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0222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第 1 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第 2 条(运

2、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

3、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

4、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 ,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

5、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三节教材之间体现了如下逻辑联系:综合以上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考。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四、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4 会用图文资

6、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构思1、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策略。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初中学习过的海陆变迁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需要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2、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可以找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

7、眼见过。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3、尊重高中学生喜欢探究比较艰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4、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会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二)难点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

8、相互关系。七、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第二课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八、教学过程设计(一)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学习新课】(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南方日报 2005 年 1 月 12 日讯):为重现海上丝

9、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骗一骗”老外好?260 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按照计划, “哥德堡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I 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

10、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 年)的 80 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 5107 艘。1864 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1739 年至 1745 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 3 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 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

11、。二、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新华网伦敦 2005 年月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 麦圭尔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

12、已经变形。 (完)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习新课】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

13、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

14、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 4000 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 0.5-1 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D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

15、的分布格局?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 1:图 4.2 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思考:公元 79 年15 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下沉运动。公元 1518 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上升运动。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

16、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壳垂直运动常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的变迁。(结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学生讨论:课本 P75 活动 2: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 ,解释下面两句话:(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

17、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讨论:黄埔古港的位置为什么要迁移?造成港口淤积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泥沙淤积对地表形态带来了哪些影响?2、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

18、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实验演示:用厚纸板做成一个演示台阶,如图所示:实验 1:选择一块非常完整和坚硬的花岗岩,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观察花岗岩有何变化?实验 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观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

19、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验 1 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重复一次实验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图所示: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搬运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

20、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 ,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侵蚀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 ,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略)【

21、第一课时小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填表:第二课时:三、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案例分析1、投影:路南石林图片,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3、教师用投影展示一段关于路南石林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绍。4、得出结论:石林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 77 页的活动题。(三)结论: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承转:内、外力

22、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设问: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设问: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小品表演:岩浆的地表之旅 。投影背景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进行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汇合。亮

23、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处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 ”问题 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 (由学生讨论回答。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3、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 (由学生讨论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

24、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着,决定回家去,但是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 ”4、请你推测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么样才能发生?(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尤其是固结成岩和变质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5、请你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讲述自己这次地表之旅的经过。(1)在图中应注明他们在旅途当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变化的相关条件。 (2)图中还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回到“岩浆之家”的途径及其需要的条件标出。(3)示意图要求简明、清晰。 (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图。 )学生绘图。小结: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 ,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反馈练习:略全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