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节 研究消费方式的意义,一、消费方式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方式的特点,第六章 消费方式,三、研究消费方式的意义,一、消费方式的内涵,第六章 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回答的是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问题,包括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消费的自然形式,是指消费者用什么样的物质手段和方法来利用消费消费资料,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消费的社会形式,是指消费者在多大范围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来取得并消费消费资料,包括消费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消费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消费者在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反映的是
2、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和状况。所谓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与消费的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其中主要是研究消费的社会形式,因为,消费的社会形式是消费方式的本质所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方式的特点,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消费逐步淡化自给性和福利性色彩而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第二,消费者将越来越多地以获得社会劳务的方式来满足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个人收入和家庭财产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居民生活将更加富足,消费普遍地将由以增加数量为主逐步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由以生存需要满足为主逐步变为以享受、发展需要
3、满足为主。第三,消费方式整体上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方式在整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四,消费的文明和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这是因为(1)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手段和形式,从而促进消费方式的现代化;(2)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将逐步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建立完善的文化设施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使消费方式不断地趋于文明、科学;(3)我国教育事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使广大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迈上一个
4、新的台阶。,农村居民货币与实物性消费支出及构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5年卷计算所得,农村居民货币与实物性消费支出及构成,第二节 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一、生产方式对消费方式的影响,二、上层建筑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第六章 消费方式,三、地理环境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不同,消费方式也就不同。马克思指出: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 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其实,生产力不仅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而且直接就对消费方式发生经常和重大的影响。生产力通过提供新
5、的消费对象、手段和形式影响消费方式。产品的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网,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引起了消费方式的革命。生产力发展通过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而影响消费方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而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人们的消费将会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由繁忙、快节奏变得轻松舒缓;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人们就可以扩大休闲消费的领域,可以扩大休闲消费的活动空间。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联系的加强,从而影响消费方式。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不断地突破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导致不同地区和国家。,一、生产方式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二,消费方式必然反映
6、生产关系打下人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生产关系的烙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由于生产关系性质不同,消费方式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在特定生产关系条件下,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方式也存在差别。,一、生产方式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思想、观念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消费者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来选择消费方式的。认为什么消费方式合理、有价值,就会按照什么方式进行消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幸福观、消费观,给人以正确的方向、奋发向上的力量。这就必然影响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使之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与道德情操。如果人们在价值观、幸福观、消费观上为那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东西所迷
7、惑,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就必然走向文明、健康、科学的对立面。第二,消费习惯和传统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我国有很多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色。第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消费方式的影响。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往往影响国民收入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影响消费基金中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的比例关系,从而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由此影响人们对消费方式的选择。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会对消费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集体对社会福利的大包大揽造成了居民消费浓厚的福利性和非市场化的色彩。,二、上层建筑对消费方式的影响,三、地理环境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三节 社会公共消费,一
8、、社会公共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公共消费的发展趋势,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六章 消费方式,居民对自身需要的满足,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个人或家庭途径,二是社会途径。在我国,前者是由消费者个人安排的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即私人消费;后者是在社会和集体范围内共同进行的消费,即公共消费,主要包括在社会范围内实现的公共消费,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范围内实现的公共消费,以及在居民团体中实现的公共消费。,一、社会公共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个人消费虽然是主要、基本的消费形式,但社会公共消费也始终是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个国家国民
9、消费水平的高低,个人或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判别标准,而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供给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以及由此引起的公共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消费水平的标志。,第六章 消费方式,一、社会公共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 消费方式,说到一个社会有多高的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水平,自然要谈到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的数量。其实,消费基金中的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同社会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在数量上结合的状况是有差异的,不能等同。社会消费基金中有一部分将通过补贴、免费或近似免费等形式,转化为个人消费,而个人消费基金的一部分,则可能通过个人捐款、兴办公益事业等,
10、转化为社会公共消费。但是,尽管我们不能把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与社会公共消费、个人消费等同,还是应该说,社会公共消费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消费基金,而个人消费的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消费基金。因此,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在社会消费基金中的比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的比例。,二、社会公共消费的发展趋势,社会公共消费的社会功能,满足公共需要的功能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物品的不同类型,是否有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人们被排除在使用这种物品之外;法律承认并保护私人财产权利非竞争性:一个人使用该物品,减少了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例如:气象信息、烟火表演,公共物品
11、的最优产量,以市场的方式确定产量:不存在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存在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产量:公共部门里,人们对物品的偏好是通过投票来表达的。公共部门根据人们的投票结果来做出决策,就叫做公共选择。,一致性原则:是指公共产品的生产方案必须由全体投票人一致通过才能实施。多数原则:是指公共产品的生产方案只须多数投票人通过就能实施。,多数原则往往发生下面两个问题:1、多数人同意而少数人投票反对意味着多数人得益而少数人受损。由于福利的大小是不能比较的,这样不但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而且还难以确定社会总效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2、出现不确定的投票结果。,孔多塞投票悖论,孔多赛投票悖论是指多数规
12、则下不能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可传递性是如果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对A的偏好就必定大于C这种特征。当社会必须在两个以上的结果之间做出选择时,多数规则无法告诉我们社会真正想要哪一个选择,因为对三个或更多不同选择的成对投票并不能保证传递性,这种现象称为孔多塞悖论。,孔多塞投票悖论,由于多数规则准确地加总偏好要求传递性的特征,所以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多数投票并不一定能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什么;2.对事情投票的顺序可以影响结果。,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政府部门生产公共物品往往缺乏效率,原因:1、政府部门垄断着公共物品的供给。垄断地位使公共 物品的生产缺乏效率。2、政府部门没有利润动机的刺激3
13、、政府部门存在过度供给的倾向。政府部门的支出来自预算。不同政府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都强调本部门所生产的公共产品的重要性。希望获得尽可能大比例的预算。结果造成某些产的过度供给,损害了效率。,政治家可能是利己的(理性的),理性的政治家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长期以来,认为政府是一位仁慈的专制君主,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并且会按照公共利益行事。追逐个人利益只是私人部门或者市场活动的法则;政府会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动和政策的最终目标,同时政府官员亦被假定为道德高尚,行为无私,为公众服务高于为自身服务的“圣人”。,这实际上是认为在一般经济领域和公共经济领域,同一个人会按两种完全不
14、同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心支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个人却是超利益的,奉行利他主义的人。,政治家可能是利己的(理性的),无论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个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行事的。公共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该学派的领袖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继承并发展了维克塞尔的思想,将人们从相互交易中各自获益的概念应用于政治决策领域。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与从事市场活动一样,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布坎南认为,如果把参与市场关系的个人当作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当个人在非市场内行事时,似乎没有理由假定个人的动机
15、发生了变化。,政治家可能是利己的(理性的),当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人、纳税人、受益人、政治家或官员时,他的品行不会发生变化。在公共经济领域,政治家、政府官员仍然是有理性的“经济人”。,政治家可能是利己的(理性的),第四节 家庭消费方式,一、家庭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二、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第六章 消费方式,三、家庭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第六章 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消费基金用于居民个人生活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而其中居民个人消费,从世界普遍情况来看,一般占80%以上。这种数量比重上的绝对有时,决定了家庭消费的状况以及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对
16、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自原始社会后期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消费方式始终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而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一、家庭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第一,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家庭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二,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决定了家庭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恩格斯说:“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 ”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资料作为自己的劳动产品为劳动者自己占有或通过分配和交换被劳动者个人占有的制度。只要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这个基础存在,家庭消费就一定是人们生
17、活消费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一、家庭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合理安排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二、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第二,合理安排家庭成员的文化生活。,第三,合理安排家务劳动。,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家庭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每个家庭用于自身消费的收入,包括家庭成员的劳动生
18、产物、工作报酬和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存款利息、股票的红利等等,个人拥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第二,家庭消费活动的完全自主性。家庭既然对于自己的收入和以其所购得的消费资料有绝对的支配权利,那么,消费决策的进行,吃、穿、用、住、行以及储蓄、信贷等具体消费行为的实施,就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是家庭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第三,家庭消费活动的复杂多样性。家庭消费是全方位地满足成员需要的活动,小到一棵纽扣,大到一部汽车。第四,家庭成员消费利益的高度相容性。家庭成员中最基本的是在情感与胜利交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然后是由这一关系延伸开来的“血浓于水”的血缘以及其他亲缘关系。,三、家庭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第六章 消费方式,第一,家庭及其满足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第二,家庭不同时期需要的差异与不平衡性。 第三,家庭消费可支配收入的持久性与波动性。第四,家庭在消费中要善于有机地运用储蓄与信贷。家庭不同阶段需要内容的差异性和规模的不平衡性,要求有不同的经济支付能力与之相适应。,四、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