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53863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 林晓华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外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这一话题阐述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解读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指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最后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一、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的历史回顾早在 19 世纪,德国就有语言学者提出语言的不同并不是声音和符号的不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world perspective)不同。此种观点在20 世纪的德国(Weige rber Trier在语义研究方面)和美国(Boas 和 Sapir 在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关系

2、方面)重新受到注意并获得发展,Sapir 认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导致一个共识,即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 ,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和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 in language) 。美国的拉多(Robert Lado)在 1957年已提出外 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在英国,本世纪 20年代 Malinowsky 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 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

3、有所了解。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向来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沟通的日益迫切的需要,外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目标语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外语界对交际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年代。二十多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而且已达成一个共识:外语教学不能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于使用语言的语法正确性,而且还体现于言语行为的得体性;非言语交际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内容。2003 年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4、 ,其中提出了要使高中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程目标。二、交际的定义与跨文化交际萨莫瓦等人对交际作如下定义: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做出的反应。根据萨莫瓦等人的理论, 一个人即使只对另一个人的“行为遗迹”作出反应,交际也就发生了。不管一个人的行为

5、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consc ious or unconscious), 只要被人接收, 交际就算成立了。When someone observes our behavior or its residue and attributes meaning to it, communication has taken pla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our behavior is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

6、l.“跨文化交际” 、 “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偶尔还见有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说法。Kato 对intercultural 与 cross-cultural 先有如下解释:In many cases,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derstood as being the same However,Gudykunst and Kim differentiated

7、between them in their preface, maintaining that the former was a comparison of some phenomena across cultures and the latter was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The study of 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clu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里 Gudykunst 和 Kim认为,intercultural 强调“文化比较

8、” ,而 cross-cultural 只是指“交往”(interaction),也就是说,前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研究” ,而后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可是接下来,Kitao又有这样的说明:IC include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ison of two

9、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显然,这里的 cross-cultural 并不是简单的“交往” ,而又成为一 种“文化比较”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和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既可以指“跨文化交际活动” ,也可以指“跨文化交际研究” , 不过,胡文仲曾提到,早期有人称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但现在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两个国际性组织

10、均用 intercultural: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 ing and Research 与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Porter 对跨文化交 际作了如是 说: Our mobility places us in contact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when we meet, we need to communicate; in fact, we must

11、 communicate.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is call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occurs whenever a message sender is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and a message receiver is of another. 很显然,Porter 也把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定义为“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三、文化的不同层面的内

12、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总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对于一个特定的文化, 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界定为“A culture is a particular society or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its ideas, arts or ways of life”,其中 ideas 包括哲学的、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思想与观念;arts 包括文学、音乐、美术、雕塑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ways of life 指的是习俗、礼仪、风

13、土人情以及各种各样的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等生活方式,它包括语言的及非语言的(nonverbal)行为。ideas 和 arts 属于高级文化也叫正式文化或广义文化;ways of life 则属于大众 文化或叫普 通文化,狭义文化。区分这些文化的不同层次,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从人类交际的角度看,普通文化即对目标语民族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的了解比之对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高级文化的熟悉要重要得多,后一种知识懂得再多而不懂目标语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照样会造成交际失误。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交际是为了沟通思想,而相互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内容是思想沟通的前提

14、。但是文化障碍恰恰妨碍了人际沟通。在同一文化、同一语言中,一个词或话语有特定的含义、代表特定的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同一个词可能代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比如“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高贵、神圣、伟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化身,中国人带着自豪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但是在英语中 dragon 的含义就不大一样,它被引伸为fierce person(凶恶残忍的人)或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狡诈或虚伪的人) 。因此当我们对英语民族的对话者自称为 the descendent of dragon 时必会引起诧异、不理解甚至厌恶,有效的交际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类的

15、例子还有很多: 在中国文化中,年青人往往被认为是“不成熟、不老练、没有经验” ,而年长者往往自诩为“有经验、比较老练” 。 而在西方文化中,young 是与 “灵活、精力旺盛、有创新能力”相联系的,而 old 则意味着“传统、衰老、无用” ,所以,西方老年人对old 这个词非常敏感。在美国,有一老年人 俱乐部,它就不叫 The Old Peoples Club, 而是叫 The Seniors Club。又比如,中国文化以谦虚为美德,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谦虚的成语, 如“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而“自高自大” 、 “自命不凡” 、 “自吹自擂”则表达了对“不谦虚”的鄙夷。此类成语反映

16、了自谦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以下西方习语从形式到意义都难以让中国人理解:“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 )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l.”(谦虚的狗没 肉吃。 ) ,在这里对“自谦”是持否定态度的, “谦虚”似为“自信”的反义词,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得体,但同一话语在英语国家听起来就很刺耳,甚至伤感情。比如别人对你的帮忙表示感谢时,我们中国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直译成英语就是“Its my duty”。英美人听了 就不愉快,因为你的帮忙不见得

17、是出于本意。只有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才是英语民族的得体话。为什么有些符合语法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英美人听起来不象英文?这当中恐怕存在一个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的问题。交际对语言的要求并非仅仅是要有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懂得按照目标语国家的表达习惯,才能正确地、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而不至于犯忌讳,出洋相闹笑话,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出现尴尬难堪的场面,导致交际失败。英语在表达日常生活方面的用语与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能否掌握分寸,使讲话不仅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而且符合英语民族的风俗民情,这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比如,在朋友见面时打招呼,我

18、们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 、 “您上哪儿去?”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当得体的言语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 “Where are you going?”对于见面时 只说“Hi ”、 “Hello”的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是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即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称呼不得体,也会使交际的双方产生不快。1987 年2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 “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 ),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士。为什么这位美国教授

19、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 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 Mr表示尊称。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 (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称呼不得体,除了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一些误会外,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国际礼仪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年丹麦皇后访华,一天在某市参观兰圃时,她离开了陪同的主人独自走入一条小径欣赏一株罕见的兰花。译员很有礼貌地对她说:“Madam. This way, please.” 一连说了三 遍,女皇毫无反应。译员这才发觉不对头,立

20、即趋前改口说:“Excuse me. Your Majesty, would you come this way, please?”这一次一说 就灵,女皇连声应道:“Yes, yes.”就跟着译员工离开小径。西方人对一国之君的皇帝或皇后要尊称为 Your/His/Her Majesty(陛下) ,Madam 只适用于平民百姓。把皇后称为Madam在外交礼仪上是一种冒犯。 此外,我们还经常看到 Teacher Huang(黄老师) ,Director Li (李主任) ,Manager Zhang(张经理)这样的英语称呼语,这些都是属 于只懂英语不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 。在汉语里可以把“老师”

21、当作一种称呼,可在英语里teacher 是occupation,不是称呼。一般学生称呼老师为 Sir, Miss 或 Mr, Mrs, Ms, Miss 后加姓氏即可。在英语里,行政职务,如主任(director) 、经理(manager) 、校长(princ ipal) 、院长(dean)等不能用作与姓氏联用的称呼,除非是用于称呼从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法官、政府高级官员、达到一定军阶的军官、医务工作者、博士、教授和宗教领袖等。例如 Judge Harley(哈利法官) 、Senat 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 、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 、Dr. Brown (布朗博士/

22、 医生) 、Bishop Gray(格雷主教) 。在致谢与道歉方面, 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人说“对不起”(Excuse me)和 “谢谢你” (Thank you) 的时候要比中国人多得多。要经过别人的面前、要离开宴会或餐桌,或者要打挠别人给人造成不便时,英美人都要说声“对不起” 。“谢谢你”意味着你在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事后表示谢意,那通常是无足轻重和极其普通的事情。所以,西方人真是从早到晚谢不离口。比如,在女服务员为你服务后,你就得谢谢她;在女服务员给你送来一杯咖啡时,你会说一声“谢谢你” ;你付掉就餐的费用并收回找头时,也会谢谢收款员;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说“谢谢你” ;在

23、家里,丈夫谢谢妻子为他倒了一杯水,而妻子又谢谢丈夫协助她就座。正因为中国的习惯有所不同,所以中国人在国外时就会显得不那么彬彬有礼。在别人为他们做了些琐事后,中国人经常忽视对别人这些小小的恩惠表示感谢。然而,另一方面,有些中国人所表示的谢意又过分了,这在西方人听来,往往会产生一种空洞、虚假和过头的感觉,觉得你言不由衷,因而觉得别扭。比如,当你的外籍老师为你花时间看你的论文并提出指导意见后,你理所当然应该说“谢谢您,我十分感谢您为我花了不少时间(或“您的帮助” ) 。 ”这样就足够了。假如你反复地表示感谢,甚至说“实在抱歉,我浪费了您那么多时间” ,这样你会使那个外籍教师感到很窘。他不但不会感到你

24、是在感谢他,反而会生气,而不再乐于给你以帮助了。如果他真的生气了,他可能会这样说:“那好,你真的认为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的话,那么你最好离我远点。 ”在西方国家,过分的道歉实际上常是一种令人尴尬的行为,即便那仅仅是为了表示礼貌。英美人,总的说来都是很友好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一天到晚,不停地说“对不起” 、 “谢谢” 、 “请” 。熟人相见,必定相互问候。在美国大街上,有时遇到一个陌生人,他也会向你微笑,自言自语似地说声“Hi”(相当于汉语的“你好”)。他们个性强,好发表个人见解,但说话不唐突,以免使人难堪,所以尽管非常坦率,但发表个人意见,比较婉转,绝无强加于人的味道。你要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做

25、某事,他可能回答说“Im not sure Ill like to do that ”(字面意思是:我没有把握是否真的喜欢做那事。) ,似乎他仍犹豫不决,仍有考虑的余地,其实他已经百分之百拒绝你的要求,只是口气较为委婉罢了。但友好(friendline ss)与友谊(friendship )还有一段距离,甚至是相当一段距离。对中国人来说,深厚的友谊就是“深交” 、 “知己” ,而英美人深交知己不多。由于中国人经常将友好与友谊当作一回事,而英美人友好归友好,友谊归友谊,界线分明,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会: 在高校里,英美教师觉得中国教师很少与他们打招呼,在路上很少有人对他们说“Hel

26、lo”(除非个别学生想“抓”个“老外”练口语) ,很少听见中国人说“对不起” 、 “谢谢” 、 “请”之类的话。总之,在英美教师眼里,中国人“冷漠” 、 “麻木” 、“不友好” 。而有些中国人跟英美人接触久了,以为关系很密切了,已经建立了所谓“地久天长”的友谊,于是在交往中随便多了,甚至提出要“朋友”帮忙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还存在着许多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独特性是由于不少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后天习得的。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友好的非言语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

27、。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下面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被许多人引用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次去巴西访问,下飞机时举手做出表示“OK ”的动作,惹恼了巴西全国,因为这一手势在巴西被视为下流的动作。结果,美国人向巴西人道歉。美国人跟人谈话时,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还有,有些中国人有不提前预约,随便串门,打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习惯,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人们有意使坏,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与现代生活节奏很不合拍,在跨

28、文化交际中还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例如:有对美国夫妇带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我国一所大学任教,有些学生经常跑到他们住处找这小女孩逗乐。有一回,这对美国夫妇气愤地说:“我们正在吃午饭,让不让我们安静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友好情感,只因随意串门,打乱了美国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他们视为非常鲁莽无礼的举动。美国人比较注重私人空间,也就是个人“领地”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美国人从私人住宅到办公室,都存在私密性观念。办公室里的办公桌,一张张相隔较远,或用挡板隔开,很少出现中国常见的两张或四张小桌拼成一块,工作人员面对面的办公格式。正如美国诗人 Robert Frost所说:“Good fences make go

29、od neibours.”中国人由于其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习惯,因此很少意识到空间对美国人来说是不可随意侵犯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四个同性别的人同租住一个套房是司空见惯的事,而美国人对此则特别敏感,因为这种空间亲密感是同性恋的标志。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要举一大把的例子似无必要,只是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就难以保证成功的交际。五、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1首先要明确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课标中对文化教学已经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学英语教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2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关系。不应把外语教学作为传授

30、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少用本国人用英语写的介绍本国文化的材料。因为那样做使语言外壳和文化内容常常不能吻合,语言往往不地道,不利于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3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两者应贯彻始终,相辅相成。4外语教师要加强文化知识素养,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还要善于结合教材把目标语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贯穿渗透到课内外各个教学活动中去,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参考文献:1 胡文仲.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4)2 胡文仲. 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3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 外语研究,1994(1)5 聂雅真. 美国风情录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6 吴延迪. 英国风情录M. 上海:制止出版社,19947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