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8764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五册教案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 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

2、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 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 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 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 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三.预习检测:1.选词填空: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

3、不同的意义。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

4、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四.文意概括:(板书)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五.语句研读:1“我曾提出

5、,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

6、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

7、;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

8、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

9、、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

10、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11、,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

12、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10 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道德行为是人们在

13、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

14、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

15、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

16、所贡献。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

17、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人 是 什 么教学目的: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教学重点: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

18、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赵鑫珊,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 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对前一部分

19、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四、学生质疑思辨。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第二课时解题指导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回 答 评 论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

20、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孔子 生无所息。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

2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三、本题引导学生消

22、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摘抄示例追忆往事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

23、,一种“白日梦” 。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憧憬未来18 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

24、。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把握现时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教学目的:

25、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3. 体会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重温逍遥游 ,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二.复习庄子生平。庄子(约前 369前 286) ,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

26、、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2. 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3.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

27、,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五.内容要点概括:综述感受意象、意蕴阅读的感受庄子的才智解读庄子垂钓的故事庄子面临的世界残忍黑暗怜悯冷酷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第二课时一. 阅读首段:1. 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提示:奇特。 “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 “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

28、话连篇,奇怪迭出” ,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 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提示:深邃难解, “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 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4. 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 ,是“天仙才子” 。二.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 27 段,完成课后练习二。1. 译读文段:庄子 钓 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 顾 ,曰:“吾 闻 楚有神 龟 ,死已千 岁 矣。王中笥而藏之 庙 堂之上。此 龟 者,宁其死 为 留骨而 贵

29、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 释 加点的字:先: 笥: 宁: 涂:b.用自己的 话讲 述故事内容,并稍做 评 价。2. 完成课后练习二。a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b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清洁的精神” ,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

30、解?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d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三. 阅读后几段:1. 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2. 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

31、怜悯。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 ,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 ,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四. 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提示:其含义是说, 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五. 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六. 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 300 字的短论。惠子谓庄

32、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七. 教学后记: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教学目的: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2. 理解作

33、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教学重点:教学目的 2、3。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 词语积累:1. 注音加点字:A. 翰藻(han) 记载(zai ) 概括(gai)B.脉络(mai) 稗官(bai) 粗糙(cao)C.意蕴(yun) 纯粹(cui) 妍媸(chi)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

34、an)2. 解释成语: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3. 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三.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填表: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例子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穆天子传 山海经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唐 成

35、熟 传奇小说 长恨歌传 李娃传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 三国志平话明清 顶峰 演义小说、创作小说 四大名著四. 阅读第二部分。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3.最后一条规律,

36、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思考)五. 理解课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二。1.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提示:爱它而

37、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六. 上学期我们学过失街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他们都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请详细分析说明。 (讨论)七. 教学后记:孔孟黄仁宇教学目的:1. 作者是如何看

38、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教学重点:目的 1、2。教学难点:目的 3。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三. 词语积累:(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A.曾皙 xi 浴乎沂 yi 舞雩 yu 庖 pao 厨B.马厩 jiu 饿殍 piao 老羸 lei 沟壑 heC.谲 jue 诈 桴 fu 筏 经筵 yan 商鞅 yangD.赠仪 yi 篡 chuan

39、位 热忱 chen 贵戚 qi(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四. 内容板书: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40、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间接原因孔子轻松愉快性恶来自先天重视 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凡事紧张对人性看法 人性本善对“礼”的看法不重视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孔孟黄仁宇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1.说孟子“凡事紧张” , “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紧张” ,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

41、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提示:不恰当。 “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 。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 “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6.为什么

42、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 ,所以带有强迫性。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 ,但求吃饱肚子而已。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

43、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 (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 (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七. 完成课后练习。八. 教学后记:7 说“木叶”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 、 “树”等词语不同的意

44、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

45、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 征 枝

46、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树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意 味: 饱满 疏朗场 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树 木 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 “木”就是“树” ,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 、 “木料” 、 “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

4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 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 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

48、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西陆:指秋天。 南冠:指囚徒。 玄鬓:指蝉。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答案:一、1屈原 九歌 2谢庄 月赋 3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 渡 河北 5萧纲 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