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那”的由来关于“支那”有不少说法,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大秦时起中国的丝绸就远销世界各地,而丝绸中又以一种叫“绮”的丝绸尤其著名, “支那”就是古时波斯文“绮”的音译。 (也有说是“秦”的音译)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的中国盛产瓷器,欧洲人把中国叫做“china” (意既瓷器) ,而“支那”就是“china”的音译。不管是那一种,可见在古时“支那”不仅不是一种对中国的蔑称,反而是起源于中国的地大物博。“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 ,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 ,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 ,把义和团事变称为“北
2、清事变” 。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 ,把“日清战争”称为“日支战争” ,把中国话称为“支那语”。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 ,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那时中国汉人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暗中支援中国革命,所以一时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乐园,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称“支那人” ,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 。由于那时“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支
3、那人” 。1902 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 ;1904 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启超,也用“支那少年”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当时很多中国的革命家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自己,亦说明那时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含有对中国汉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 ,把中国人称为“大清人” ,把中国话称为“大清语” ,对中国的汉人来说,反而会感到被侮辱了。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正式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 ,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支那”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