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俄 结 盟 须 警 惕 滑 向 世 界 新 冷 战 格 局 邓聿文摘要: 要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 避免被俄绑架而最终走向结盟或准结盟地步以 抗衡西方, 如果这样, 将会使全球沦为以中俄为一方, 以美欧日为另一方, 其他 国家选边站 的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冷和平格局。 这对中国来说, 是最坏的情况, 预 示着中国外交的彻底失败, 和中国崛起的夭折。 因为中国崛起是在不改变现行国 际秩序的前提下, 如果中国在尚未最终崛起前就试图改变国际秩序, 那么, 现行 国际秩序中那些有助于中国崛起的因素就会消失, 至少会消减。 但目 前有迹象表 明中俄滑向这种结盟的可能性。世界局势正处于大动荡大转折的历史关
2、口, 面临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 变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及正在崛起的大国 , 如何在国际秩序的变 革中谋求一个 与国力相称的有利位置, 不仅关乎大国地位 , 也关乎中国自身的转 型发展。审视 2014 年的中国外交,从 2 月 初 国 家 主 席 习 近 平 出 席 俄 罗 斯 索 契 冬 奥 会会 晤 普 京 , 到 国 务 院 总 理 李 克 强 出 访 俄 罗 斯 , 再 到 11 月 在 中 国 主 场 召 开 的 亚 太 经 合 组 织 中 俄 领 导 人 再 次 会 面 , 中 俄 关 系 及 国 际 外 交 格 局 正 在 发 生 巨 大 变 化 。亲俄疏美远日
3、。对俄外交和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一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然 而 , 在 这 个 全 球 最 重 要 的 三 角 关 系 中 , 与 过 去 中 国 尤 其 重 视 对 美 关 系 不 同 , 第 五 代 领 导 人 上 台 以 来 , 更 着 力 打 造 中 俄 关 系 , 习 近 平 当 选 国 家 主 席 的 第 一 站 就 选择 莫斯科 , 今 年的首 次出 访也是 去 俄罗斯 出席索契冬奥会, 而彼时西方领导人因乌克兰问题纷纷抵制。 今年以来, 习近平 在国际场合已六次会见俄罗斯总统 普京, 其他中国领导人, 如总理李克强也多次同俄罗斯 领导人见面。 相反, 对美 关系则出现降温迹象,
4、包括习李在内, 中国领导人自去年以来尚未对美进行正式访问, 习近平去年的访美属于非正式访问, 在国际场合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频率 也 不 多 。 尽 管 在 APEC 会议上及随后奥巴马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在 中南海瀛台夜话, 双方还达成了气候、 军事、 贸易和签证协议, 改善了曾一度紧 张的双边关系, 但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动来看, 两国的战略互信还显得非常脆 弱 。 由 此 可 见 , 中 俄 关 系 如 果 不 比 中 美 关 系 更 重 要 的 话 , 也 是 一 样 重 要 。之所以出现这种亲俄疏美现象, 与地缘政治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有关。 中美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世界最重要
5、的双边关系, 为此, 习近平去年在 和奥巴马的 庄园会见中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 但一年多来的表现说明, 美国 对习的这一建议并不真正重视, 因为新型大国的真正含义是取得和美国的平等地 位 , 要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这自然和美国的期待 相反, 华盛顿即使不把北 京看作 自己的敌人, 也还未准备好将北京作为平等的对手, 因此, 其重返亚洲的 战略被北京认作 主要针对自己。 这种情况在奥巴马最近对中国的访问中虽然有所 改进,表示要同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能否视中国为平等地位的伙伴,而不只是外交语言,还要华盛顿拿出实际行动来。 然而,中俄关系的发展要顺利得多,早在上世纪 90
6、 年 代 中 期 两 国 就 达 成 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并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如今, 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与西方闹翻后,更有同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愿望与动力。 所以,中俄关系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升温,也就很自然。中日关系在今年则呈现一种远离态势,直到 APEC 会议召开,习近平才借主 场之际, 在最后一刻同意两国举行首脑会谈。 此前 , 两国领导人互不往来 , 双方 在国际上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对方的外交围堵,民间和经济交流也受到极大影响。 这种事实上的敌对关系对两国利益都有损害。 因此, 双方客观上有谋求改善关系 的动力。这也才有 APEC 会议期间中日四项原则共
7、识的达成,朝着改善两国关系 迈出了第一步。 作为中日今后处理分歧的政治文件 , 四项原则共识确认双方将遵 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 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 同时本着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 双方 还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 同意 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以及同意 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 外交和安全对话, 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但中 日关系的改善似乎注定要一波三折, 日本政府随后公开否认双方在钓鱼岛主权问 题上有承诺, 日本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
8、争议 , 这就使刚刚回暖的中日关系再次 陷入冰点。中国远日的局面至少在近期很难改变。以 “一 路一 带” 为经贸先 行注 入新内 容。 改革 以来, 中国外交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外交, 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目的很明显。 经济外交在相当长时间, 仍是 中国外交的一张王牌, 特别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消费, 为其他因素无法代替。 所 以中国领导人不管出访哪国,经贸必是一项重要内容。要 处 理 好 同 俄 罗 斯 的 关 系 , 避 免 被 俄 绑 架 而 最 终 走 向 结 盟 或 准 结 盟 地 步 以 抗 衡 西 方 , 如 果 这 样 , 将 会 使 全 球 沦 为 以 中 俄 为 一 方 , 以
9、 美 欧 日 为 另 一 方 , 其 他 国家 选边站 的类 似于冷 战时 期的冷 和平 格局, 这 对中 国来说, 是最坏 的情 况, 预 示 着 中 国 外 交 的 彻 底 失 败 , 和 中 国 崛 起 的 夭 折 。 因 为 中 国 崛 起 是 在 不 改 变 现 行 国际 秩序的 前提 下, 如 果中 国在尚 未最 终崛起 前就 试图改 变国 际秩序, 那么 , 现 行 国 际 秩 序 中 那 些 有 助 于 中 国 崛 起 的 因 素 就 会 消 失 , 至 少 会 消 减 , 尽 管 中 国 崛 起 后 对 国 际 秩 序 会 产 生 影 响 , 并 提 出 自 己 的 诉 求
10、, 但 这 是 一 个 自 然 投 射 的 过 程 , 不 能 急 于 求 成 , 试 图 改 变 现 状 。 只 有 一 种 情 况 例 外 , 即 中 国 领 导 人 已 经 做 好 和 西 方 彻 底 摊 牌 的 准 备 , 否 则 , 就 不 要 出 现 这 种 和 俄 罗 斯 结 盟 抵 抗 西 方 的 情 况。但目前有迹象表明中俄滑向这种结盟的可能性。客观而言, 中俄接近和交好有双方共同的不针对第三方的需要。 两国都在现 代化的道路上, 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 。 两 国在 涉及到各自利益的国际事务中也有互相支持的必要。 特别是鉴于中俄有漫长的边 界,两
11、国交好能够节省大量用于针对双方的军费开支,把这笔钱用于其他方面。 所以, 两国签订全面边界协议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巩固, 用法 律形式确立两国友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 在一段时期内 , 两国关系尤其是民间表 现得并不 热情 , 双方都有防范对方之心 。 而当前中俄关系的升温 , 一个共同的背 景是 防范美国 。 尤其对俄罗斯来说 , 在乌克兰危机下 , 需要借助中国来化解来自 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中国借美欧制裁俄罗斯之际推进与俄的深度经济合作, 单纯 “做生意” 是可 以的。 因为中俄虽为战略伙伴关系, 但过去这种关系缺乏实质的经贸支撑 , 中俄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经贸中所占比例
12、很低, 没有广泛和深度的贸易往来, 单靠 双方领导人的政治热络,这种战略关系很脆弱,但若植入经贸内容,长久而言, 将会 建立起两国关系稳固的基础。 然而, 需要强调的是, 在双方 “相互给力借力, 共同抵御 外部风 险和挑 战 ”(习 近平语 )的同 时,中国 必须避 免给外 界尤其是美 欧传递一种中俄结盟抗击西方的信号, 小心被莫斯科拉下水。 这首先是因为, 一 旦美欧得出中国已经站在俄罗斯一边, 同后者共同抵抗自己的结论, 中国将会承 受比现在大得多的战略压力, 毕竟以中俄目前的实力, 是不能同美欧长期对抗的, 中国将为此得不偿失; 其次还因为, 俄罗斯的过往记录和历史信誉问题, 难以让
13、人放心, 人们固然不应将历史经验简单比照现实, 然俄罗斯向有 “算计” 和出卖 合作伙伴一面,它现在借重中国是没有办法之事,一旦在西方制裁下喘过气来, 渡过了难关,届时是否还需要中国,屈居中国之下,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所以, 对中俄双方的合作和抱团取暖, 中国应该做到心中 有数, 切忌头脑发 热,要避免受民间民粹情绪的影响。除 此 外 , 中 国 还 需 要 处 理 好 以 下 问 题 : 一 , 在 外 交 思 想 上 , 是 否 还 应 坚 持 韬 光养晦 政策和不结盟的方针; 二, 在周边外交中, 如何处理怀柔与逞强的适度平 衡, 以 免美日菲越结盟共同对付中国, 以及东盟针对中国的抱团取暖; 三, 如何 去协调和平衡 南下与西进关系, 避免顾此失彼; 四 , 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 中需要发声, 但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中, 不能过于急躁和冒进; 五, 中国应该 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品。 但这一切的前提, 是建立在对自 己客观认知的基础上。( 作 者 为 民 革 中 央 社 法 委 委 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