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教学 重点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 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
2、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学习新课】(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南方日报 2005 年 1 月 12 日讯):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
3、“骗一骗”老外好?260 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按照计划, “哥德堡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 I 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 至道光十七年(1837 年) 的 80 年间,停泊在黄埔
4、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 5107 艘。1864 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1739 年至 1745 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 3 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 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二、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新华网伦敦 2005 年月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 麦圭尔
5、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已经变形。 (完)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习新课】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
6、形态的影响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7、: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 4000 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 0.5-1 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
8、,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D 、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
9、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 1:图 4.2 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思考:公元 79 年15 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下沉运动。公元 1518 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上升运动。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壳垂直运动常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的变迁。(结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
10、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学生讨论:课本 P75 活动 2: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 ,解释下面两句话:(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讨
11、论:黄埔古港的位置为什么要迁移?造成港口淤积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泥沙淤积对地表形态带来了哪些影响?2、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3、 (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12、。实验演示:用厚纸板做成一个演示台阶,如图所示:实验 1:选择一块非常完整和坚硬的花岗岩,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观察花岗岩有何变化?实验 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观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验 1 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重复一次实验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
13、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图所示: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搬运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 ,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侵蚀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根据景观
14、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 ,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略)【第一课时小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填表:第二课时:三、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案例分析1、投影:路南石林图片,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3、教师用投影展示一段关于路南石林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绍。4、得出结论:石林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
15、果。(二)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 77 页的活动题。(三)结论: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设问: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设问: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
16、属于外力作用? 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小品表演:岩浆的地表之旅 。投影背景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进行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汇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处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 ”问题 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 (由学生讨论回答。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
17、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3、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 (由学生讨论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着,决定回家去,但是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 ”4、请你推测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么样才能
18、发生?(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尤其是固结成岩和变质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5、请你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讲述自己这次地表之旅的经过。(1)在图中应注明他们在旅途当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变化的相关条件。 (2)图中还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回到“岩浆之家”的途径及其需要的条件标出。(3)示意图要求简明、清晰。 (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图。 )学生绘图。小结: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 ,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反馈练习:略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