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 年中三文学配对课程年终考试形式卷子分为:A 组: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2 题选答 1 题,每题 25 分) 一篇小说/微型小说 一首现代诗B 组:课 外文学篇章赏析 (2 题选答 1 题,每 题 25 分) 一首现代诗 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复习时请注意:1 本地作家和诗人2 台湾作家和诗人3 作品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一些友校考题的题目:1以下是闻一多死水的问题。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铁罐上
2、锈出几瓣桃花;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a) 死水一诗中的“ 死水 ”指的是什么?诗人如何从 视觉上、嗅觉上 和听觉上去描写这一沟死水?(9 分)(b)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三美” 的理论。何 谓“三美 ”?试以死水加以说明。 (6 分)2008 年光洋中学答:(a)“死水”象征了中国当时 的社会现实。在腐 败贪污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 分)从视觉上,诗人以“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
3、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描写这沟“死水”,不仅臭得这样, 还变色,发酵。 “油腻” 、“霉菌” 都显示死水之脏。(2 分)作者还用了几个色彩鲜艳的词语,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 来装点,更突出“死水”令人憎恶的特点。 (1 分)从嗅觉上, “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是强调“死水” 发 酵的情形:“ 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这些描写,将诗人憎恶与绝望的感情再推进一步。 (2 分)从听觉上,诗人着重描写“死水”的一片沉寂。这沟“死水” 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在一片无声的死寂中,只有青蛙的鸣叫,这也算是它的一
4、点可怜的 “歌声”(2 分)。在反讽意味很强的语句中,将憎恶与绝望的感情,推到了更高的境界。 (1 分)(b) (引言) 闻一多提出的 “三美”理论指的是诗歌的音 乐之美(音节)、 绘画之美(辞藻)和建筑之美(结构)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音乐和押韵上。 死水中每句都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的音尺构成,句中二字音尺和三字音尺相间隔(1 分),加上每句收尾都是双音词,二、四押韵,读起来铿锵有力。 (1分)绘画之美:死水讲究词藻。它用“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这些富有色彩的美好形象来描绘“死水”中“ 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 霉烂生锈后出现的假象。 (1 分)又用“ 绿酒”、 “白沫”、
5、“小珠”、“花蚊”等作比喻,刻画出一沟死水具有的特征并给人以厌弃的联想。这种“以美为丑” 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分)建筑之美:死水一诗共五节,每节都是四行,每行都是九个字,整 齐划一,被称为“方块体”。(2 分)(总结 )由于死水充分体现了新格律诗的“三美” ,奠定了新格律诗在诗坛上的地位,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做出了可贵的贡献。2. 以下是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的问题。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著黄昏,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6、,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著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有韵地,你走来(a) 诗人描写在雨中等待情人的心情是错综复杂的。试从原诗中分析诗人这种心情的转变。(9 分)(b)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余光中诗歌作品中“情通古今,意贯中西”的特色。试从诗歌中举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6 分)2008 年光洋中学答:(a) (引言) 诗人余光中在等你,在雨中 一诗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雨中等待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
7、内心焦急复杂的状态。 第一节,等待的心情是起起落落,患得患失,但又不失对美丽爱情的热烈追求。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的原因是因 为雨,因 为黄昏的关系,这是午后至黄昏的时间的推移,即等待时间之久。诗人也巧妙地以自然界声响的此起彼落,来暗示着等待中的心情。 “造虹”的璀璨夺目和“红莲 ”的艳丽,象征着诗人热情如火的心,对感情的执著,对爱情的憧憬,不会因雨水而熄灭冷却。 (分) 第二节,一句“你来不来都一样”带出诗人在期盼中的一种无奈。这无奈不是沮丧的,而是受到爱情滋润,是美好的。因为“每朵莲都像你”, 诗 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 莲花是美与理想的化身,是情人的化身,所以她来不来都无所谓,因 为莲
8、花就是“你”,隔着 细雨,看着莲花,就仿佛感觉到“你”的存在。 (分) 第三节,诗人以“永恒”和“刹那”这两个反义词的重叠使用,来描写等待的心情。 这是一种带有禅味的等待。诗人的等待,在时间的流域之内,是刹那,是此刻,是现在;诗人对情人的款款深情,却在时间的流域之外,是永恒,是不会因 时间而消失的。这种等待是刹那的,也是永恒的,所以,刹那与永恒在这里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分) 第六节,诗人以“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暗示他的一颗心,也因 为情人的迟迟未到而忐忑不安,悬在半空的“飞檐”上。 雨后星星的出现,夜色取代了黄昏,而痴心等候的人却还没出现。以“耳坠子”比喻天上的星星,带出了心中摇摇欲坠
9、的不安。 (分) (第六节)接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借瑞士表代言心中的焦躁与微微的怨忿。 (分) (第六节)“忽然你走来”一句,诗人“忽然”看见佳人姗姗来迟,这“忽然”一词,既是前面焦躁微怨的释怀,亦显示作者与兴奋的心情。 (分) (总结 )诗人描写在雨中等待情人的心情是错综复杂的,但其内容含蓄丰富,细致动人。两人见面后是怎样的情况,诗人没有细说。 这样的处理方式耐人寻味,留 给读者很多的想像的空间,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b)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余光中诗歌作品中“情通古今,意贯中西”的特色。 试从诗歌中各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6 分) 情通古今:第四、五节
10、作者由现代回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想像他的情人应在吴国采莲,把情人想像为西施,有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情投射,把佳人的形象更赋予古典高贵之美。第六节,诗人从古典的想像中回到现实的环境。借瑞士表的代言, 诗人从吴国返回台北,这是时空的转移, “瑞士表” 加强了现代感,显示出古今交融的感觉,达到出古入今、由虚到实的境界。 (分) (考生也可 举 情人就像 “小令 ”,婀娜多姿地走来,仿佛姜夔笔下富有韵味的美人) 意贯中西:第五节,诗人的一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是吸收了宋词的精华,用了典故。诗中诗人也选择了一系列词语,如:蝉声、黄昏、细雨、采莲、吴宫、桂 桨、木兰舟、小令等,把这些非常中
11、国化的词语融入西方的句式中在二者的冲突里,突出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古典背景,在新诗中营造出一种独特清雅的诗风。 (分)3. 阅读以下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爷爷告诉我,昨日仍锁在旧厦里我铸好了钥匙,抚遍了铜门竟寻不着匙孔的影儿爷爷告诉我,明日在巷口招着手呢我说“您老眼花了” ,咱俩去瞧却是西风卷孩子晾着的衣爷爷告诉我,苍龙还盹睡在古井底我奔到井边,俯首一看沉淀了时间的死水映着我的年轻爷爷告诉我:哎,不要紧遥远还馥郁在他的江西茶壶里我揭开壶盖,轻轻地:喂久久,才听到,小小的唉梁文福回声(a) 诗中的祖孙两代对华 族传统文化有什么不同看法?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他 们的看法?(9 分)(b) 诗歌中描写
12、了哪些意象?试找出并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含义。 (10 分)(c) 在诗歌结尾,诗人发出的声音是“喂” ,为什么听到的回声却是“唉” ?这样写有何含义?(6 分)2008 年光洋中学(a) 爷爷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后人挖掘, 爷爷对中华文化比较自信, 对中华文化的未来满怀希望,同时也对过去充满留恋。所以 爷爷在回答孙子“ 我”的问题时,态度显得安详,沉 稳。这从“昨日仍锁在旧厦里 ”“明日在巷口招着手呢”“苍龙还盹睡在古井底”“遥远还馥郁在他的江西茶壶里”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3 分)而诗中的“我 ”却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传统文化的式微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感到忧虑。 “我” 不像爷爷那样对传
13、统文化充满信心,而是感到无奈和叹息。这从“ 寻不着匙孔的影儿”“ 西风卷孩子晾着的衣”“ 沉淀了时间的死水映着我的年轻”“ 我揭开 壶盖,轻轻地:喂 久久,才听到,小小的唉”等诗句可以看出。 (3 分)作者在表达祖孙俩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看法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 分)诗歌共节,每一节都是从爷爷告诉“ 我” 的,和“我” 所感受到的两个不同角度来表现他们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而两人的看法和感受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分)在这种对比中,爷爷的沉稳、陶醉和充 满希望与“我”的迷惑、无奈与叹息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表达。 (1 分)(b) 诗歌中描写的意象主要有:旧厦,钥匙,铜门,匙孔,西 风
14、,苍龙,古井,江西茶 壶等。 (2 分)其中,旧厦,苍龙,古井,江西茶壶,都象征着华族传统文化。旧厦和苍龙象征着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如今却沉睡着。古井象征着装满了历史的过去,而江西的景德镇盛产瓷器,瓷器和中国的英文发音正好相同。因此,江西茶壶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些意象暗示了中华文化的悠久、长远和在现代社会的日渐式微。 (4 分)钥匙、匙孔象征着打开文化之门,走入 历史;而寻不着匙孔,说明不得其门而入,表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西风则象征着西方文化,西风“卷孩子晾着的衣”,说明今日的年轻人正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袭。这一类意象象征着今日年轻人对华族历史和文化日渐疏远和陌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
15、方文化的影响。 (4 分)(c) 诗人在最后两行揭开壶盖,想要找到 谜底,没想到一声轻轻的“喂”,得到的回声却是 “唉”。这样写,除了要呼应题目回声之外,也含有一种哀伤、惋惜的感情色彩。 “喂” 带有期盼的含义,可是“ 唉”却是伤感,悲观的, 这表现出作者写作 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感情色调。 (6 分)(a) 这首诗歌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b)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举例分析。 (10 分)(c) 诗人以回声为题具有什么特定的含义?(4 分)(d) 你对诗人在最后一节用感叹词收尾的做法有什么意见?(5 分)2008 年新民中学答:(a) 他的忧伤:受过华族文化
16、熏陶,西方文化成潮流,传统文化衰微。 (2)老一辈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西方文化成潮流,传统文化衰微的焦虑。 (2)新一代人:或许有兴趣,但不会追求,因不切实际,寻根路更加寂寞。 (2)(b) 对比手法两个例子 说明(12) (参考文学测验四题目与答案)象征手法两个例子说明(12)(c) 回声回响,与结尾相呼应。 说明所有追寻传统 文化的努力恐怕只能获得一丁点儿的回响,就像小时候他轻轻地向江西茶壶喊一声:“喂” ,要好久才听到一声微弱的 叹息一样。 ()也为了突出主题:新一代人或许有兴趣,但不会追求,因不切实际, 寻根路更加寂寞。 ()(d) 叹词收尾的做法:好。扣紧诗题,突出主题。变调,不
17、遵规律,又掀起变化。令人回味无穷:反复吟咏后突然停顿,读者听众愕然,接着沉思冥想。 (5)4黄春明 我爱玛丽(a) 黄春明通过我爱玛丽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5 分)我爱玛莉的主题思想有以下三点:(1) 批判一些台湾人崇洋媚外的思想我爱玛莉描写主人公大胃为了讨好洋人上司,竟把他的杂种狗当宝贝,拿回家去豢养。她把玛莉看得比妻子还珍贵。当妻子因拉不住狗而摔得遍体鳞伤时,他不但不打狗,反而 骂妻子“笨!”小说结尾,吃尽苦头的妻子对他说:“你到底是爱我 还是爱狗?”他居然说“爱狗” 。事实上,大胃也不是个真正爱狗的人,他养洋狗,只是醉心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讨好洋人上司的一种手段而已。作者这样
18、的写法就非常强烈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具有浓厚洋奴思想的人。(2) 揭示社会道德 败坏给整体社会带来危机小说通过大胃收养洋狗玛莉最后落得妻离子散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一些台湾人在拜金主义思想的腐蚀下,金钱关系代替了人与人的正常关系,以致人性遭扭曲,华人的传统美德被抛弃。这种崇洋媚外、追求“奴性”的社会恶习,将会像大胃一家人一样,迟早给整个社会带来解体的危险。 (3) 暴露在外国 资本的侵袭下一些人丧失人性的尊严问题黄春明的很多篇小说都探讨了人的尊严的主题,有些超出了家庭与社会的范畴,扩展到民族尊严的课题。 我爱玛莉里大胃的洋籍上司卫门每当下属一不守时或工作不能如期完成,便爱重弹他的哲学,骂了人后连带
19、说:“我不否认中国人有五千年的 历史,有五千年的时间,但五千年的宝贵时间,就 让你们这样浪费掉了。 ”以致大胃的同事受不了,联合起来要卫门为侮辱中国人道歉,但大胃却选择独善其身。黄春明极尽讽刺、丑化大胃的能事,就是要 读者看到一些人不是为了贫穷谋生而向外国人低声下气,而是为了个人的前程与卑下的生活“ 理想”,不惜心甘情愿受洋人的洋官腔,还引以为荣,沾沾自喜。作者 虽然是采取喜剧的形式,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一些人没有骨气而感到哀痛的心情。(b) 小说中塑造的 陈顺德(大胃)是个怎样的形象? (10 分)他本来叫陈顺德,因为在台北的外国机关做事,需要一个洋名,所以才叫大 卫陈。然而偶尔有人连名带姓称
20、呼他陈顺德先生,或是称呼他顺德时,他的反应就稍迟钝些了。他另外 还有个名字叫“大胃”,是被同事移花接木从洋名大卫转化过来的。他起初感到不悦,但后来 连洋老板卫门都这样称呼他,他觉得跟卫门的关系已更深一层了,反而大乐起来。 对于刻薄的洋人上司,大胃总是百依百顺,以此来满足洋人的权威感,甚至 还赠送看似名贵的仿画来博取上司妻子的欢心, 这些举动只为了换取洋人的另眼相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 对洋机关主管极尽巴结讨好能事的洋奴嘴脸。在卫门眼中的“ 一个好人” ,对其下属或家人却是另一副嘴脸。他将洋主管趾高气扬的气焰转到他们身上,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他为人处世的目的,只在于使生活往上跳升,进一步使
21、生活更加美国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牺牲民族气节,在所有同事向卫门抗议他侮辱中国人的时候,他宁可独善其身,即使害得其他人不得不写辞呈走路,他也不为所动。即使是 亲如家人,大胃也没有付出如一般东方人所具有的爱情与亲情。妻子、儿女都怕狗,他却为了取悦洋人而偏要把洋狗养在家里;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质问他:“你爱我?还是爱狗?” 他的回答竟是“爱狗!”结果玉云毅然地带着三个儿子离家出走。大胃还设法替玛莉打胎,而不是找回妻儿。 这应验了先前妻子玉云所言,妻儿在大胃心目中是“ 连狗都不如! ”对狗他竭力逢迎 讨好,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甚至视作“ 神圣不可侵犯”;而对 妻子却要求她服从他任何形式的指示,稍不如意,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至于三个儿子也一样,以往儿子打翻一盆兰花或弄脏他的宝贝地毯,都会挨打,而 玛莉碰翻了所有在天井的兰花,大胃却连声说:“I LOVE MARY!”玛莉把整个家搞得鸡犬不宁,甚至妻离子散,大胃都不怪这只发情的杂种狗。从人和畜牲的价值颠倒,我 们看到大胃作为一个洋奴的典型性格。2008 年新民中学*注意复习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