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材一画面上的文字是:人人都夸天好大,见了青天又害怕,跳出井口担风险,不如仍坐井底下。【画面描述】 跳出井底的青蛙由于害怕到了外面的世界要担当风险,又打算再跳回井中。【寓意点评】 有些人一心向往外面广阔的世界,却又害怕走进外面的世界会遇到很多坎坷,犹豫不决,因而丧失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要想做出一番事业一定要承担风险,要敢于挑战人生。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眼界要开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勇敢地去闯出一条新路。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风险,只有敢于挑战人生,才会取得成功。素材二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颁奖辞】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
2、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 “校长爸爸” ,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在那里,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 300 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
3、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 3 000 多万元善款,帮助 1.8 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 2015 年 3 月 9 日突发心脏病去世。【速用示范】话题一:无悔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十分贴切地诠释了莫振高奉献的一生。他圆了众多学子的大学梦,自己却积劳成疾、不幸辞世。若他能见这硕果满天下,也当无悔矣。话题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如今,社会上关于教育者失德的事件层出不穷,他们或被金钱蒙蔽双眼,或误入任性用权的歧途。莫振高用自己无私奉献的事迹警醒世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有的操守。走进现
4、场无论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审题时都要注意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经过提炼、归纳,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不偏离题意和要求。阅读有感于唐教授“旧事重提” ,看一看他的审题正确吗?_【答案】 拨开重重迷雾,排除干扰,可以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一起经济官司;这不是要说明外国商人有欺诈行为;这不像是在说明知识分子的“为国争光” ;唐教授对发生在 1983 年的事有自己的重新认识;日本商人的错误无法说明什么,问题可能在大华衬衫厂这一边会是什么问题呢?我们可能会比较敏感地发现:为一个厂挽回 100 万元的经济损失,却只有一件衬衫的回报,这太不合理了。这正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不尊重知
5、识,不尊重科学,不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建设一定会困难重重。事情发生在 1983 年,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1993 年,我国的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有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思想观念方面一系列的变化。因而这则材料隐含着的意思,其实是要议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对这一材料,有些观点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学识为国争光” , “日本商人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 “大华衬衫厂维护了民族尊严” ,“唐觉教授何必旧事重提 ”, “唐教授为国争光,不应讲价钱” ,等等;甚至还有“大华衬衫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关键时刻懂得依靠专家
6、、依靠科学研究”的荒唐结论等。学生如果凭借有限的生活经验,凭个人有限的知识,轻易地作出判断,就容易失误。活动体验一、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积极地思考,冷静地分析,善于质疑,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是审题的要素之一。阅读教材中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对此你有哪些想法?你将发表什么样的观点?_【答案】 上个世纪 80 年代或更早以前,新闻报道经常只考虑“配合需要”而不顾事理,不考虑观点的正确性。消防队的主要任务是“消”还是“防”?这个支队的工作究竟是做得好,还是有问题?一年中“紧急出动 800 多次”固然不易,但是人民生命财产肯定也受到了重大损失。同样,仅一年时间,一名警察就在公共汽车上抓到 4 400
7、名小偷,则说明该市治安形势严峻,偷盗犯罪猖獗。即使当时的报道可能在具体数字上有夸张因素,但是记者的思路显然是错误的。此例启发我们要善于质疑分析,学会理性思考,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提高审题能力。二、推敲琢磨关键语句审题立意,贵在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做到这一点,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体味其内涵。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作文题,这位老师为什么“叹息”?他“叹息”什么?请你代他说出来。_【答案】 劝学一文学生都读过,理解上没有什么障碍。这句话借“以为轮”讲述学习的意义,说明人经过学习能够得到发展提高,实现超越。既然是古代名言,两千多年来一直用于鼓励人们学习,教师为什么会对此“叹息”呢?他为什么要提出“人的
8、培养”的概念?应当如何理解“人的培养”?需要琢磨推敲。教师提到的“人的培养” ,比“谈学习的重要性”更为重要。木头“ 以为轮”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但是人就不同了。如果人性也像木材“ 以为轮”一样被弯曲,不再挺直,那就不是对人的培养,而成了对人的摧残。这位教师想到这些,担心学生的人性被扭曲,所以发出了叹息。三、亏他想得出!立意构思要巧妙,独出心裁;想人之未想,创出个性。阅读在路上这篇文章,谈谈这篇文章立意构思的巧妙之处。1题目是“在路上” ,作者赋予“路上”什么样的内涵?_【答案】 在路上一文的作者独出心裁,她赋予“在路上”以“生命意义”与“成长过程”这样的内涵,这就使文章中一粒玉米
9、种子的成长有了特殊含意。这样的立意新颖奇妙,富有想象力。2.用“我”的眼光看农人,与用农人的眼光看玉米,在立意构思上有什么不同?_【答案】 如果以农人的眼光看玉米,虽然也是以玉米的成长过程对“在路上”作出诠释,但这种构思毕竟还是常规思维,有大量现成的经验,不需要太多的创造。而作者以“我”(一粒玉米)的眼光看农人,这就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文章中说:“我们为他们而死,他们为我们而老。只不过相互收割罢了” , “我们,他们,将一直在路上” ,既表现了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也表现了对宇宙对世界的认识。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立意构思,显然超越了一般的思维。四、写出一个“我”来面对同样的题目或
10、材料,各人审视的角度、层次会有不同,立意构思也就有不同,选择的文体也会不同。写作,是最富创造性的活动,就是要写出一个“我”来。阅读寻觅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这两篇文章,回答问题。1这两篇文章在立意上有什么不同?_【答案】 这两篇有关哈佛大学校训的文章立意不同,选用的文体也不同。寻觅用散文笔法,把“与真理为友”形象化,以“寻觅灯光”为象征,着重描述自己追寻真理的执着过程。 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则用理性的分析阐明观点,议论的中心是“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 。2根据审题和立意的一般要求,请点评这两篇文章,说说有哪些长处,有哪些不足。_【答案】 寻觅很像一篇抒情散文,通篇用象征手法
11、,想象力丰富,有意境,感染力强。不足之处在于内容略显单薄,也许是作者过于忘情,语言重复较多;个别地方表意不明,比如,为什么要把灯“放入怀中”呢?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一文很重视表达,第二段作为议论的背景资料,行文上用一点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第三、四两段围绕真理研究的承继关系展开论述,由于前面铺垫得好,论述要言不烦。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语言表达都很老到,流畅自然。但也需注意论证过程应当追求严密。也许作者想写成思想随笔,但是受到篇幅限制,一些不该略去之处被略去了。如,关于什么是“哲学的眼睛” ,文章应当作一些交代。写作实践一、作文就是发现与创造。审题立意,思路开阔,才能有真知灼见。根据要求对下列
12、作文题进行审题。1材料廉颇送赵王与蔺相如赴渑池会时, “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文是教科书中的一段,往往被读者忽略。如果请你就这则材料写一则读后感,你打算如何写?【思路点拨】 审题立意贵在有真知灼见,这就要看思考是否全面深刻。读者通常只注意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其实相比而言,廉颇送赵王赴渑池会时的这番话更能体现他的爱国情感,为了赵国的利益,他建议“(赵王)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在廉颇的眼中,赵国社稷比赵王的生命更重要。这也是最后他能与蔺相如和解的思想
13、基础。廉颇:大忠大勇大胆识一提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简称廉蔺),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蔺相如在秦国朝廷上“怒发冲冠” ,最终“完璧归赵” ;在渑池相会时针锋相对,力挫秦王;归国后宽宏大量,令廉颇“负荆请罪”的英雄事迹。而廉颇呢,常常被几个“勇武粗豪” 、 “勇于改过”之类的词轻轻略过,在许多人看来,廉颇也就是个武将,不过能攻城野战而已,这样的人在战国时并不罕见,要论起军事才华,他远远比不上白起,即使在赵国,赵奢、乐乘、李牧等也未必就比他差多少,于是,轻视廉颇的风气一直不无市场。 然而,廉颇果真可以轻视吗? 孔子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是不
14、可能有成功的外交的,这一点近代中国有着惨痛的教训与记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廉颇为代表的武力为后盾,赵国完全成为一个任由秦国捏的软柿子,蔺相如如何敢廷叱秦王,如何能完璧归赵?秦王一怒之下,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而正是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秦王才不得不考虑武力夺取的风险,最终让蔺相如“毕礼而归之” 。 而在渑池抗秦的过程中,廉颇更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廉颇送赵王去渑池赴会,临别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话虽不多,但廉颇的大将
15、风度却已油然而出。这几句话,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是悲壮之语,是无私之语,已完全将对赵王的忠诚升华成了对赵国的忠诚,我们可以想象廉颇在说这几句话时的那种忠勇与坦荡,毅烈与坚定,足以听者动容。所以明代的凌登第说:“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之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邑。 ”清代才女李晚芳也曾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中这样写:“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决,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 的确,赵王此去极为凶险,完全可能如楚怀王一般被扣,然后秦国以赵
16、王为人质来胁迫赵国,在这种情况下,预立太子为王实际上是许多人心中的想法,包括平原君、蔺相如以及别的大臣们,但他们谁都不敢说或不能说,因为一说出来,极容易被人视为有异心,而廉颇可以,作为一位忠心耿耿的沙场老将,赵国之干臣,他的忠勇,他的大义,他的胆识,已是被人所公认的,只有他说出来赵王及其他人才不会觉得他有异心,只有他才有资格有能力辅佐新君抵抗虎狼之秦。正因为如此,李晚芳才发出“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的感叹来,可以说,这一段是对廉颇在赵国地位与意义最饱满的肯定。 于是,赵王亦被感动了, “许之” ,义无反顾地去赴渑池之会;蔺相如亦不必再为赵王走后的赵国担心了,也能够抱定主荣
17、臣活、主辱臣死的决心,毫无畏惧地陪赵王去抗虎狼之秦了。这一部分,写得何其悲壮,我始终认为太史公这一部分的精彩程度未必就次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一段,易水送别的笔墨主要在荆轲的身上,其他人的形象就单调得多了,而这廉颇与赵王诀别及后面蔺相如勇挫秦王一段,将廉颇的忠勇,赵王的毅然,蔺相如的壮烈都表现了出来,君臣同心一体,明知此去凶险,却依然义无反顾,无怪乎太史公发出过“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叹!而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勇挫秦国君臣,不也因为赵王与蔺相如身后有“盛设兵以待秦”的廉颇吗?这一点蔺相如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向舍人解释时也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故明代的陈子
18、龙说:“相如以赵有备,故以气陵秦;秦王亦知赵尚强,故因善相如也。 ”此言得之。廉颇的大忠大勇大胆识还表现在负荆请罪中,他先是不服相如,企图挑衅闹事,但一旦醒悟,立即负荆请罪,这种大公无私,肝胆照人,着实令人佩服,蔺相如固然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廉颇何尝不是呢,他一旦醒悟过来自己这么做会带来赵国内部的不团结,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时,便勇于改过,以上卿之尊位去向不久前还是宦者令舍人的蔺相如请罪,是何等的勇气啊,我们可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换成自己,能有廉颇这样的勇气与魄力吗?更为不寻常的是,廉颇后来受郭开陷害,被迫出走魏国,但他对赵的忠诚至死不变,他用“一饭斗米,十斤肉”来表示自己老当益壮
19、,到楚国时,还说“我思用赵人” ,这种对国家的忠诚,足可感动中国几千年!廉颇,这一位大忠大勇大胆识之赵国干臣,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无论如何,凛凛有生气,巍巍壮千秋的廉颇,永远是史记舞台上光辉夺目的一座丰碑。【金指一点】 太史公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堪称经典,很多艺术样式都能从这里汲取养料,但它们大多数是把蔺相如当作主人公,而廉颇多被处理成陪衬的形象。本文的作者却另辟蹊径,从几个不起眼的细节挖掘开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武力后盾,廉颇送赵王赴渑池时的忠义之言发掘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科学地为廉颇正名。论述有理有据有节,令人叹服。只是题中的“大勇”
20、二字,体现还不够充分。2话题有的人畏惧寂寞,有的人享受寂寞,有的人在寂寞中走向孤独,有的人在寂寞中大彻大悟,也有的人在寂寞中你有过寂寞的体验吗?你对寂寞有独特的认识吗?请以“寂寞”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请写出你的审题过程。【思路点拨】 尽管寂寞的感觉因人而异,但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一个未曾经历过寂寞的考验:“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无奈的寂寞, “无言独上西楼”是李后主感伤的寂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豪迈的寂寞。为此你可以就“寂寞”写成议论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就“寂寞”写成散文,抒发自己的感慨;还可以写成记叙文,讲述一个与“寂寞”有关的故事总之,构思时思路要开
21、阔,可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围绕古今中外的事例,选取自己熟悉的素材、擅长的文体来写。在写作时,还要注意对“寂寞”的辩证分析。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时,即使身边有万人聚集也宛如无形,即使耳旁有欢声笑语也会置若罔闻;寂寞是一种感觉,寂寞时,即使珍馐美味在面前也无心享用,即使玉液琼浆入口也索然无味。寂寞的她她,一个人,颤颤巍巍地从那个时代中站起,一如盘古开天辟地,用身躯化开混沌的世界。她,破茧而出,一切封建的礼教,一切世人的不解,都在她天才词人的光辉下如线一般断裂。易安,遥远的我只能如此理解遥远的她,她用词树起了一座不倒的碑,所有的不解只能睁着不满的眼,待在她的背影里,看着她撑着有力的篙在词的海洋上越驶
22、越远。一个人,一叶小舟,她怀着不变的信念,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勇敢地吟出一首首或美丽或哀婉或凄凉但皆充满真挚情感的词。她,一个人,是柔弱的,但已不能用“柔弱”这两个字来形容她,她以自己的才华在词的天地里撑起一片全新的天空属于宋朝,属于她自己,也属于后人。后来,她不再是一个人。有了丈夫的陪伴,她幸福地生活着,同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同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一起。她欣喜着,这该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福不常在,丈夫又要远行,她又是一个人。东篱把酒,一个人面对那抹夕阳,一个人空饮一杯酒,一个人迈着孤独的脚步。寂寞,再次填满她的生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啊!绵延无尽的黑夜裹挟着她瘦小的身子
23、,相思之苦在冷风中让她颤得更甚。思念远方的他,何时才是尽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希冀除却痛苦,摒弃寂寞,她用笔书写着内心的情绪:“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颗星的陨落对布满繁星的天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却带给了另一颗星无尽的悲苦。丈夫永远离她而去,留给她一个孤苦的晚年。国破家也亡,莫大的痛苦使得她心力交瘁。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她孤孤单单地过完了一生。易安,她寂寞的一生令后人感慨。她在寂寞中不停地耕耘,把最美的情思化为首首好词留给后世,永不凋零。【金指一点】 作者紧扣文题,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形象李清照来写,同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一代女词人生活中的寂寞。文章开头运用形象的语言引出描
24、写的对象,结尾紧扣话题,总括全文。全文内容充实,文笔洗练,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让人读了深受感染。二、面对命题作文,最好要多准备几套方案,既要考虑不同的文体,还要考虑不同的立意。看教材中的作文题,任选两题,给每个题目准备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案。【思路点拨】 本题要求给每个题目都准备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案,从文体与立意构思两方面去考虑。1一棵树这个题目有较大的写作空间,从文体上看,可以写成叙事散文,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写成寓言;从内容上看,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发挥想象,编出故事。要防止随意地把一个故事或是概念往“一棵树”上“强拉硬凑” 。2没有意义的一天人生并非每一天都得有意义,正是
25、因为过去过多地“讲意义” ,才造成学生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身边的人与事,经常性地在作文中说假话。所谓“没有意义”的生活一旦得到关注,反倒别有一番意味,或许还有不少哲理。 “没有意义”本身也许就包含一种意义。本题可以从哲理角度分析题目,可以真实地记叙日常生活,还可以围绕生活表现对题目的理解过程,写作中还可以注意人的情绪起伏和思想波澜。3幸福的高中时代写作本题,是对中学生活的重新审视。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总是较多地对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枯燥的学习表示厌烦,本题意在挖掘生活的真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可以实写高三生活,可以将高中时代美好的经历以抒情散文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理性地展开分析议论。4评“学好数理
26、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所体现的观念陈旧落后,但是很有影响,至今仍旧左右着一些人的学习观。写作本题可以从现代教育理念或人才观入手,剖析其落后性;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从人文主义高度批判其落后性;也可以就这种观念谈危害。要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落后,但是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踏实,则是肯定的。要允许学生“反弹琵琶” ,只要能言之成理。三、因为人的思想性格各不相同,人对生活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写平常的生活,也会有许多令人想不到的独特立意。阅读高中生的习作生活的浪花 ,请想一想,文章在立意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思路点拨】 生活的浪花写的是高中生活
27、中的平常故事,立意有独特之处。这类题材的文章,往往会有一些套路,看了前面就能猜到后面的写法。要想有不俗的构思,一是要敢于拓宽思路,大胆构想,尽量不走老路;二是要学会重新认识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可能虚构,却可以有新的解读。有些回忆录中对少年时代的回顾,远比作者当年的记写有价值,就在于他已经能站在新高度上审视自己的过去。本文写自己经历挫折,重新振作起来后这样写道:“虽然我没恢复到高分高能 ,虽然我的成绩又有过起落,虽然后来我只当过一次三好生,虽然我最后的职务是小组长但我每天都在尽自己的努力,我站起来了!”学生写这类题目通常的构思都是“重铸辉煌” ,一定会写自己如何重新振作,如何“东山再起”
28、,成了第几名,又得到什么称号,如何赢得老师同学的青睐, “把失去的一切重新夺回来”这恰恰是最俗套、最无味的。其实在生活中,多数人的生活并不“辉煌” ,过于注重“辉煌” ,则未必有感染力,也往往有虚假做作之嫌。本文的构思,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何审题立意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与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目的并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法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很快就迎来了 2017 年的高考,对于高考作文
29、来讲,你是否准备好了呢?由于作文是高考时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应该做好全面的把握,那对于 2017 年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呢?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基本要求是正确、深刻、集中、新颖。具体来说如下。1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 “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30、。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2倾向揣摩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 “趋之若鹜” ,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
31、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有独特的美;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 “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3互补完善法示例: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
32、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4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 ,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
33、晰,据此,可提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 ,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5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 ,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34、”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由于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题的,所以应该充分的把握,上面就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审题,就很容易的理解题意确立主题了。二、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法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与材料作文几乎主导了高考作文领地,不得不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
35、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 “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示例: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 8 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
36、。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 ”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
37、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 “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 ,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 ,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
38、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2增补信息法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示例: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
39、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 “担当义务” “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 ,如“我担当责任” “每个人担当义务” “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3明确重心法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示例: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 、 “精彩” 、 “你” ,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
40、?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 ,状语是“因你” ,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 ,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 世界 )因你 (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精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以问领想法”可使考
41、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示例: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需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后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
42、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5化意为象法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示例: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 ,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 ”“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6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