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8221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组:以、其、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

2、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 ,有删改)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斧斤以时入山林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B 项与之相同。A 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 “拿” “凭借” “依靠” “按照”等。C 项,介词,可译为“依照” “根据” 。D 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B作师说

3、以贻之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 “用来” “以便” ,B项与之相同。A 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 。C 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 “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D 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答案 A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 “他(

4、们)的” ,A 项与之相同。B 项,第一人称,译为“我” “我(自己)的” 。C 项,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里” 。D 项,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4与“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吾其还也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答案 B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 “他(们)的” ,B 项与之相同。A 项,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或许” “大概” “可能” 。C 项,语气副词,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D 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5、还是” 。5与“吾宁舍之而受祸”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 C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或不译,C 项与之相同。A 项,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B 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 项,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6与“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答案 D

6、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D 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B 项,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 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第二组:为、因、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2 题。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后

7、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节选自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7与“为后母所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古人所以重刑施于大夫者,殆为此也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

8、被” ,B 项与之相同。A 项,判断词,是。C 项,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D 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8与“吾为尔新其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C不足为外人道也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答案 D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引进对象,可译为“替” “给” ,D 项与之相同。A 项,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B 项,动词,有“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 “认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C 项,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 。9与“因诈女曰”的“因”意义相同的

9、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B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答案 B解析 文中的“因”为副词,于是、就,B 项与之相同。A 项,动词,沿袭、继承。C项, “由于” “因为” “因此” 。D 项,用作介词,通过,经由。10与“因斫杀之”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B不如因而厚遇之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答案 B解析 文中的“因”用作介词,趁机,趁此,B 项与之相同。A 项,介词,依靠、凭借。C 项,介词,依照、根据。D 项,动词,借助。11与“遂潜养于盆水”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

10、,则耻师焉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C乃设九宾礼于庭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答案 C解析 文中的“于”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 “从” “到” ,C项与之相同。A 项,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 “对于”等。B 项,在方面,从中。D 项,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12与“后令汲于他泉”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业精于勤,荒于嬉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 “从” “到” ,B 项与之相同。A 项,比。C 项,见于,表示被

11、动。D 项,介词,由于。第三组:何、之、若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8 题。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12、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 ,有删改)13与“二子何故不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徐公何能及君也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何”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B 项与之相同。A项,代

13、词,可译为“哪里” “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C 项,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 。D 项,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14与“敢问何谓其本”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何”为代词,可译为“什么” “哪” ,B 项与之相同。A 项,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C 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D 项,通“呵” ,呵

14、斥,谴责。15与“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 B解析 文中的“之”为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B 项与之相同。A 项,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D 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6与“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均之二

15、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 D解析 文中的“之”为指示代词,这,D 项与之相同。A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B 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动词,到去。17与“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答案 A解析 文中的“若” ,像、好像,A 项与之相同。B 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C 项,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 “如此” 。D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 。18

16、与“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莫己若者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答案 C解析 文中的“若”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你们” ,C 项与之相同。A 项,及、比得上。B 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D 项,至,至于。第四组:所、则、且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921 题。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

17、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节选自郑思肖集 ,有删改)19与“恣其所行”的“所”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某所,而母立于兹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 B解析 文中的“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

18、”字结构,表示“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等。B 项与之相同。A 项,与“为”合用,表示被动。C 项,名词,处所、地方。D 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20与“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的“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案 A解析 文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便” ,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A 项与之相同。B 项,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

19、然” “倒是” 。C 项,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如果” “要是就” “那么” “就” “便” 。D 项,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或不译。21与“虽死且有谋”的“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 C解析 文中的“且”表让步关系,尚且,还,C 项与之相同。A 项,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B 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 “暂且” 。D 项,将,将要。第五组:焉、与、乃五、阅

20、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224 题。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 ,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 ,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节选自世说新语 ,有删改)22与“唯父昶异焉

21、”的“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犹且从师而问焉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答案 B解析 文中的“焉”相当于“之” ,B 项与之相同。A 项,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于彼” 。C 项,哪里、怎么。D 项,句末语气词,了、啊、呢。23与“今日当与汝言”的“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失其所与,不知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D吾孰与徐公美答案 C解析 文中的“与”为介词,和、跟、同,C 项与之相同。A 项,动词,结交、亲附。B 项,动词,结交、亲附。D 项,与“孰”一起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24与“其俊识天才乃尔”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 D解析 文中的“乃”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D 项与之相同。A 项,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这才” “就”等。B 项,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 “反而”等。C 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