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后对点集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对雪 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炉存火似红”中的“
2、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答案 (1)CE(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 ,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 (1)
3、C 项, “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 项, “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 ,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解答本题,需要先从借景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本联内容与标题的关系。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文后各题。浣溪沙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 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 “南渡以词得名” ,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
4、皮。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答:_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题干要求从“日长独自倚阑干”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独自”可见词人孤身一人, “倚阑干”可见词人的寂寞,内心的凄凉, “日长”指白日渐长,对于孤独的人,这光阴如何地难熬。结合词下注释可知本词是作于流落江南之时,可见词人内心的苦楚。本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词人
5、形象。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和聂仪部明妃曲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答案 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 ,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
6、梦绕,一往情深。解析 “天山雪后北风寒”不仅写出了王昭君身处的地点,还写出了凄凉的环境;“徘徊” “汉宫看”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土、幽怨的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过扬子江二首(其一) 杨万里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千载英雄 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答案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
7、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荻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 ,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解析 诗开头写江上景色。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颔联上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宋中耿湋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
8、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 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解析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凉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 ,为当天情景;下句写“年深” ,将时间拉的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四合” ,是仰视,下句写“白骨稀少” ,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9、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 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则甚:做什么。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简析其作用。答:_答案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意象、意境、情感入手分析。首先描述意象,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然后分析作用,诗歌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为下片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
10、风光的喜爱。7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芳树 沈约发萼九华隈 ,开跗 寒露侧。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芳树丘迟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九华:山名;隈:wi,角落。跗:f,花的根部。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答:_答案 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
11、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以此进行总结。8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临江仙许庭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登宝意寺上方旧游韦应物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 ,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答:_答案 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 “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词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韦诗中
12、, “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诗人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流露出淡淡怅惘之情。解析 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写出了一种朦胧落寞,可见诗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情。而韦诗中的烟树是“万家” , “满晴川”色彩是明亮的,是美景,可见诗人的心情,但根据最后一句又能见到诗人淡淡的怅惘。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 ,烟尘飞至今。骎骎(qn qn):马跑得很快。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答:_(2
13、)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效果。从北风凋白草、铁衣霜露重等词可见自然环境恶劣及军情的紧急。作用: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同时注意环境描写有时还有为主人公设置背景的作用,或是自然背景,或是社会背景。(2)从“秋来边将心
14、” “烟尘飞至今”等句,可见边将厌恶战争,岁年深、边将心、戍楼月等词都表达了在边塞时间久了,很想家。答题时要从思乡及厌恶战争的角度分析。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王恽隋末唐初与汉亡。干戈此际最抢攘。一时人物尽鹰扬。 褒鄂 有灵毛发动,曹刘无敌简书光。争教含泣到分香 。褒鄂:指唐朝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分香:曹操遗令:“余香(剩余的香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后以“卖履分香”喻临死不忘妻妾。(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思想?答:_(2)“争教含泣到分香”一句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答:_答案 (1)隋末唐初和汉亡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十分动荡而英雄辈出的时代,到处刀光剑影,多少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一时之间成就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词的上阕表明了一个哲理:时势造英雄。(2)这一句通过运用曹操的典故,刻画了那些当年叱咤风云但到最后却穷途末路的人物形象。解析 第(1)题要求描绘场景,回答时要紧扣上阕的词句,全面理解,概括出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哲理。第(2)题考查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