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 课 原 君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亦犹夫人之情也( ) 孰与仲多( )曾不惨然( ) 视之如寇雠( )至桀、纣之暴( ) 摄缄縢( )固扃 ( ) 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2)多音字创Error! 削Error!2辨形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_(2)而使天下释其害:_ _ _(3)后之为人君者不然:_(4)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_(5)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_ _(6)岂天地之大:_ _(7)独私其一人一姓乎:_(8)若何为生我家:_(9)
2、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_(10)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_一、整体感知1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视之如寇雠:_ _ _(2)古今异义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_今义:_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古义:_今义:_摄缄縢,固扃古义:_今义:_一人之智力古义:_今义:_屠毒天下之肝脑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为Error!使Error!私Error!利Error!焉Error!于Error!(4)词类活用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_离散天下之子女:_ _独私其一人一姓乎:_摄缄縢,固扃 :_虽愚者亦明之矣:_(5)文言句式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_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_某业所就,孰与仲多:_欲
3、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_2梳理文本结构二、深层探究3作者认为“古之人君”与“后之人君”在对待“君位”上有什么不同的表现?4作者认为“后之人君”的做法有什么危害性?5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 用了翔实的历史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 “行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人物 行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许由、务光尧、舜禹小儒汉高祖明太祖崇祯帝桀、纣6.作者引述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三、技法迁移例证法文本回顾 本文较多地采用例证法,作者在运用此法时颇有特色:论据精当,概括生动。值得我们写
4、作议论文时采用。文中有的例子语言简洁,寥寥数语, 仿佛信手拈来,非常切合观点,达到了高度统一。例如开头的三个例子,以类比的形式并列,充分证明了观点。例如第 二段汉高祖的一句话,都很典型地证明了后世之君“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的道理;用例精当,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有的例子形象生动,刻画出暴君的丑恶嘴脸。例如第二段中的“屠毒” “离散” “敲剥”等句概括了暴君的共同特点残暴。技法点拨 用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叫例证法。使用例证法,对于扭转我们平时作文时的那种抽象的说理,空乏的说教,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例证法,应掌握例证法的语言结构。例证法的语言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语
5、部分,或者叫领起部分,有领起事例、概括段意、承接关联的作用,有的导语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是事例部分,援引事例,论证观点,是例证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评议部分,对所举事例或评议感叹,或点明含义,或总结号召。技法运用 以“尚俭戒奢、艰苦奋斗” 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选取精当的例子来证明论点。(300 字左右)【答案解析】基础梳理1(1)f sh zhn zn chu ji zhu jin tn jin ju j(2)chun chun xu xio2(1)沮丧 狙击 (2) 狭隘 充溢 (3) 惭愧 渐渐 浙江 (4) 崩溃 功亏一篑 振聋发聩3(1)没有什么人。(2) 免除。(3)
6、 这样。(4)博,换取;曾,竟。(5)无从查考。(6)难道。(7)偏爱。(8)你。(9) 所以,的原因;旷,空缺。(10)俄,短暂;易,换来。文本互动1(1)“雠”通“仇”(2)众人。/妻子。从事的各种事情。/ 筹划并管理企业等。收束 ,勒紧。/拍摄,摄取。智慧和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指百姓生命。/肝脏和大脑。(3)作为 给 做 让 假使 名词,私利 动词,偏爱 动词,谋利 名词,利益 兼词,于此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比 从 在 对(4)使动用法,使兴办 使动用法,使离散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名词作状语,用绳索,用锁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白、明
7、确(5)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2.Error! 举例Error! 对比Error!3主要表现在对君位的“欲入”和“不欲入”上,这是“古之人君”与“后之人君”的让位与争位的对比。 “古之人君”是“不欲入” , “入而又去之” ,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 。“后之人君”不让,他们的欲得君位之心“谁不如我”而使天下的人成为牺牲品。4 “后之人君”不让,欲得君位之心“谁不如我”而使天下的人成为牺牲品。由于“谁不如我” ,尽管君主把所得之权力像收藏实物那样地捆紧、封固且上锁,也不可能永保而向其子孙“传之无穷” 。 “一人之智力” ,怎能战胜天下那众多的想得到君位的人呢?一旦失去君位,
8、“血肉之崩溃”的悲剧就随之降临。此时,他们无不悲痛至极地悔恨争夺君位之时的自己,或也埋怨出身帝王家庭的自己及子女。5.人物 行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许由、务光 去而不入 勤劳千万倍尧、舜 入而又去 不享其利禹 入而不得去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小儒 妄传言为虎作伥汉高祖 利“产业”沾沾自喜明太祖 保“产业”丧心病狂崇祯帝 失“产业”恓恓惶惶桀、纣 享“产业”残暴荒淫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6文章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古之人君、后世人君,相对写出,两两比照,最能使读者弄清实质。举例翔实,典型性强,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例如,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
9、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崇祯帝为后世之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产业,将个人淫乐置于万民痛苦之上。而这一正一反两组实例,又各具不同作用。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 “独夫”的典型人物;而汉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
10、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 “废然摧沮” 。文章还举出商汤和周武王,这是从兴利除弊角度而言,大致也可列入前一类君主中。把这些各具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技法运用(示例)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均已证明,这种尚俭戒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得,应该发扬光大。最近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写尽了封建官僚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穷奢极欲,导致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府分崩离析、一败涂地。奢靡挥霍,不仅没有给贾宝玉、林黛玉带来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使王熙凤、薛宝钗等人落个好下场,飞扬跋扈一时的凤辣子死后被一张破席卷出门去,其独生女儿寄食在刘姥姥家。这固然是典型化的艺术描写,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奢靡无度足以败家亡国的历史教训。对此,不仅历代的先哲高士深知其重要,还有那些头脑清醒的明君贤臣也识得其危害。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败亡的教训中,看到了“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 ,所以他能以隋亡为镜,在治国创业中坚持尚俭戒奢,著名的贞观之治与此举关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