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质量检测(二)(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一、基础巩固(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摄制(sh ) 执拗(ni )横竖(h n) 长歌当哭(d n)B窗棂(ln) 吮吸(yn )露马脚(lu ) 遂心如意(su )C辑录(j ) 恪守(k)干细胞(n) 数见不鲜(xi n)D肮脏(n ) 脑髓(su )文绉绉(zhu ) 睚眦必报(z)解析:选 C A 项, “长歌当哭”的“当”应读作“dn” ;B 项, “吮吸”的“吮”应读作“shn” ;D 项, “脑髓”的“髓”应读作“s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榷
2、猕猴桃 声誉鹊起 不敢跃雷池一步B坐镇 制高点 一诺千斤 初生牛犊不怕虎C编辑 经纪人 对簿公堂 置之死地而后生D匮乏 倒记时 幸灾乐祸 画虎不成反类犬解析:选 C A 项,跃越;B 项,斤金;D 项,记计。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 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B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
3、忍卒读。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觉如花似锦,春意盎然。解析:选 B A 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句中“没料到”与“不虞”重复。B 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使用正确。C 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指文章的好或差。D 项,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不合语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某高中出台“手机不进入教学楼 ”“在校期间禁止网购”的政策,对那些已经习惯使用手机进行网购的同学,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但一些家长还是认为此举是必要的。B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了公共场所控制
4、吸烟条例(送审稿) ,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的行政法规。C运20 大型运输机能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它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国防建设意义重大。D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的高低。解析:选 B A 项,主客颠倒,改为“对那些已经习惯使用手机进行网购的同学来说” ;C 项,成分残缺,在“航空运输 ”后加“任务” ;D 项,一面对两面, “繁荣”不能和“高低”照应。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
5、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_,_。_,_。_,_。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软弱的。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A BC D解析:选 B 可联系上下句具体语境分析,这段文字说的是社会发展与文学走向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指的是城市兴起,乡村衰落,对应的文学走向则是城市文学的兴盛,乡村文学的式微。紧承。 说“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这
6、个“现实变革”指的是乡村文明解体,工业文明崛起。紧承。在这场变革面前,乡村文学是怎么做的?紧承。紧承。直接回答社会发展与文学走向的问题,应排在最前。故选 B。二、阅读提升(3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1990 年以来,散文写作再度兴起,在本质上源于当代汉语写作的危机和汉语写作中的思想危机。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之后,在 1990 年代,汉语写作身陷危机四伏的语境,汉语写作者自身的困境也在此语境中呈现出来,且比以往更为深刻和复杂。在这一背景中,任何一种文体的成绩都与突破这一危机有关,无论是好的小说还是好的散文与诗歌。与虚构的文学样式相比,散文更直接地表达了知识
7、分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用语言的形式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如何表现、批评、理解,如何名士、绅士、隐士,如何描写、讽刺、委曲、缜密、劲健、绮丽、洗练、流动,都是散文中的散文作为。但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不无失望。在这个意义上说,众多散文写作者并未真正理解何为散文和散文何为。散文的危机并非因为它日益增强的边缘化和公共化,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写作的品质。当下散文,在精神上缺乏与现实的对应关系,现实的生动、丰富、复杂在散文中消失了,一个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的底线在散文中消失了。一个作者在写作中和现实是构成紧张还是松散或
8、是暧昧的关系并无合法性问题,但显然要有穿透现实的思想能力。一个散文写作者必须保持知识分子的思想风度,对沉沦的社会保持警惕,不必剑拔弩张,但潜在的立场不可或缺。有没有这样的立场对散文写作来说是不大相同的。为什么一些散文作者的文字虽然漂亮甚至也有些动人但最终还是从读者的心里飘忽而去?散文作者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背景,漂亮的文体又怎能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我们在现实中的处境,涉及人本的种种困境,而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意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因此散文可以回到历史、回到乡土、回到童年,但所有的往回走或往后看,都应当是精神的重建而不是精神的消费。我赞成包括文化大散文之类的写作对历史叙事的运用,历
9、史叙事探究文化、生命、人性的种种形态,打开中国知识分子尘封的心灵之门和与之相关的种种枷锁是必须的;但是历史的所有询问同时应当是写作者关于自我灵魂的拷问、关于生命历史的考证、关于精神家园的重建。相对而言,散文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日渐疏离。我们越来越缺少与自然、与生态对话的散文,文字在面对自然时已经越来越缺少敏感,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能抵达大自然的怀抱。我们的身体与语言文字长久没有阳光雨露的照射和滋润了。而所有的这些缺失,都表明人的思想、精神、胸襟、格调等都从散文中退出,散文中已经没有了名士、绅士和隐士。现在,我们明白了散文写作为何离散文远去。(节选自散文写作如何离散文远去 ,有删改)6下面对“散文
10、危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散文危机源于当代汉语写作的危机和汉语写作中的思想危机。B散文危机是由散文本身日益增强的边缘化和公共化造成的。C散文危机表现为散文作者日渐减少,散文的文体特征日渐模糊。D作者缺乏独立的思想背景,不能真正理解散文的要素,不具备散文写作的品质,是散文危机形成的根本之所在。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的能力。A 项不合文意。文章开头说“散文写作再度兴起” “在本质上源于当代汉语写作的危机和汉语写作中的思想危机” ,而不是说“散文危机” 源于当代汉语写作的危机和汉语写作中的思想危机。属于偷换概念。B 项与文意相反。文章第二段开头“散文的危
11、机并非因为它日益增强的边缘化和公共化” 。C 项也与文意不合。因为文中说 “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 。D 项正确。综合文中 “散文作者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背景,漂亮的文体又怎能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 “散文的危机并非因为它日益增强的边缘化和公共化,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写作的品质”等内容,可以判定该项正确。7下面对当下散文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精神上缺少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底线在散文中消失。B一些散文作者文字漂亮甚至动人,但缺乏独立的思想背
12、景。C当下散文正走着往回走、往后看的路子,回到历史、回到乡土、回到童年,实现精神的重建。D与自然和生态关系疏远,人文情怀从散文中退出,散文中没有了名士、绅士、隐士。解析:选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A 项正确。根据文中内容:“当下散文,在精神上缺乏与现实的对应关系,现实的生动、丰富、复杂在散文中消失了,一个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的底线在散文中消失了。 ”B 项正确。根据文中内容:“为什么一些散文作者的文字虽然漂亮甚至也有些动人但最终还是从读者的心里飘忽而去?散文作者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背景,漂亮的文体又怎能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C 项错误。文中说“散文可以回到历史、回到乡土、回到
13、童年,但所有的往回走或往后看,都应当是精神的重建而不是精神的消费” ,这里说“应当是精神的重建” ,意即期望实现精神的重建,不能说“实现精神的重建” 。D 项正确。根据文中内容: “所有的这些缺失,都表明人的思想、精神、胸襟、格调等都从散文中退出,散文中已经没有了名士、绅士和隐士。 ”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散文能直接表达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而许多虚构的文学样式就不具有这一功能。B与现实的关系明确,立场鲜明,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都是散文作者必须具备的要素。C拷问自我灵魂,考证生命历史,构建精神家园,都可以通过文化大散文中的历史叙事得以实现。D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
14、社会复杂性的增加,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日渐疏远,与自然、生态对话的散文也就越来越少。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不合文意。文中说“与虚构的文学样式相比,散文更直接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由此推断“虚构的文学样式”也可以“直接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B 项错误。文中说“一个作者在写作中和现实是构成紧张还是松散或是暧昧的关系并无合法性问题” ,据此, “与现实的关系明确”不是散文作者必须具备的要素。C 项正确。根据文中内容:“历史叙事探究文化、生命、人性的种种形态,打开中国知识分子尘封的心灵之门和与之相关的种种枷锁是必须的;但是
15、历史的所有询问同时应当是写作者关于自我灵魂的拷问、关于生命历史的考证、关于精神家园的重建。 ”D 项说“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日渐疏远”是缘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复杂性的增加” ,属于无中生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21 分)闲读梧桐余秋雨(1)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2)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
16、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3)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
17、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4)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5)次日醒来,
18、红日满窗,竟是大晴。(6)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7)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
19、那个年代的人们。(8)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亲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
20、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解析:选 CE A 项,错在“它只是感到寂寞” ,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 “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 项, “表现了母亲的细腻” ,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 项, “从容豁达 ”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10文章题为“闲读梧桐” ,作者读到的“梧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 分)答:_答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有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11作者看到风
21、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异同点。(6 分)答:_答案:相同点: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点: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12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什么?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 ,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什么?(6 分)答:_答案:写红衣女孩,意在表现“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写落叶为女孩“伴奏” ,意在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写“阳光”洒在旧书上,表明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三、语言运用(
22、15 分)132014 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第二届青奥会,下面是导游介绍太湖石的一段话,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这段话。(不超过 30 个字 )(5 分)眼前有一块太湖石,人称“美人腰” 。她美就美在这杨柳细腰上,仿佛一位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据说,这位少女的“心肠”很好,谁如果把硬币从它的“心”里扔进去,并且能把在底下一个孔洞流出的硬币接住,那您以后定能得到美少女的热心帮助。眼前有一块太湖石,_答案:形状细长,中间有孔,与底下的孔洞相通,硬币能从孔中穿过。14阅读下面这幅公益广告画(主体是一双一次性筷子,背景是一片沙土) ,根据要求答题。(6 分)(1)请为这则广告画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3、( 不超过 20 个字)(3 分)答:_(2)请简要评价这幅公益广告画的创意。(3 分)答:_答案:(1)拿起它,你将吃掉整个森林/拯救森林,对一次性筷子说不/拯救森林赶快行动/ 地球也是一次性的/告别一次性筷子,给世界多留点绿色。(评分标准:共 3 分。契合画面寓意 1 分,符合标语特点 2 分)(2)一次性筷子上面画着一排树木,意味着一次性筷子是用树木做成的;而使用一次性筷子,则将树木拦腰砍断,无异于毁坏森林,最终造成地球沙漠化。构图简洁而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催人反省,具有强烈的警示效果。(评分标准:共 3 分。概述画面 1 分,揭示寓意 1 分,鉴赏表现手法及效果 1 分。)(言之成理即
24、可)15请依照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两句话。(4 分)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生活中有的人不懂得如何感恩。但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知道感恩。大海给了鱼儿一个广阔的天空,因为感恩,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_;_。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做得更好吗?答案:天空给了小鸟一个广阔的空间,因为感恩,小鸟回报给天空一片欢乐/大地给了树木一片沃土,因为感恩,大树回报给大地一丝凉意四、写作表达(60 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哈尔滨的丁香有个特点:它们往往是在人们不经意的瞬间,忽然全部绽放的。这让人们感觉春天在一夜之间降临到了这座城市。在北方,有许多花儿都是这
25、样,花蕾往往会在枝头挂很长时间,然后在某一天,或某一瞬间,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花儿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瞬间不约而同地绽放呢?一位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北方地处高纬度地区,这里冬季漫长,春季短暂。有时,春天即使来了,天气也往往会有很多反复,白天可能艳阳高照,而晚上则有寒流侵入,一天之间,温差极大。在这种气候中,花儿如果贸然开放,必然会被无情的寒风“零落成泥碾作尘” ,所以,聪明的花儿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寻找最佳的开放时机。它们可能会等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直到四月中旬或者更晚的某一个清晨,人们上街时会突然闻到四溢的花香,看到花开满城。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