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70816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泌尿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泌尿系统的一般结构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主要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一、肾,1、形态和位置T12-L3; 蚕豆形;肾区平均重100150g,长1012cm, 宽 56cm, 厚 34cm,2、构造 (1)肾被膜:纤维膜脂肪囊肾筋膜(2)肾实质: 皮质:细粒状,红褐色 髓质:锥体形,淡红色(3)肾窦、肾门、肾蒂,3、组织结构,(1)肾单位 (2)泌尿小管 (3)肾小球旁器,(1)肾单位结构和功能单位、100-150万个;分类: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结构: 1)肾小体: 肾小球:入球小A:出球小A=2:1毛细血管网,网面孔型 肾小囊:脏层、壁层、囊腔

2、突状足C足C与毛细血管之间基膜肾小球滤过膜: “选择性”的通透性:孔隙、负电荷,2)肾小管 近端小管: 最粗最长,微绒毛,发达的质膜内褶和线粒体 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 细段: 管壁薄,利于水和离子通透远端小管:吸收:水、Na+ 分泌:K+、H+、 NH3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控(2)集合管 管径由细 粗;功能类似远端小管,(3)肾小球旁器球旁C:肾素 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减少时, 交感神经兴奋; 致密斑感受器兴奋,低钠。致密斑:Na+感受器, Na+的浓度球旁C肾素球外系膜细胞:信息传递 (极垫细胞),4、肾的血流动力学,(1)特点 1.直接发

3、自腹主A:流量心输出量1/41/5; 2.血流量相对稳定; 3.区域性流量差、流速差和压力差:皮质高、髓质低; 4.二级毛细血管网; 5. 髓质内形成直小血管:,(2)调节 1. 自动调节肾血流量(RPF)在一定灌注压(ABP:80-180mmHg)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少 体液调节:儿茶酚胺类、精氨酸加压素(AVP)、内皮素(ET)、前列腺素、一氧化氮(NO)等,6、肾脏的功能,(1)排泄代谢产物:尿素、肌酐、氨 (2)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钠、钾、氯、磷、钙、镁、H+、氨、尿酸 (3)内分泌:血管活性:肾素、前列腺素、激肽类 非血管活性:1-羟化酶、

4、促红细胞生成素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胰岛素、胃肠激素,二、输尿管,长2535cm,直径0.50.7cm三个狭窄: 起始处,直径2mm 髂血管交叉处,直径3mm 壁内段,直径12mm 功能:防止尿液逆流,三、膀胱,储存器官; V300500ml,最大达800ml形态: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膀胱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膀胱三角: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无皱襞,为膀胱肿瘤、结核的好发部位,位置与毗邻:膀胱顶有一层腹膜,四、尿道,1、女性:短而直,长35cm,易引起逆行感染男性:长1622cm,3个部位: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3个膨大、3个狭窄尿、2个弯曲,尿的生成与排泄,

5、一、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概述: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前提条件:有足够的肾血浆流量 结构基础:肾小球滤过膜(血尿屏障) 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成人:原尿为180升/天99%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1%形成终尿,(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概述:原尿中的水及溶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特点:选择性重吸收有限性重吸收主要影响因素: 1、肾小球滤过

6、率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水、Na+重吸收量伴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2、原尿的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3、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1. Na+、Cl-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99%以上 吸收部位:近端小管占绝大多数;其余在髓袢升支粗段 Na+的吸收往往伴随水、HCO3-和Cl-等吸收。2. 水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99% 吸收部位及方式:近端小管伴随溶质(Na+和葡萄糖等),属于固定性;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并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属于调节性。,3. K+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94% 吸收部位及方式:近端小管占6570;髓袢占2530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既

7、重吸收K+也能分泌K+4葡萄糖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100% 吸收部位:唯有近端小管 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概述: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细胞内或血浆中某些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1、分泌H+、NH3,2、分泌K+ 基础:对Na+的重吸收,造成细胞内与小管腔之间的电位差分泌方式:顺电化学梯度、被动过程 分泌量:取决于血K+浓度,并受醛固酮的调节 代谢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3、分泌其他物质 分泌的代谢产物:肌酐、尿酸 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酚红、青霉素、速尿等。它们在血液中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少能被肾小球滤过,主要是近端小管分泌。

8、,(3)肾小管和集合管稀释和浓缩功能,1、尿的稀释 体内水分过多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但是NaCl等溶质继续被重吸收低渗尿、尿量增加2、尿液的浓缩机体缺水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质组织液渗透压高,水被“抽吸” 高渗尿、尿量减少,1、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4)尿生成的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3、肾交感神经剧烈运动或病理情况(如严重缺氧、大出血、中毒性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并可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4、心房钠尿肽(ANP) 心房肌细胞合成的激素; 当循环血量增多使心房扩张或摄入钠过多时,刺激其释放; 主要通过抑制Na+的重吸收,从而促进NaC

9、l和水排出。,二、尿液及其排放,1、尿量 :1.02.0 L/d。 少尿:0.10.5L/d多尿:2.5L/d 无尿: 0.1L/d2、主要成分:水占95%97,溶于水的固体物占35 固体成分主要为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肝、氨、马尿酸等)3、理化性质: 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比重为1 .015 1. 025 ; 呈酸性,pH值在5.0 7.0之间。,排尿反射,1.盆神经:骶髓24侧角、副交感神经 兴奋时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2.腹下神经:脊髓腰段、交感神经 兴奋时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3.阴部神经:骶髓24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控制兴奋时尿道外括约肌收缩,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