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级中期文化测试语文试题范围:第 1、2、5 单元命题人:吴凤鸣 审题人:何景春(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得分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幽咽(yn) 戍守(sh) 瞥见(pi) 憎恶(zng)B琐屑(xi) 愧怍(zu) 哀悼(dio) 俨然(yn)C诘问(ji) 吊唁(yn) 震悚(sng ) 呵斥(h)D奔丧(sng) 蹒跚(mn) 尴尬(gng) 荒谬(mi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走投无路 .杯盘狼籍 B 谈笑风生 得意洋
2、洋 锲而不舍 踌躇满志 C 豁然开朗 锐不可挡 穷困潦倒 言简意该 D 怡然自乐 众志成城 荡然无存 意想天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对这道数学题的解法,我还是执迷不悟,请给我解释一下。 B 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C.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 宇宙观光旅行,乍一听似乎是异想天开,但在 21 世纪将成为现实。4、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 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B.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当
3、时是一个北大学生,自然很聪明地理解到父亲的爱。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5下面语段有一些语病,请改正过来。(4 分) 又是一个宁静的清辰,阳光洒在草地上,柔柔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睡梦中的儿子。一阵风吹来,凝聚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我贪婪的吮吸着,心里感到久违的舒畅。我绕着校园慢慢地走着,看着优美的环境,心中涌起种种欣喜和娇傲,为自己、为母校。请让我带着你领略她的风韵和内涵,绕着校园走一圈。(1)第句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第
4、句:( )改为( ) 第句:( )改为( )(2)第句中有个词语运用不当,请修改: (3)第句中语序不当,应改为: 6、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 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 ; ,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7、综合探究(10 分) (1)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十个字(3 分)北京时间 9 月 25 日 21 时 10 分 04 秒,我国航天事 业又迎来一个 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1 时 19 分 43 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
5、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4 分)水浒传 西游记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人物: 故事: 人物: 故事: (3)有两个不同国度的大型制鞋企业集团,各自派了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上去考察,开辟新市场。不久,他们各自往集团总部发回传真。A 传真上写着:“这岛上的土著人都还没穿上鞋”B 传真上则是 “这岛上的土著人根本不穿鞋”(3 分)A 传真的言外之意是: B 传真的言外之意是: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 分)(一)古诗文积累。8默写填空。(10 分,每空 1 分。每空错一字即不得分) (1)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
6、句是: , 。(2)情哀深处,万物同悲。杜甫的 春望中“ , ”。两句就是借花鸟来创此意境的。 (3) 陋室铭中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4)大公无私,任人惟贤,讲究诚信,和睦相处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教育家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开篇便谈到此话题,他认为这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请把这组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天下为公, ,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气蒸云梦泽,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 9-14 题。 (15 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9本文作者为_,_代著名哲学家。 (2 分)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1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
8、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13文中作者把“莲” 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2 分)1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 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2 分)三、现代文阅读(40 分)(一)背影选段(10 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
9、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10、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3 分)a( ) b( ) c( )1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文中的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 分)17品味语言。(4 分)(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一张车票(10)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
11、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 ”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12、“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_”年轻的母亲说道。18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2 分)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19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3 分)20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2 分)2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 (3 分)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三)永不贬值的财富(2
13、0 分)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 10 元,他家 8 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
14、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 1 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 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怎么,2 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 1 元钱呀!望着这 1 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
15、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 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 1 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 1 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22、本文名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 ,而实际是指 。(2 分)23、本文采用了 的记叙顺序,在围绕“帮我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 ,详写了 。这样安排是了 。(5 分)24、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在第段的横线处补写几句描写瞎婆婆外貌句子,请把补写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字数不
16、少于 20 字)。(3 分)25、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 分)(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 1 元钱。(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 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26、在第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3 分)27、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永不贬值的财富” ,请你说说你心目中“永不贬值的财富”?(3 分)四作文(任选一题作文)(55 分)28.同学们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那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写一篇作文。要求:1 题目自拟,记叙文,字数 600 字左右。29.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