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講人:莊志昌,品管七大手法 & 應用技巧,品質手法歸類,舊七大手法新七大手法,舊七大手法,特性要因圖 柏拉圖 檢核圖 直方圖 散佈圖 圖表 (折線圖.線條圖.圓形圖) 管制圖 (XR.x.P.pn.N.),七大手法之應用, 特別有效 有效,特性要因圖,特性要因圖 ( Cause and effect diagram)因圖形像一條魚骨,又名魚骨圖。 最早提出這概念的是日本品管權威石川博士首先提出的 , 所以也叫作石川圖 。 此項圖法對於現況的掌握、 調查要因與特性的關係、 對策檢討與實施,有著明顯的助益。,特性要因圖繪製要點I,決定品質特性(就是產生出來的結果啦!) 在紙上由左至右畫出一個箭號
2、 (最粗的喔!) 在箭號的右端寫下特性 (結果!),原因 (結果),特性要因圖繪製要點II,在各個小箭號底端寫上原因(第二粗的耶!) 在依各個原因細分小原因 (細細的就可以了!),特性要因圖繪製要點III,在依各個小原因細分小小原因 (細細的就好了!) 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分析下去.,小原因A,小原因B,小原因C,小原因D,小小原因A1,小小原因A2,特性要因圖繪製要點IV,原因分析還可利用 7M 分析 (比 3M多了4個M喔!),註: 7M 分別為 人( Mam ) 機器 (Machine) 材料 (Material) 工作方法 (method) 金錢 (Money) 市場(Marketin
3、t) 士氣 (morale),人員,金錢,市場,機器,材料,方法,士氣,特性要因圖範例,以下為一範例 品質特性為我沒有女朋友,我沒有女朋友,特性要因圖範例,柏拉圖,柏拉圖是根據蒐集的數據,以不良原因,不良狀況,不良發生位置或客戶抱怨的種類、安全事故等項目別分類,計算出各分類項目所佔之比例而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的圖形。在1960 年代,品管學者Juran 將柏拉圖導入品管工作中,應用在分析屬性或計數值之品質資料上。柏拉多圖為一通用之工具,亦可用在其他領域中,例如在存貨管理上,它被稱為ABC 分析。在品質改善活動中,柏拉多圖通常用來區分造成品質問題之少數重要原因,及多數不重要之原因。若品
4、質改善著重於問題之主要原因上,則通常在短期內可得較顯著之改進。,檢核圖,查檢表是以一種簡單的方法將問題查檢出來的表格或圖。在收集數據時,我們可以設計一種簡單的表格,將其有關項目和預定搜集的數據,依其使用目的,以很簡單的符號填註,用以了解現狀,做分析或做核對點檢之用,依此原則設計出來的表格或圖,被稱之為查檢表。,直方圖,直方圖為在某條件下,搜集很多數據,藉以調查數據的中心值及差異的情形。其方法為將數據分布的範圍,劃分為幾個區間,將出現在各區間內的數據之出現次數作成次數表,並將其以長條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可用來了解產品在規格標準之下分佈的形態、製程的中心值與變異的大小等情形。,散佈圖,利用散佈圖可將
5、相對應的兩組數據,分別依X 軸及Y 軸點入座標圖中,以觀測兩組數據間是否相關及其相關程度。若兩變數間呈原因及結果之關係時,則在繪圖時一般是將代表原因之變數(或稱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置於橫軸,另外將代表結果之變數(或稱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置於Y 軸(縱軸)。,圖表 (層別法),是針對部門、人、工作方法、原材料、零件、設備、地點等分別蒐集數據以找出其間之差異,而針對差異加以改善的方法。主要功用:在透過各種分類(分層),依各類收集數據以尋找不良所在或最佳條件以改善品質。影響產品品質的因素或使製程產生不良品的原因,可能相當複雜。其原因可能在材料
6、、零件、機器設備、操作人員,亦有可能在操作方法。要找出原因出自何處,就必須透過數據分類加以分析。,管制圖,一種用於調查製造程序是否在穩定狀態下,或者維持製造程序在穩定狀態下所用的圖。 管制圖縱軸代表產品品質特性,以製程變化數據為分度:橫軸代表產品的群體號碼、製造日期,依照時間順序將點畫在圖上,再與管制界限比較,以判別產品品質是否安定的一種圖形。,新七大手法,關連圖法 系統圖法 親和圖法 (KJ 法) 矩陣圖法 箭頭圖法 PDPC法 (過程決策計劃圖法) 矩陣數據解析法,親和圖法(法),1. 定義從不明的狀態中(未知、無經驗的領域、推測將來等),將所收集到的文字資料,根據其相互間的類似性(親和性
7、)來分類,將問題明確化。,法 實施方法,2. 程序(1) 決定主題並收集文字資料(2) 將收集之文字資料以短句寫在卡片上(3) 根據文字資料之近似程度加以分組(4) 依組別製作代表卡片(親和卡)(5) 必要時重覆程序(3)(4),以確定組別之正確性(6) 將整理好的卡片,依親和關係排列,作成親和圖(7) 將作成之親和圖,口頭發表及作成報告範例,關連圖法,1. 定義對於各種複雜性原因纏繞的問題,針對問題將原因展開成主要、次要原因,將其因果關係明朗化,以找出關鍵性原因(必須採取對策的重點項目)。,關連圖法 實施方法,2. 程序(1) 決定問題主題(2) 找出所有相關的要因(3) 將要因以簡短扼要的
8、文字分別寫在卡片上(4) 把問題主題放置於中間,將要因卡片分成主要原 因、次要原因(5) 必要時可追加要因卡片(6) 將因果關係以箭形線來連結,完成關連圖 (7) 將作成之關連圖,口頭發表及作成報告,系統圖法,1. 定義為了達成所決定的目的與目標,依目的手段系列做有系統的展開,以尋求最適當手段及策略的方法。 2. 種類(1) 將達成目的的手段、方法,做有系統地 展開方法展開型系統圖(2) 如品質表般,將要求品質展開成構成要素之構成要素展開型系統圖,系統圖法 實施方法,3. 程序(1) 設定目的或目標(2) 選定達成目的、目標的1 次手段,記入資料卡片中(3) 將1 次手段當成目的,選定達成此目
9、的之2 次手段,也記入資料卡片中(4) 同樣的,展開到3 次、4 次手段,直到可實行具體的水準為止,皆記入資料卡片中(5) 確認目的手段之關係並無矛盾之處後,確定卡片位置,劃線連結完成系統圖(6) 評價最高次的手段,選定實施方案,矩陣圖法,1. 利用二元性的排列,找出其相對因素, 探索出問題之所在、問題形態:也可從二元性的關係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構想。 2. 類型L 型炬陣、T 型炬陣、Y 型炬陣、X 型炬 陣、C 型炬陣,矩陣圖法 實施方法,3. 製作方法(以T 型炬陣說明)(1) 列舉發生現象之各項目,填入現象軸(2) 列舉發生現象的原因項目,填入原因軸(3) 針對原因列舉對策項目,寫在對策
10、軸(4) 作成現像、原因、對策之矩陣圖(5) 將現象、原因軸之交點及原因、對策軸之交點,依關係之強弱,以D 等之符號表示,完成矩陣圖,箭頭圖法,1. 定義 以達成目的之必要實施事項(作業手段等)為主體,依時間序列的順序,連結成網狀的 箭形圖,而訂定最適當的日程計劃,有效率地管理進度。 *PERT(計劃評核術)表現日程計劃之圖,即是箭形圖法。,箭頭圖法 實施方法 I,2. 製作程序(1) 決定主題(計劃目標)(2) 列舉出達成計劃所必要的作業,分別記入卡片上(進行此步驟時也可利用系統圖)(3) 在大張紙上,將作業卡片,依各作業的先行、後續、並行之作業關係,自左到右排列。(4) 將作業卡片串連最多
11、之路徑置於中央,並在此路徑上的先行、後續作業卡片間,空出結 合點(圓形符號)的直徑長度。,箭頭圖法 實施方法 II,(5) 將並行的作業卡片,分別置於適當的位置。(6) 固定作業卡片,加入結合點;、結合點 編號,以箭形線連結,完成箭形圖。(7) 調查作業所需日數,訂定最適當的日程計劃。,PDPC法 (過程決策計劃圖法),1. 定義針對計畫的實施,隨著事態之進展而設想各種問題、結果,制定出能獲得理想結果之過2. 類型逐次展開型PDPC(類型1)及強制連結型PDPC(類型),PDPC法 實施方法 I,3. 製作方式(1) 決定實施目標(計劃主題)。(2) 從計劃開始到達成目標為止,將必要的方案、設
12、想的狀態,分別記入卡片上。(3) 計畫開始到達成目標之間,將卡片依時間序 列來排列,作出一個達成目標的可能路徑, 用箭形線連結。,PDPC法 實施方法 II,(4) 中間的過程中,實施困難或預想失敗之處,選定另一個代替方案或複數個方案,追加卡片,提高達成目標的可能性。(5) 在實施過程中,定期的、亦或應付異常事態、新的問題發生,修正、追加實施項目,製作2 次計劃。(6) 反覆程序(5)之步驟,直到解決為止。,矩陣數據解析法,又稱為主成分分析法,是多變量解析法中的一 個方法。新QC 七大手法中,唯一的數值資料解析法。1. 定義對於矩陣圖中所排列的大量數值資料,藉由各要素間的相關性定量化,計算求得數個代表特性(主成分),而獲得能夠掌握全體的較好結論。,矩陣數據解析法 實施方法,2. 使用方法由於一般必需使用電腦協助計算,下列僅略述其步驟,計算說明請參考有關書籍。(1) 將資料整理成炬陣(2) 配合技術的要求,計算行間或列間之相關係數(3) 畫計算定出固有值、貢獻率、累積貢獻率,依貢獻率之高低順序,決定數個主成分(4) 對應各主成分,計算定出固有向量、因子負荷 量(5) 依各個主成分,計算出主成分得點(6) 將主成分得點之散布狀況,作成圖,整體回顧,主講人:鍾欣穎,品管七大手法 & 應用技巧,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