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9806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温馨家庭 成长园地第二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 、教材分析二 、学情分析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家庭是社会最小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的诞生、家庭规模的演变、家庭观念的变化都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展示分析、课堂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建立和发展都受社会发展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家的情感,懂得家庭责任和承担的意义,形成有国才有家的观念。教学重点:家庭生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学难点:家庭生活需要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四、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各地各国结婚习俗2、教师收集家庭建立、规模、观念变化的资料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2、件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20 世纪 20、30 年代20 世纪 60、70 年代21 世纪三组不同时代的结婚照提问:1)从这些不同年代的结婚照片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变化和不同的地方吗 ? 2)这些变化和不同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出家庭的建立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二)家庭离不开社会1、家庭的建立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师: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家庭的诞生是以什么为标志的?结婚。师展示一张 PPT ,新人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师问:为什么组建一个家庭要去登记呢?生答略师:一个家庭的诞生不是随随便便的,需要社会的认可,也需要社会的保护,所以结婚要进行依法登记注册。师展示我国婚姻法相关条例

3、 (1)家庭生活需要社会认可保护师:我们知道组成一个家庭需要登记结婚,但是我们更常见的一种习俗是结婚是一个仪式,然后邀请很多亲朋好友一起来见证一对新人、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但是我们也看过刚才的婚姻法,应该知道只举办婚礼仪式而没有注册登记的结婚是没有法律效益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也需要这样的办理手续,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结婚,组成了家庭。(2)家庭生活的支撑要靠社会经济基础和责任能力师:童话故事到最后往往会有这么一句话:“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王子和公主的童话爱情故事总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庭都能这麽幸福美好吗?讨论:男孩女孩结婚以后,家庭角色有什么变化?要承担哪些家庭责任?师总结:结

4、婚以前,作为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照顾,结婚以后组成一个家庭,作为丈夫和妻子,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分担家务,养育子女,疾病时互相照顾,困难面前互相扶持。师提问:那么组成一个家庭后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那么,人们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通过婚姻组成一个稳定的家庭呢?生答(略)师引导总结:爱情、责任心、成熟的心理、独立的经济能力师:那么哪些同学认为自己具备这些能力吗?(学生反映略)所以我们的婚姻法有如下规定:出示婚姻法第 6 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周岁”。师:当然现在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不能再和谐相处的家庭,那么我们也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PPT 展示婚姻法离婚的内容:第三十一

5、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师:看来家庭的稳定持续和和谐也需要社会的制约。所以,家庭的建立离不开社会。2、家庭的发展离不开社会(1)家庭的规模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图片:20 世纪 60 年代的上海人家;今天的 3 口之家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张文娟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家庭规模一直呈减少趋势,由父母、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1990 年一代户占 13.52,核心家庭户 67.27%,二代户 67.5%;2000 年一代户占 22.28,核心家庭户 55.86%,

6、二代户 56.83%。”(2)家庭观念变化受社会发展影响事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我喜欢挑战自我,不想受家庭束缚。我是受到多方面压力并犹豫好久才结婚的,现在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且有了孩子会约束我的自由。” 总结:我们今天从家庭诞生、家庭生活的稳定、家庭形式规模变化、家庭生活观念变更等多个方面认识了家庭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关系,深切体会到任何一个小家庭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个大背景而存在,只有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才有我们每个家庭幸福的明天。六、 教学设计有关问题说明七、 教学反思教学参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都是社会生活中最小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个家庭组成

7、一个个小区,一个个小区组成一个个街道或者村镇,由此扩大到了整个社会。一个家庭按照人多人少可以划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小家庭也可是叫做核心家庭,也就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家庭也可以叫做扩大家庭。一般家庭成员多就能称为大家庭了。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可分为:1)多夫多妻制家庭 2)一夫多妻制家庭 3)一妻多夫制家庭 4)一夫一妻制家庭按家庭传袭规则来划分可分为:1)母系家庭 2)父系家庭 3)单系家庭 4)双系家庭走婚制: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大的女性文化传

8、统。尽管川藏线的开通,淹没了大部分走婚文化,然而横断山脉里仍存留着孤岛:走婚制至今还部分保留在丽江泸沽湖的摩梭人、红河哈尼族的叶车人以及大香格里拉鲜水河峡谷的扎坝人中。摩梭人: 美丽的泸沽湖畔,生活着纳西族的分支摩梭人,他们是当今世上硕果仅存的母系氏族社会,一切全由女性支配。因此,较之其他地方女性,摩梭姑娘多情且主动。同时,由于青山秀水的滋润,摩梭姑娘大都容貌俊美且别有自然风韵。来到这里,恍如进入花的海洋。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12 岁) 时会举行隆重 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 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

9、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 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 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婚姻大都仍保持着一夫一妻制,更无女尊男卑的观念。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 女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住”1.中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2.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

10、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只有双方都是无配偶的人,才可能结婚。4. 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婚姻法第五条规定,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 年上海家庭户户数达到 825.33 万户。上海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六成以上家庭为 2 人或 3 人户。与过去普遍“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不同,如今的上海家庭,有近一半是 “一代户”。上海家庭户的户规模不断缩小,由 1949 年的户均 4.9 人缩减到 2010 年的 2.5 人。“

11、六 普”显示,2010 年一代户、二代户和三代户占上海家庭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9.9%、39.6%和 10.2% ,其中一代户和二代户组成的家庭近九 成。与 2000 年相比,二代户、三代户比重下降,而一代户上升了 14.7 个百分点,一跃成为本市最大的家庭户类型。其中一代户又以两人户和一人户居多,分 别占到一代户总数的 57.3%和 39.9%,这充分表明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未婚男女的独立意识也越 来越强。 本报讯 (记者 杨群)市统计局昨天发布基于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上海人口婚姻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本市女性中未婚人口比重升幅高

12、于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占未婚男性比重比十年前下降,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比则在上升,男性有配偶比重高于女性。 在未婚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男性总人口的 23.6%,与 2000 年相比上升 1 个百分点;女性未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女性总人口的 19.1%,上升 2.2 个百分点,女性未婚比重升幅高于男性 1.2 个百分点。而 3044 岁的大龄未婚人口占全部未婚人口总数的 8.4%,比 2000 年略 有上升。男性和女性大龄未婚比重呈明显的反向趋势。其中,大龄未婚男性占未婚男性的比重为 9.8%,比 2000 年下降 2.2 个百分点,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未 婚女性的比重为 6.6%,

13、上升 3.4 个百分点。 未婚人群中,高学历者比重大幅上升。2010 年,在所有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的占 46.2,与 2000 年相比,上升 23 个百分点。分年龄组看,在 20 岁24 岁、25岁29 岁、30 岁34 岁年龄组的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 及以上的未婚人口超过一半,其中在 25-29 岁年龄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更是达到了近七成。 2010 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 24.25 岁,比 2000 年下降了 1.01 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5.31 岁,女性 23.22 岁,分别比 2000 年下降 1.38 岁和 0.53 岁。 “六普”资料显示,本

14、市离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 2%,比 2000 和 1990年分别上升了 0.4 个及 1.1 个百分点。离婚人口中,中年人口比 重明显增加。2010 年,45 岁59 岁的中年人口比重已占全部离婚人口的 50.3%,比 2000 年上升 18.4 个百分点。其中 5054 岁和 5559 岁年龄组上升尤为明显,分别上升了 10.3 个和 9.1 个百分点。 中年离婚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婚姻观念的改变,有分析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也开始注重追求生活品质、精神生活的充裕;其次,这年龄段的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较大,巨大的压力容易激化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

15、有效缓解,就造成离婚增多。 30 年前一见钟情执子之手,30 年后相濡以沫或各奔东西。改革开放 30 年来,婚恋摆脱了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结婚与离婚变得更为自由。然而,当爱情挣脱枷锁之后,自由的天空一度让人迷茫。在经历禁锢与保守、自由和放纵之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审视爱情观,传统美德再次成为婚恋信条。鱼雁传情30 年前的恋情,如同尘封在旧唱片内的老歌,虽然曲律简单,但却动人。1975 年,丰台区一家工厂内,20 岁的女工张玉梅喜欢上了同厂的一名年轻人李聚德。两人在青年工人培训课上结识后,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个时候谈恋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拥抱、接吻等亲密动作想都不敢想,也不好意思说什么甜言

16、蜜语。 ”在张玉梅的记忆中,两人的爱情平淡如水。他们的恋爱生活如同那个时代流行服装的底色,在灰色中透着呆板。转眼间到了 1980 年,沉闷的空气有所松动。在北京的公园内,开始有了跳交际舞的男女。那年夏天,红裙子成为北京女孩的流行服饰。也就是在那一年,工厂礼堂内,开始在周末播放老电影。一起看场电影,成为张玉梅、李聚德最隆重的约会。灯光昏暗的礼堂内,银幕上闪动着老电影的画面。黑暗中,两人正襟危坐,连手也不敢碰一下。这种今天难以想象的约会,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幸福。而对另外一名年轻人赵永福来说,这种幸福,与他无缘。赵永福是北京人,1972 年参军到海南,后又转至广东。1979 年探亲时,赵永福特意回到北

17、京。他面临着人生的一件大事:找一个老婆。虽然日后长期从事婚姻登记工作,但当年的赵永福对恋爱与婚姻并无概念。赵永福的嫂子给他物色了一个对象。在短暂的探亲假中,赵永福专程去女方家里,看望未来的女友。一面之后,赵永福便返回广东。“那么一面就定下来了。那个时代和现在不同,男方更加看重女方的人品。 ”此后,赵永福和女友的爱情,开始靠信件来维系。两人在信中诉说着彼此的见闻和人生理想。一封封情书,横跨中国,传递着遥远的情愫。和赵永福类似,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年轻人更习惯用情书的方式敞开心扉。彼时,恋人之间相互以“同志” 相称,情书中也不忘写上对革命工作和四化建设的渴望。更多的爱意,掩藏在字里行间。一封封

18、发黄的旧情书,成为那个时代对爱情的最好纪念。日子在延续,赵永福每个月都给女友写信,诉说思念。鱼雁传情,成为这对年轻人的恋爱方式。而在北京,张玉梅下班后,李聚德都要送她到家门口。但在路上,他们却不敢拉手。两人的脚步踏过路上的黄色落叶,咫尺也如天涯。简陋婚宴1980 年 9 月,张玉梅和李聚德都已年满 25 周岁。按照晚婚标准,两人已可结婚。但是促使两人当年结婚的理由,如今看来却有些无厘头。“那时,厂里正在发煤气灶,只有结婚的才可以领取。 ”为了能领到一台煤气灶,张玉梅和李聚德开始匆忙地准备婚事。彼时,因为落后的经济状况,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尚未上升到“神圣殿堂”的阶段,柴米油盐的生活才是实在的幸福。

19、结婚前第一件事,就是到厂里开结婚证明。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单位允许,两人才可以结婚。用了一天的时间,张玉梅跑遍数个办公室,领到了一张盖有车间、人事、厂办印章的结婚证明。证明上写道, “我所职工张玉梅申请结婚,证明其确为我所职工并特此批准”云云。1980 年 9 月 19 日,两人带着户口簿,来到原丰台区革命委员会东高地街道办事处申请结婚。结婚证书印刷得很简单,红色的薄纸封面上印着“结婚证”三个字和一颗黄色五角星,结婚证书内也没有两人的照片。一张简陋的证书,让两人结为夫妻。而距离举办婚礼,他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张玉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房子。在办结婚证明时,她特意和厂领导提出此事。交涉后,厂

20、方分给两人一间单身宿舍作为新房。新房位于厂内一间筒子楼的 2 层,面积仅 10 平方米,四面无窗。张玉梅将这间新房戏称为“小黑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当时流行的四大件,两人一样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憧憬即将到来的婚礼。当年 10 月 19 日,是两人大喜之日。婚礼前一天,张玉梅做了一件奢侈的事,她特意去王府井的四联理发店,花 20 多元烫了一个当年最流行的发式。婚礼前夜,她一直趴着睡觉,怕压坏发型。婚礼当日,喜宴设在婆家,前来祝贺的亲友则只能骑车或坐公交车前往赴宴。婆家借了邻居的两间房,共摆了 3 桌酒席。因为空间有限,前来贺喜的人吃过饭就走,不能多做停留。和张玉梅的婚礼类似,赵永

21、福结婚时,也只是回京在家中摆了几桌流水酒席,宴请亲友后简单了事。没有车队,没有摄影,没有喧闹,没有蜜月,上世纪 80 年代的婚礼既温馨又简陋。对很多人而言,婚姻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严肃的任务,而并非幸福的纪念。结婚之后,张玉梅和丈夫搬进“小黑屋”。她仿效邻居,将煤气灶搬至门前,作为简易厨房。虽然条件艰苦,但夫妻二人感情牢固。在那个年代,离婚被视为道德败坏,终老一生是无数家庭追求的目标。风气初开上世纪 80 年代的婚恋观在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发生着转变。生活上的富足,让人们开始主动追求爱情。婚后的张玉梅发现了身边的变化。新进厂的年轻工人开始公开谈恋爱,在厂区散步时也会自然地拉起手。电影庐山恋中那些曾

22、被视为大胆的拥抱和亲吻,在街头巷尾却时时可见。上世纪 80 年代末,琼瑶小说风靡中国。曾经让人心跳耳热难以出口的甜言蜜语,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从港台飘来的歌声中,相思相恋成为咏唱的主旋律。爱情被挑开了扭捏的面纱,变得落落大方。此时,恋爱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全国青年抽样调查中,50%以上的年轻人愿意“自己认识,完全由自己做主”。在告别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包办婚姻、 “文革”时代的政治婚姻后,人们开始选择自主择偶。有学者称,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张扬。在自主择偶的同时,大众择偶的对象,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赵永福这样曾经的“兵哥哥”已不再是热门人选,万元户和高学历知识分子代替了军人和劳模,成为婚

23、恋舞台上的明星。赵永福复员后,来到宣武区民政局上班。1992 年,他调到民政科,开始接触婚姻登记工作。1996 年,民政局成立婚姻登记办公室,赵永福担任主任。此前由街道办事处受理的婚姻登记工作,开始由专门的婚姻登记处负责。在赵永福记忆中,前来登记结婚和离婚的人们,在观念上变得更为自由。此时,离婚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赵永福说,前来离婚的夫妻,很多都大方地畅谈感情,不再为组织单位等“场外因素”而顾虑。寻觅合适的另一半,成为离异男女的心愿。1992 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表演了小品我想有个家 。他扮演了一名离异男子,参加电视征婚,并最终勇敢地在镜头前说出爱情宣言。而在此后,更多的家庭

24、开始审视爱情,而并非把婚姻当成任务。开放之风洗刷着婚恋观,也冲击着“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传统准则。物质生活富裕后,一部分人开始漠视爱情,背叛婚姻。在南方一些省份,富裕起来的农民流行“包二奶”,而一些年轻女孩则选择委身于已婚港商。由此引发的种种婚姻问题,拷问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观。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一些省份将这些婚姻问题反映到民政部,民政部派出巫昌祯等专家前往当地考察。考察的结果触目惊心,学者们开始考虑通过修改法律来规范婚姻。新法出台巫昌祯共参加了两次关于婚姻法的修改工作。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随着时代变迁,1950 年的婚姻法已无法应对新形势的需要。1980 年 5 月

25、,作家遇罗锦以“没有感情”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与丈夫离婚。这条离婚理由在当时引起了一场离婚标准究竟应该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的社会大讨论。事实上,为解决“文革” 时代遗留的婚姻家庭问题,同时配合计划生育国策,婚姻法修改在 1978 年就已被提上日程。1978 年起,巫昌祯等 5 名法学专家成立了婚姻法修改小组,开始进行修改和起草工作。1980 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新婚姻法。同此前的婚姻法相比,法律中修改了法定结婚年龄,并对离婚的法定理由做了实体性的规定:如果夫妻感情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结婚的自由,也有离婚的自由,当时修改婚姻法,使这部法律变得更为完善。 ”巫昌祯说,上

26、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离婚尚存偏见,法律的修改使离婚变得更加自由和人性化。新婚姻法的出台,带来了一场婚姻革命,引发了离婚高潮。更多人为追求爱情而重新寻觅伴侣。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离婚案件逐年增加。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在进行转型的同时, “婚外恋情”和“家庭暴力”等现象浮现,国人的婚姻再次面临冲击。经过调研之后,法学专家们开始考虑再次修改婚姻法,来解决婚姻中出现的新问题。1996 年,巫昌祯主持的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修改婚姻法的建议。同年,民政部牵头再次成立婚姻法修改小组。此次修改的重点集中在解决“婚外性关系”和“家庭暴力”问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

27、究后,2001 年修订后的婚姻法公布施行。在修订的婚姻法中,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被写进总则,同时补充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规定。公布之后,曾有社会学家称巫昌祯保守倒退,并质疑夫妻互相忠实应否写入法律,婚外性关系是否只是道德问题。而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99.4%的答卷者赞成巫昌祯的主张,认为应将“互相忠实”写入法律。最终,婚姻法的修改顺应了民意。巫昌祯说,夫妻互相忠实写进法律,是希望人们能忠于爱情,珍惜爱情,改变社会风气。婚姻法中这一规定,在道德上带有倡导性,在法律上具有宣言性。自由之惑虽然夫妻互相忠实已写入法律,但它对爱情世界的约束力仍然有限。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大

28、量关于“婚外恋情”“包养情人”的社会新闻开始见诸报端,婚姻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频频出现。本世纪初,80 后开始成为择偶大军中的主流。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在恋爱与婚姻方面,观念更为开放前卫,对婚姻的态度也更加草率。在赵永福的工作中,经常遭遇年轻人的闹剧。他说,曾有年轻人在结婚登记当日,便重返登记处,要求办理离婚。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工作人员一般以劝说为主。实在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 ”赵永福说,近年来离婚的数目有所增多,年轻夫妻占很大比重。草率的婚姻态度缘于思想层面的过度解放。有调查称,当今年轻人“同居”“ 婚前性行为”已然公开化,贞操观念变得愈发淡薄。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加速了思想的

29、开放。闪动的 QQ 头像代替了古老的情书,两人素未谋面便已开始谈情说爱。恋爱之前需考察的身份品性,被简单的“是否有感觉”所替代。网络让爱情更加自由,同时也更加随意。混乱的婚恋思潮带来种种奇异的社会现象:一夜激情天亮分手,这是流行的“一夜情缘”;相识数日便结婚登记,称为“闪婚伴侣”;结婚之前同居试验,称为“试婚夫妻”这种奇异且轻率的婚恋观,为日后的爱情埋下了隐忧。混乱的婚恋思潮,也让更多年轻人选择晚婚。在一些网络论坛上, “剩男”“ 剩女”成为常见的称呼。这些留守一族往往条件优越,只是因为择偶的要求过高,或者因对婚姻的恐惧,而选择徘徊于婚姻大门之外。有学者称,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自由深入人心,这是

30、思想解放上的胜利。而过度自由导致的对爱情轻率,则带来种种新的社会问题。在自由之风带来迷惑的同时,人们开始怀念那些爱情单纯美好的过去。回归传统2008 年,赵永福已在婚姻登记机构工作了 16 个年头。此时,单位结婚证明制度早已废除,步入婚姻殿堂更为方便快捷。张玉梅的女儿在 2007 年举办了婚礼,婚礼热闹体面,不再有父母当年的窘境。女儿的婚纱照触动了张玉梅夫妇的情怀,两人把当年结婚时拍摄的手工上色的结婚照找了出来,和女儿的照片一起挂在客厅。如今,客厅的北墙上是 28 年前的结婚照,客厅的西墙上是 28 年后女儿的结婚照。秋日的阳光洒满房间,两张结婚照遥遥相望,诉说着逝去的时光。张玉梅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和女婿能携手并肩,幸福地走过一生。而这个心愿,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对婚姻家庭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