易 的 发 展 。 但 当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 中国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参 与 国际贸 易、 履行相对的 市 场准入、
6、开放义务和遵循通行的 国 际贸易 条件, 并且随着国民待遇等措施 的实 施 , 中国的贸易顺差却快速扩大。 2001 年至 2007 年 6 月 , 贸 易 顺 差 为 5023 亿 美 元 ,是 1981 年 至 今 累 计 贸 易 顺 差 的 78.4%;而 2005 年至 2007 年 6 月 的 贸 易 顺 差 接近 4000 亿美元。尽管最新的研究仍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对出口的增加有 一定程度的作用 ( A. Garca-Herrero and T. Koivu,2007) , 但我们认为近几年 贸 易 顺差快速扩大的根 本原因在 于: 中国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 政策创造 比较优
7、势向 依 靠 大 市 场 培 育 的 规 模 经 济 和 近 乎 无 限 供 给 的 劳 动 力 条 件 形 成 的 自 发 的 比 较 优 势 这一转变过程。 国内大市场培植的规模经济 进一步巩 固并强 化了比较 优势, 形成 了中国参与国际贸 易越来越 强的专 业化分工 格局, 造就了当前中国经济在世 界 贸 易分工格局中独特 的角色 既是其他国家和地 区产业内 贸易的 重要伙伴, 又是 垂直分工中的重要 环节 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成为连接亚洲和其他欠发达 国 家 或地区与发达国家 或地区的 贸易桥 梁,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自身分工 的逐步 发展 和 完善, 中国经济将加快形成自 身相对完
8、善的分 工链, 那些处于初级分工链环节 的 国 家 或 地 区 将 面 临 与 中 国 出 口 企 业 的 激 烈 竞 争 。在这一判断下, 不存在低成本的解决中国 贸易顺差 带来的 外部不平 衡问题 的 短期措施。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贸易 顺差持续 扩大是 中国经济 的比较 优势自发 决 定 的 。 任 何 低 成 本 的 短 期 措 施 , 如 适 当 加 快 进 口 、 汇 率 小 幅 升 值 得 等 只 能 够 暂 缓 外 部压力, 难以阻止中国贸易顺差扩大 的基本 态势。 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缩小只 能 够在劳动力成本逐 步上升 通过工资制度、 社会保障等提高劳动力成 本和收 入的 措
9、施 , 并 伴 随 着 产 业 结 构 的 升 级 过 程 来 实 现 , 这 是 一 个 相 当 长 期 的 过 程 。 本报告分五个部分 来论证 上 述判断。 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进出口贸 易范式的 变化; 第三部分对中国参与国际 贸易分 工格局展 开分析; 第四部分对中国未来一 段 时 间 贸 易 顺 差 的 持 续 进 行 讨 论 ; 最 后 是 简 要 结 论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范式的变化自 1982 年以来,尽管年度贸易量存在波动性,但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 1982 年至 2006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 98020 亿美元,进出 口年均同比增长 率 分 别 为 1
10、6.46%和 16.86%, 均高于同期 GDP 的年均同比约 10% 的 增 长 率 。 尤 其 是 2000 年 以 后 , 进 出 口 贸 易 得 到 了 快 速 提 升 。 2000-2006 年进出 口贸易的年均同 比 增长率 分 别达 到 了 25.5%和 26.09%, 均是同期 GDP 同比 增 长 率的约 2.5 倍 。 如 果 分 解 80 年 代 至 今 的 进 出 口 贸 易 历 史 数 据 , 我 们 可 以 清 晰 地 看出中国的进出口 贸易范式 发生了 很大的变 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 重要 方 面:1、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中 国 的 对 外 贸
11、易 经 历 了 1980-1994 的 “以 出 养 进 ”阶 段 、1995-2000 年 的 “起 步 ”阶 段 和 2001 年 以 来 的 “加 速 ”阶 段 。 目 前 中 国 经 济 已 形 成 了 以 工 业 制 成 品 进 出 口 为 主 导 , 并 附 之 以 初 次 产 品 进 口 的 国 际 贸 易 分 工 模 式 , 成 为 世 界 制 造 业 的 中 心 之 一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 放的过程 中, 为创造某些产业的比较优势, 政府采取了 积 极干预产业资源配 置的产业 政策。 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 非常强 调发展以 若 干 高科技和高资本投 资为特征 的支柱 产业,
12、 对外贸易表现出明显的产 业 选择性。 对 外贸易强调尽可能 获得有技 术含量 的资本品, 增加带有技术含量的资 本 累积, 并 期望通过 “干中学 ”和自身研发来促进 产业结构 的升级 , 反过来促进工业制成 品 的出口。 为了获得进口资本品的所需 外汇, 改革开放初期在制造业缺乏 足够国 际 竞争力的条件下, 中国只有依靠初级产品的 出口来 获取外汇。 在 1994 年 之 前 ( 包括 1994 年),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为顺差。 1980-1994 年的 15 年间这一顺差的总额为 662.24 亿 美 元 。 这 说 明 中 国 在 开 放 的 初 期 阶 段 确 实 像 一 些 发 展
13、 中 国 家 或 地 区那样依靠初级产 品出口来 获取外 汇, 并进口带有技术含量的 工业制成 品。 与初级 产 品 进 出 口 贸 易 是 顺 差 相 对 应 的 是 同 期 工 业 制 成 品 的 进 出 口 为 逆 差 , 逆 差 为 962.03 亿 美 元 。 在 这 一 阶 段 中 国 的 国 际 贸 易 实 行 了 所 谓 的 “以 出 养 进 ”的 贸 易 战 略 。 伴随着同期 FDI 的引 入 ( 1980-1994 年 FDI 实际资金额为 973.27 亿美元 ) 带 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和贸易带来的资本品,以及国内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干 中学” 效应和自身投入的研发带
14、来的技术进步使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有能力逐步 参 与出口贸易 。 图 1 给出了 1980-2006 年中国工业制成 品 进出口 在 总进 口 和总出 口 比例的变化。 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一直 占据了 进口额中 一个较 大的比例, 尤其 是 1990 年以来, 这一比例高达 81.7%。 进口国带有技术含量的 资本品也 构成这 一 时 期开放条件下中国 经济技术 进步的 重要路径 之一。 同时,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 则 从 1984 年 开 始 , 出 现 稳 步 上 升 的 态 势 , 从 1984 年的 49.4%上 升 到 2006 年的 94.5%。中国的对外出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工业制成品,
15、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 导的 出口模式。图 1 工 业 制 成 品 进 出 口 比 例 变 化 : 1980-2006 年。数 据 来 源 : 商 务 部 网 站 : http:/ 1994 年之 后, 中国经济走出了靠初级产 品贸 易 顺差来弥 补工业 制成品进 口逆差的 “以出养 进 ”阶 段 。 1995-2006 年 , 中 国 初 级 产 品 进 出 口 则 为 逆 差 , 逆 差 额 达 到 4294.82亿美元;而同期工业制成品贸易则为顺差,顺差额达到 9856.01 亿美元。尤其是 在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之 后 , 初 级 产 品 的 进 出 口 逆 差 快 速 增 长
16、 , 2001-2006 年 这 一 逆 差 达 到 3877.23 亿 美 元 , 占 1995 年 以 来 初 级 产 品 进 出 口 逆 差 总 额 的90.28%。 而 同 期 工 业 制 成 品 的 顺 差 则 达 到 7776.96 亿 美 元 , 占 1995 年 以 来 工 业制成品顺差总 额 的 78.91%。 对 比 1995-2000 年和 2001-2006 年两个阶段的贸 易 顺 差数据,我们发现,1995-2000 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和初级产品贸易逆差之和 为 1661.46 亿 美 元 , 而 2001-2006 年 间 这 一 数 额 达 到 3899.73
17、亿 美 元 , 后 者 恰 好比前者翻一番还多。 最新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 示上述趋 势进一 步扩大。 2007 年 1-6月, 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 为 795.4 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的顺差则 为 1920.6 亿美 元 。因此, 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 出口的 贸易顺差 额的变 化上, 我们可以把 1995-2000 年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称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起步”阶段,而 2001 年 至 今 初 级 产 品 和 工 业 制 成 品 贸 易 顺 差 翻 一 番 多 的 事 实 则 说 明 此 后 的 阶 段 可 以 称 之为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加速”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进出
18、口为 主导,并附之以初次产品进口的国际分工贸易模式。依据 WTO2006 年的世界贸 易 统 计 数 据 , 1980 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 0.8%,1990 年为 1.9%, 2000 年为 4.7%, 而 2005 年就比 2000 年翻一番还多,达到 9.6%, 仅 次 于 美 国 的10%和 EU(25)的 44.3%; 而 在 制 造 业 的 进 口 上 , 1980 年 中 国 制 造 业 进 口 占 世 界 制 造 业 进 口 的 1.1%, 1990 年为 1.7%, 2000 年为 3.5%, 而 2005 年就比 2000 年 接 近 翻 一 番 ,达 到
19、6.6%, 仅 次 于 美 国 的 10%和 EU(25)的 40.4%。当前的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1。图 2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差额变化: 1980-2006 年。数 据 来 源 : 商 务 部 网 站 : http:/ 中 国 与 发 达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产 业 内 贸 易 逐 步 上 升 , 对 发 达 地 区 和 国 家 市 场 的 渗 透 力 明 显 增 加 , 而 且 贸 易 份 额 中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贸 易 份 额 呈 现 逐 年 增 加 的1 2005 年通过中国香港地区的制造业再出口占世界制造业的 0.2%, 即 使 加 上 这
20、一 比 例 , 2005 年中国也是 世界第三大制造业中心(资料来源: WTO 2006 世 界 贸 易 统 计 ) 。2 资 料 来 源 : Eswar Prasad(Editor)(2004)。趋 势 。随着 FDI 的 引 进 和 进 口 资 本 品 带 来 的 技 术 “外 溢 ”效 应 和 国 内 企 业 “干 中 学” 效应以及通过自身 研发带来 的技术 进步,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和地 区 的贸 易 顺差逐步扩大。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与发 达国家和 地区制 造业的贸 易顺差 额迅 速 增 长 。 表 1 和表 2 提供的数据显示 , 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对发达 国 家或地 区的渗 透力
21、明显增强。 2005 年 美 国 制 造 业 出 口 总 计 7325 亿美元,其中向中国出口 290 亿美 元 , 而 2000 年为 126 亿 美 元 。 2005 年 美 国 从 中 国 进 口 制 造 业 2501 亿 美 元 , 占 其 制 造 业 进 口 的 20.2%,而 2000 年 这 一 比 例 为 10.2%( 美 国 从 世 界 进 口 制 造 业产品 9691 亿 美 元 ) 。 2005 年欧盟(25)制造业出口 3240.3 亿美元,其中向中国出口 566 亿 美 元 , 而 2000 年为 239 亿 美 元 。 2005 年 欧 盟 ( EU25) 从 中
22、国 进 口制造业 1876 亿美元, 占其当年制造业进口 总额的 6.2%(总额为 30422 亿 美 元 ) , 而 2000 年这一比例为 3.2%( EU15 从世界进口制造业 17836 亿 美 元 ) 。 表 中 数 据 唯一的例外是中日制造业贸易情况。2000-2005 年期间,尽管中日制造业贸易规 模在扩大,但中日贸易由顺差在逐步缩小。 2005 年中日制造业贸易顺差只有 10亿美元,而 2000 年则为 166 亿美元。 2007 年上半年,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 易额分别为 1583 亿 美 元 、 1406 亿美元和 1100 亿美元,分别增长 30.9%、 17.4% 和
23、 14.4%。 欧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 伙伴、 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 进 口来源 地 。 美国仍为我第二大 贸易伙伴 和第二 大出口市 场。 日本仍为我第三大贸易伙 伴和 第 一 大 进 口 来 源 地 。 从 市 场 占 有 率 来 看 , 1980 年 欧 盟 、 美 国 和 日 本 从 中 国 的 进 口 额占其总进口额的比例分别是 0.7%、 0.5%和 3.1%, 2000 年这些比例分别为 6.2%、 8.6%和 14.5%, 而 到 了 2003 年 分 别 增 加 到 8.9%、 12.5%和 18.5% 2。因此,总体 上, 中国与发达地区产业内贸 易快速 增长, 对发达国
24、家和地区市场的渗 透力明 显 增加, 尤其是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和 地区的 产业内贸 易为中 国外贸带 来的大 量的 顺 差 。 其 中 , 美 国 和 欧 盟 中 国 贸 易 顺 差 的 主 要 来 源 国 家 和 地 区 。3 2007 年只有第一季度的数据,这里的趋势是依据 2002-2006 年的年度数据给出的判断。表 1 中 国 与 三 大 贸 易 伙 伴 进 出 口 数 量 的 变 化 ( 2000 年 , 单 位 : 十 亿 美 元 )美国 欧 盟 (15) 日本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 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 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总计 16.2 103.3 27.8 61.2 30
25、.4 55.1初级产品 3.4 2.8 2.5 3.6 1.8 10.3制造业 12.6 99.3 23.9 57.5 27.8 44.4其 中 : 交 通 和运输设备 8.1 36.1 16.9 21.2 15.4 13纺织和服装 NA 10.7 NA 10 NA 16.7资料来源:作者 WTO 世 界 贸 易 统 计 2001 相关数据统计而来。表 2 中国与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数量的变化( 2005 年,单位:十亿美元)美国 欧 盟 (25) 日本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 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 出口到中国 从中国进口总计 41.8 259.8 63.6 195.8 98.4 108.4初级
26、产品 12.1 6.8 6.3 7.6 6.2 14.6制造业 29 250.1 56.6 187.6 92 93其 中 : 交 通 和运输设备 18.7 113.4 37.9 91.3 55 40.7纺织和服装 0.4 27.2 1.6 27.9 3.3 21.2资料来源:作者 WTO 世 界 贸 易 统 计 2006 相关数据统计而来。进一步分 解制 造 业的 行业 进出 口 贸易 数据 ( 表 3) ,可以看出高 新 技术 的进 出口从 2003 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顺差,并呈现扩大的趋势。 2006 年 中 国 高 新 技 术 进 出 口 顺 差 达 到 了 341.6 亿 美 元 ,
27、而 2007 年 第 一 季 度 达 到 了 123 亿 美 元 。 同 时 , 高 新 技 术 进 出 口 占 总 的 进 出 口 贸 易 的 比 例 也 是 逐 步 扩 大 的 3, 高 新 技 术 进 出 口 对 中 国 进 出 口 贸 易 顺 差 的 贡 献 越 来 越 大 , 且 有 进 一 步 增 长 的 态 势 。表 3 中 国 高 新 技 术 进 出 口 情 况 : 2002-2007Q1( 单 位 : 亿 美 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Q1进口额 827.05 1191.8 1614.3 1977.1 2473.1 630.4同比增长率
28、29.0% 44.1 % 35.3% 22.5% 26.4% 17.5%出口额 677.07 1101.6 1655.4 2182.5 2814.7 753.4同比增长率 45.7% 62.7% 50.1% 31.8% 33.3% 27.1%出 口 -进 口高新技术贸易占-149.98 -90.2 41.1 205.4 341.6 123进出口总额比率 24.2% 26.9% 28.3% 29.2% 30.0% 21.7%资 料 来 源 : 作 者 依 据 商 务 部 网 站 ( http:/ 上 公 布 的 数 据 整 理 得 到 。3、 中 国 经 济 自 身 将 逐 步 形 成 自 己
29、的 区 域 内 分 工 , 东 部 地 区 是 参 与 对 外 贸 易的 主 要 区 域 。 同 时 , 一 般 贸 易 的 比 重 逐 年 上 升 , 制 造 业 将 逐 步 形 成 国 内 的 产 业 分 工 链 , 中 国 经 济 的 比 较 优 势 将 会 越 发 突 出 。外 资 企 业 一 直 是 中 国 出 口 贸 易 的 最 重 要 的 主 体 。 2002 年 外 资 企 业 的 出 口 额 在 总 出 口 额 中 的 比 重 为 52.2%,而 2006 为 58.2%, 2007 年 上 半 年 这 一 比 例 略 有 下降,为 56.9%(图 3)。进一步对照表 4 中
30、 的 数 据 , 可 以 看 出 , 东 部 地 区 一 直 是 FDI 的 主 要 投 资 区 域 。 1998-2005 年 东 部 地 区 占 据 了 中 国 FDI 的 86.15%, 因 此 , 东 部 地 区 成 为 中 国 对 外 贸 易 的 最 主 要 区 域 。图 3 按 所 有 制 性 质 划 分 的 企 业 出 口 额 在 总 出 口 额 中 的 比 例 。资 料 来 源 : 作 者 依 据 商 务 部 网 站 : http:/ 布 的 数 据 绘 制 。注 : 2007 年出口数据是 1-6 月的累计数据。表 4 中 国 FDI 的 地 区 分 布 情 况 ( %) :
31、 1998-2005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东部地区 84.92 85.36 86.62 86.06 86.70 84.83 85.93 88.78中部地区 9.52 9.13 8.83 8.54 9.50 10.90 11.02 8.00西部地区 5.56 5.51 4.55 5.40 3.80 3.22 2.88 3.22资料来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2006 。从 贸 易 方 式 来 看 , 尽 管 加 工 贸 易 占 总 出 口 贸 易 份 额 的 比 例 一 直 高 于 一 般 贸 易 , 但 这 一 比 例 差 距 逐 步 缩 小
32、 , 一 般 贸 易 的 份 额 呈 现 上 升 态 势 。 2002 年一般贸 易占加工贸易的 比 例 为 75.6%, 到 2006 年这一比例上 升 到 81.6%, 而 2007 年 1-7 月的数据显示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达到 90.6%(图 4)。同时,由于制造业是 产生贸易顺差的重 要来源, 这两个方面表明制造业 国 内分工链 正在逐 步形成,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 参与出口 企业的 初级产品 供应链 中, 这将进一步降低出口企 业 进口初级产品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竞争优势会进一步提升。对比 1994 年以来 初级产品贸易逆差 的情况, 可以看出为中国出口企 业提供初 级产品 的发
33、展中 国 家 的 出 口 企 业 将 面 临 与 中 国 本 地 企 业 越 来 越 强 的 竞 争 环 境 。图 4 中 国 出 口 贸 易 方 式 的 变 化 : 2002-2007 年 7 月。资 料 来 源 : 作 者 依 据 商 务 部 网 站 : http:/ 布 的 数 据 绘 制 。4、 规 模 经 济 进 一 步 巩 固 并 强 化 了 比 较 优 势 , 在 出 口 产 品 保 持 多 元 化 的 同 时 , 出 口 产 品 越 来 越 强 的 专 业 化 优 势 降 低 了 中 国 出 口 贸 易 的 风 险 。相对于 90 年代的出口贸易产品种类来说,近些年来,中国出口
34、贸易的产品 的种类在保持多元 化的同时, 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以电子产品和其他 高 新技术产品为代表 的制造业 出口增 长速度很 快, 而传统的农业、 纺织等出口产 品 的贡献份额大幅度下降。目前工业制成品几乎占据了总出口份额的 95%, 因 此 , 出 口 产 品 的 专 业 化 程 度 得 到 了 明 显 的 提 升 。 Amiti and Freund(2007)的 研 究 表 明(表 5) , 中 国 出 口 产 品 在 保 持 多 元 化 的 同 时 , 出 口 份 额 中 排 名 前 70 名的 Gini 系数由 1992 年的 0.46 上升到 0.55,而排名前 10
35、0 名产品的 Gini 系数由 1992 年 的 0.35 上升到 0.50,这表明出口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表 5 中 国 出 口 产 品 的 Gini 系数时期 所有出口产品 排名前 70 名产品 排名前 100 名产品1992 0.85 0.46 0.352005 0.86 0.55 0.50资 料 来 源 : Mary Amiti and Caroline Freund(2007)。按 照 商 务 部 的 十 类 商 品 划 分 标 准 , 表 6 的 数 据 证 实 了 同 样 的 结 论 。 1980 年 中 国 出 口 产 品 的 赫 菲 达 尔 指 数 为 0.
36、171,而到了 2006 年 这 一 指 数 上 升 到 0.318。尤其是加入 WTO 后出口产品的集中 程度得到 了快速 提高。 2001 年机械与运输 设 备的出口额为 949.18 亿 美 元 , 占 总 出 口 额 的 35.6%;而到了 2006 年,机械与运 输设备的出口额 达 到 4563.6 亿美元 , 占总出口额的 47.1%, 占工业制成品出 口 额 的 49.8%。可见,对外贸易的产品专业化程度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这提高了 出 口 产 品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的 竞 争 力 , 导 致 了 越 来 越 大 的 贸 易 顺 差 。表 6 出 口 产 品 的 集 中
37、度 ( 按 照 商 务 部 的 十 类 商 品 划 分 标 准 )时期 1980 1994 2006赫菲达尔指数 0.171 0.252 0.318资料来源:作者依据商务部网站(http:/ )公布数据计算而来。三、 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以来, 中国经济已形成了以工业制 成品进 出口为主 导, 并 附之以初次产品进 口的国际 贸易分 工模式, 而形成这样的国际贸易 分工格局 则 是 资 源 禀 赋 和 贸 易 政 策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1、 资 源 禀 赋 形 成 了 制 造 业 的 分 工 基 础 , 而 开 放 条 件 下 的 技 术 进 步 路
38、径 提 升了 以 劳 动 密 集 性 的 制 造 业 的 产 业 结 构 , 促 进 了 高 新 技 术 产 品 的 出 口 竞 争 力 。 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在很 大程度 上决定了 中国参 与国际 贸易分工的格局。 在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还 没有达到 能够以 工业制成 品为主 导的 贸 易模式的条件下,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构成了中 国出口 产品的重 要部分, 其中典 型 产品是农业和纺织业。1980-1991 年期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动植物 油脂及腊出口额一 直占总出 口额 的 10%以 上 ( 1980 年这一比例最高, 达到 16.8%, 1991 年为 10.3
39、%) 。此后 , 由于 工 业 制 成 品 出口 额 的 上 升 , 这一 比 例 逐 步 下 降, 到了 2006 年 , 这 一 比 例 仅 为 2.68%。 从 纺 织 业 相 关 产 品 出 口 来 看 , 1980-1995 年 期 间 轻 纺 产 品 橡 胶 制 品 矿 冶 产 品 及 其 制 品 历 年 出 口 额 一 直 高 于 机 械 及 运 输 设 备 的出口额,两者总差额为 670.8 亿美元,而且前者占据了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金 额的 26.8%。1996-2000 年 期 间 , 机 械 和 运 输 设 备 出 口 成 为 仅 次 于 杂 项 制 品 出 口 的 创 汇
40、 产 品 类 别 , 并 且 在 加 入 WTO 的 2001 年 , 机 械 和 运 输 设 备 出 口 成 为 中 国 经 济 最 大 的 出 口 产 品 类 别 。 在 加 入 WTO 之前的 2000 年 , 轻 纺 产 品 橡 胶 制 品 矿冶 产 品 及 其 制 品 出 口 额 占 机 械 及 运 输 设 备 出 口 额 的 51.5%, 而 到 了 2006 年这一 比例下降到 38.3%。因此,在加入 WTO 之 前 , 可 以 认 为 中 国 对 外 出 口 创 汇 产 品 是以纺织、 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 业为主导 的, 资源禀赋决定了这一时期的 贸 易分工格局 4。 其
41、中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决 定这一 贸易格局 最重要 的因 素 。 根 据 世 界 发 展 指 标 显 示 的 数 据 , 1995 1999 年 期 间 制 造 业 每 个 工 人 的 劳 动 力 成 本 , 中国仅为 729 美 元 , 相 当 于 美 国 的 1/40, 日 本 的 1/43, 韩 国 的 1/15, 泰 国 的 1/4, 甚至比印度还低。 表 7 的数据显示了中国 和其他国 家与地 区的劳动 人力资 本和 人 均 资 本 形 成 的 变 化 。 在 总 体 上 , 在 人 力 资 本 、 人 均 可 耕 地 和 人 均 资 本 形 成 水 平 上 中国低于亚洲国家,更是显著低
42、于 EU(15)和北美洲国家的水平。表 7 中 国 和 其 他 国 家 与 地 区 的 资 源 禀 赋中学学生入学率% 人均可耕地(公顷) 人均资本形成额(现价美元)中国 1985 39.67 0.11 109.582003 70 26 0.11 481.83亚洲 1985 59.51 0.12 432.672003 78 77 0.84 905.44EU( 15) 1985 91 49 0.26 1695.972003 118 64 0.23 5491.48北美洲等 1985 71 46 0.63 1730.362003 99 98 0.49 3168.02注 : 亚 洲 包 括 :日 本
43、、 韩 国 、 新 加 坡 、 泰 国 、 马 来 西 亚 、 印 度 尼 西 亚 、 菲 律 宾 和 印 度 。 北 美 洲 等 包 括 北 美 洲 的 美 国 、 加 拿 大 、 墨 西 哥 ; 大 洋 洲 的 澳 大 利 亚 和 新 西 兰 ; 非 洲 的 埃 及 和 南 非 ; 拉 美 的 阿 根 廷 、 巴 西 、 智利和秘鲁。资料来源:作者依据中经网提供的世经年鉴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而来。尽管人均资本形成 水平低于 其他国 家和地区, 但中国区域内差别很大。 在人 力资本和人均资本 形成上, 东部地区的人均资本 和 人均资本 形成一 直显著高 于 中 西部地区, 这为东部地区发 展
44、资本 密集性的出口导向 型的外贸 策略提 供了资源 禀 赋基础。 为了发挥整体劳动力的低 成本优 势和局部 区域的 人力资本 和物质 资本 的 资源禀赋在对外贸 易中的潜 在生产 能力,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产业 科 技、 外贸和 投资政策来缩短从潜在生产能力到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从 1985 年开始中国实施 了出口退税制度来 鼓励企业 出口, 同时, 产业政策支持鼓励进口 带有技术 含量 的 资本品和吸引有技 术含量 的 FDI。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力 资本不 断提升进 一 步促进了 FDI 的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 FDI 的 进 入 又 反 过 来 促 进 了 经 济 增 长 和 技 术4
45、 McDonald, Robinson, and Thierfelder(2008) 的研究表明,劳动力优势在未来数年中都是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企业与亚洲其他出口相似产品企业相竞争的一个优势。的 “外 溢 ”和 “干 中 学 ”所 带 来 的 人 力 资 本 提 升 , 形 成 了 经 济 增 长 和 FDI 进入 的良性循环, 快速提升了制造业的技术水 平, 促进了高新技术进出口的 快速发 展 。 Fung 等 人 ( 2002) 的 研 究 表 明 , 中 国 经 济 GDP 每 增 长 1%, 来 自 美 国 、 日 本 、 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的 FDI 的分别增长
46、 0.76%、 0.71%、 0.40%和 0.58%; 而 劳工素质提高 1%, 来 自 美 国 、 日 本 和 中 国 香 港 地 区 的 FDI 的分别增长 0.97%、 1.29%、 0.43%(表 8) 。 因此,中国 内部资 源禀 赋的 差异和 对外 政策 在很大 程度 上 决 定 了 劳 动 密 集 型 制 造 业 的 出 口 , 而 技 术 的 进 步 则 促 进 了 高 新 技 术 的 出 口 贸 易。表 8 FDI 进 入 的 不 同 影 响 因 素美国 FDI 日本 FDI 中国香港 FDI 中国台湾 FDIGDP 增加 1%工资增加 1%劳工素质提高 1%增加 0.76
47、%减少 1.79%增加 0.97%增加 0.71%减少 1.57%增加 1.29%增加 0.40%减少 2.66%增加 0.43%增加 0.58%减少 2.64%不显著资 料 来 源 : Fung,K.C., Hitomi Lizaka and Stephen Parker(2002)2、 通 过 政 策 创 造 比 较 优 势 , 并 形 成 了 制 造 业 的 垂 直 分 工 环 节 。1990-2006 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一直占据总出口额超过 50%的比例,这与中国对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和 加 工 贸 易 实 行 优 惠 的 政 策 措 施 密 切 相 关 。 自 1984 年以来,
48、中 国对加工贸易一直 实行优惠进口政策, 对其进口的投入品减免关 税和增 值税, 免 领进口许可证, 加工再出口时免征出口税和 免领出口 许可证。 同时, 中国对外 商 投资企业给予 各种 优惠待遇, 主要包括: 对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 备、 零部件和 原材料减免关税和 进口增值 税、 对三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二 减三等。 这类优惠 进 口 占 中 国 进 口 商 品 的 比 例 很 大 。 根 据 海 关 总 署 的 统 计 , 1999 年为出口而进口的 中 间 投 入 品 占 进 口 金 额 的 44%; 2000 年 优 惠 进 口 的 商 品 金 额 所 占 比 重 达 60 , 其
49、中 加 工 贸 易 免 税 进 口 的 占 41%, 合 资 企 业 初 始 投 资 免 税 进 口 的 占 13%,其他 减免税进口占 6%。在国际制造业垂直 分工的大 背景下, 各国处于产品增值链中的 不同环 节。 中 国对加工贸易的优 惠政策强 化了中 国在国际 生产链中 “组装与加工 ”的分工, 造 就了 中国 “制造工 厂 ”的地位 , 进而成功地创造了中国 的出口导 向型经 济。 从 1980年到 2006 年 , 中 国 的 出 口 由 182 亿 美 元 增 加 到 9691 亿 美 元 , 年 均 增 长 15.8%。其 中 , 一 般 贸 易 由 174 亿 美 元 增 加 到 4163 亿 美 元 , 年 均 增 长 14.1%, 加 工 贸 易由大约 656 亿 美 元 增 长 到 5104 亿 美 元 , 年 均 增 长 30.3%, 加 工 贸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