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题。长冬麦语 宋殿儒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
2、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 ;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 ,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它从异域寻寻
3、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硬性嫩娃” 。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
4、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 “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 “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选自 人民日报 2015 年 2 月 23 日 8 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第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把世间万物比作干尸,写出了冬日的无情;同时作者又借菊
5、花的死来反衬麦子的坚守,表达了对麦子的赞美和喜爱。B文章第段表达了“冬天”自卑、不甘、沉沦的心理,也表达了麦子的自豪、愉悦、蔑视,这些是从“最后、失败、胜利、微笑”等字眼体味出来的。C文章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浓绿成一片是视觉感受,寒风呼呼是听觉感受,写出了麦子的生机和坚强。D作者行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给人以亲切、自然、直接、生动的感觉,叙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韵味。答案 B解析 文章第段表达了“冬天”沮丧、不甘、无奈的心理,没有“自卑、沉沦” 。2简述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_ _答案 内容上:插入了中国人和麦子结下的情缘,突出表现人与麦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结
6、构上:启下,引出下文人们对于麦子的情结。解析 对于情节的安排作用,主要从与主旨的关系去分析,一般的情节安排,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3结合全文,探究“长冬麦语”的丰富意蕴。答:_ _答案 赞美麦子坚守不屈的品格;赞美麦子给人以希望与幸福;赞美农民坚韧和对生活的信念与希望。解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7、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探究“长冬麦语”的深刻意蕴,实际是探究全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6 题。套袖铁凝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
8、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
9、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 ”我说。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
10、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正月已近。 “正月里来是新春” ,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
11、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B “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D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答案
12、 D解析 A 项,文章并未明显体现出孙犁老人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潜心创造。B项,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孙犁老师很平易近人,并不是不苟言笑,文中也没有说到“宽容” 。C 项,加引号,并非实指院落高大,是指没见大作家之前心理阻隔,表现对大作家的心理敬畏。5探究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答:_ _答案 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始终,使结构浑然一体。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有亲切感),勤劳质朴(热爱工作)、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和德行的人格品质)。“套袖”凝结劳动人民的感情,展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解析 标题的作用从文章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主旨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线索,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突出文章的主旨。6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答:_ _答案 观点一: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观点二: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解析 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人物的形象性和文章的主旨表达上分析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