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常见传染病预防保健手册董地乡沙落小学2常见传染病预防保健手册目 录一、 麻疹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3)二、 水痘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4)三、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5)四、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6)五、 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7)六、 甲肝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8)七、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9)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10)九、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11-12)十、甲型 H1N1 流感的中医预防 (13-14)十一、非典型肺炎的中医防治 (15)3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一:麻 疹麻疹俗称“疹子” 、
2、 “痧子”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麻疹病潜伏期为 lO12 天。出疹前后 5 天左右为传染期。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发热后的 23 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麻疹粘膜斑” ,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出疹后 23 天,此斑就会消失。中医治疗鲜芫荽 30 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 15 克,西河柳 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 30 克,水煎服,适用于恢
3、复期。治疗原则: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
4、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4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二:水 痘水痘是儿童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偶发于成人。以冬春季发病为主,有终生免疫力。它是由复合疱疹 DNA 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水痘传染性强。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 2 日至出疹后 6 日都有传染性。中药方剂:连翘、牛蒡子、桑叶各 9 克,荆芥 4.5 克,大青叶 15 克。瘙痒较剧,
5、加蝉衣 4.5 克,白僵蚕、白蒺藜各 9 克。水疱较多,加泽泻 9 克,生薏仁、滑石各 12 克。发热重,舌苔黄膳,去荆芥、配加银花、黄芩各 9 克,蒲公英 15 克,黄连 3 克。营分有热,见神烦不宁、舌绛,去荆芥,加生地 12 克,丹皮、赤芍各 9克,紫花地丁 15 克;伴神昏者,另用万氏牛黄丸一粒化服;兼抽搐,再加石决明 30 克,钓藤 15 克(后下),地龙 9 克。红豆 30 克,白萝卜 60 克,淡竹 15 克煎水代茶饮。5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病。
6、中药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只要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患者可根据各型的症状特点,辨证治疗。一、风热外感型: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博跳动且跳动很快)。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可用:薄荷 5 克(后下),连翘 12 克,土金银花 15 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 12 克,夏枯草 15 克,虎杖 12 克,荆芥 6 克,板蓝根 25 克,牛蒡子 9 克,黄芩 8 克,黄柏
7、6 克,甘草 6 克。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可连服 34 剂。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可用黄柏粉 6 克,青黛粉 4 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 8 小时10 小时。休息 34 小时换药再敷。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二、热毒炽盛型: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可用:黄芩 12 克,胡黄连 8 克,黄柏6 克,蒲
8、公英 32 克,马勃 4.5 克(布包煎),生蒲黄 3.3 克(布包煎),夏枯草18 克,柴胡 6 克,玄参 12 克,牛蒡子 10 克,甘草 6 克。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每天 1 剂,连服 3 天。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方:凡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又接触过病人者,可煎服下6列中草药,每天 1 剂,连服 34 天。土金银花 15 克,板蓝根 20 克,鸭跖草 12 克,蒲公英 18 克,蜜枣 5 枚。加水煎成 3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如上述药物不全,可用下列药物补充,缺一补一,缺二补二,依此类推。替补药物及剂量为:大叶桉树叶 18 克,虎杖 15 克,马齿苋 20 克,败
9、酱草 15 克)。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四:流行性感冒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13 日。起病急骤,以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酸痛等为主要表现,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严重。23 日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以及便秘或者腹泻等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中医认为流感属“时行感冒” ,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风寒证主要有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轻按即感觉到脉跳,且有绷紧之感)等表现。对此证可用辛温解表
10、的方法,常用荆防败毒散:方药: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15 克,甘草 5 克。风热证主要有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脉搏快,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脉搏跳动)等表现。此证应予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方药:连翘、银花 15 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 6 克,竹叶、荆芥、豆豉各 10 克。暑湿证主要有发热、少汗、身体酸痛、头昏重、眼痛、口中粘腻、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脉捕快而不畅)等表现。此证应清暑祛湿解表,常用香薷饮:方药:银花、连翘、扁豆各 9 克,香薷、厚朴各 6 克。以上三证的方
11、药均应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药店买成药) 。煎药时宜于轻煎,不可过煮。煎好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7此外,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尤其要重视预防。可根据时令选择以下方药:冬春风寒多发季节:贯众、紫苏、荆芥各 10 克,甘草 3 克。水煎顿服,连服 3 天。夏日暑湿当令季节:香薷、佩兰各 5 克,薄荷 2 克煮汤代茶饮。流感广泛流行时,可用贯众 10 克,板蓝根 12 克,生甘草 3 克煎服,每日一剂。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五:流行性脑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发病较多
12、。脑膜炎双球菌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从空气传播。防流脑,可按时接种流脑疫苗。专家同时也指出除接种疫苗外,应用传统的中药治疗也尤为重要。流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证】温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包。 【治法】清营透热,清心开窍。 【方名】疫疠解毒清心汤。 【组成】生石膏 200 克,犀角 10 克,黄连 10 克,黄芩 15 克,玄参 50 克,生地 50 克,知母 15 克,丹皮 15 克,焦栀子 15 克,生绿豆 100 克,鲜菖蒲 15克,白茅根 10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 8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六:甲 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
13、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中医普遍认为是甲型肝炎主诉全身疲乏无力、恶心、厌油腻性食物,小便黃、肝区闷疼,是肝胆湿热、肝气郁结所致。因此,用中医中药防治甲肝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对于未感染者,主要用板蓝根、茵陈、蒲公英、甘草、蛇舌草、赤芍等为配方,煎汤剂服用。对于出现黄疽或丙氨酸氢基转移酶升高者,可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等方法治疗,一般选用如蒲公英、夏枯草、板
14、蓝根、金银花、金钱草水煎服或茵陈、金钱草、白茅根、在警及赤芍水煎服。9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系列知识之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以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死亡并可以传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因心、肾等多种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专家认为,面对如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病毒性流行病,西药对其作用甚微,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中药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用于解表清热类的中成药有: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清热解热类的有: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
15、粉针剂;清热开窍化瘀类: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10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系列知识之八: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现介绍几种结核病的中药预防保健汤:冰糖黄精汤【来源】 闽东本草【原料】黄精
16、 30 克冰糖 50 克【制作】黄精用冷水泡发,加冰糖,用小火煎煮 1 小时即成。【用法】吃黄精,喝汤,每日 2 次。【功效】滋阴,润心肺。适用于身体虚弱、肺虚咳嗽及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大、低热、咯血以及妇女低热、白带等病症。百合粥治结核【来源】 本草纲目【原料】百合 30 克(千百合碾粉 20 克)、糯米 50 克、冰糖适量。【制作】百合剥皮去须切碎(或干百合粉)与糯米同入砂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即成。【用法】作早晚餐或作点心,温热食。20 天为一疗程。白芨冰糖燕窝【来源】民间方【原料】燕窝 10 克白及 15 克11【制作】燕窝制如食法,与白及同放瓦锅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炖至极烂,滤去滓,
17、加冰糖适量,再炖片刻即成。【用法】每日服 12 次。【功效】补肺养阴,止嗽止血。适用于肺结核咯血、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贝母甲鱼【来源】民间方【原料】甲鱼 1 只川贝母 5 克鸡清汤 1000 克料酒盐花椒生姜葱各适量。【制作】将甲鱼切块放入蒸钵中,加入鸡汤、川贝母、盐、料酒、花椒、姜、葱,上蒸笼蒸 1 小时即成。【用法】佐餐,趁热食。【功效】滋阴补肺。适用于阴虚咳嗽、喘、低热、盗汗等症。健康人食用更能防病强身。12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九: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
18、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中医认为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一) 内治方法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 3 个阶段,治疗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1. 前
19、驱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方用:连翘 9 g、金银花 9 g、桔梗 9 g、薄荷 9 g、竹叶 4 g、荆芥穗 9 g、淡豆豉 6 g、牛蒡子 9 g、生甘草 6 g。 2. 发疹期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 313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2. 1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对于发疹初期,患者
20、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透疹汤治疗,方用金银花 10 g、连翘 5 g、栀子 8 g、防风 8 g、蝉蜕 6 g、紫草 8 g、桔梗 8 g、滑石 10 g、车前子 6 g。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 2. 2 清热解毒除湿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方药组成:卤地菊 15 g,金银花、板蓝根各 12 g,蚤休、萆薢各 9 g,荆芥6 g,防风、苍白术各 4. 5
21、 g,黄连、蝉蜕各 3 g 加减,清水煎服,每日 12 剂。2. 3 清泄心火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因此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其组方为:芒硝 3 g(冲服) 、大黄 5 g(后下) 、甘草 10 g、山栀子 10 g、黄芩 10 g、连翘15 g、竹叶 10 g、细辛 3 g、黄连 3 g、生地黄 15 g、薄荷 10 g(后下) 。 3 恢复期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
22、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可用用陈皮 6 g、厚朴 6 g、苍术 6 g、砂仁(后下) 2 g、神曲 6 g、麦门冬 9 g、芦根 9 g 加减。另外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二) 外治方法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可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14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十:甲流 甲型 H1N1 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
23、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 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 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一、生活起居(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远离患者,减少集聚;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三)“起居有常”:作息规律,运动适量,勤洗手,居室常通风。(四)“精神内守”:正确认识疾病与疫情,保持良好的心
24、态,避免恐慌。二、饮食调理(一)汤类 举例 1:葱白 15g、白萝卜 30g、香菜 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举例 2:银耳 20g、莲子 15g、冰糖适量,加水适量,煮熟饮用。(二)粥类 举例 1: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 30g,洗净,加水 500ml,煮熟食用;举例 2:红皮花生仁、红小豆、红枣各 30g,洗净,加水 500ml,煮熟,加入适量红糖食用。(三)茶类 举例:绿茶、菊花、生甘草各 3g,开水冲泡饮用或金莲花 3 至 5朵代茶饮。上述饮食调理方法,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适当适时选用。三、药物预防(一)生黄芪 15g、白术 10g、防风 6g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者。15
25、煎服方法:每日 1 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 服为宜。儿童、老人用量酌减。(二)太子参 10g、苏叶 6g、黄芩 10g、牛蒡子 10g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常兼内热者。煎服方法:每日 1 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 服为宜。儿童、老人用量酌减。(三)大青叶 5g、紫草 5g、生甘草 3g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者。煎服方法:每日 1 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 服为宜。儿童、老人用量酌减。(四)桑叶 10g、芦根 20g、麦冬 10g适用人群:口、鼻时有干燥,小便黄者。煎服方法:每日 1 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 服为宜。儿童、
26、老人用量酌减。16非典型肺炎专家们认为,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热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其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以及地区气候特点,分别对易感人群的预防、不同类型和不同病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中医预防措施: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中药处方一:鲜芦根二十克、银花十五克、连翘十五克、蝉衣十克、僵蚕十克、薄荷六克、生甘草五克,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七至十天。处方二:苍术十二克、白术十五克、黄芪十五克、防风十克、藿香十二克、沙参十五克、银花二十克、贯众十二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服七至
27、十天。处方三:贯众十克、银花十克、连翘十克、大青叶十克、苏叶十克、葛根十克、藿香十克、苍术十克、太子参十五克、佩兰十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七至十天。中医治疗: 早期:早期患者以热毒袭肺、湿遏热阻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热毒袭肺、湿17热阻遏、表寒里热夹湿三种证候类型。属热毒袭肺证者,宜清热宣肺,疏表通络,可选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属湿热阻遏证者,宜宣化湿热,透邪外达,可选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如湿重热轻,亦可选用霍朴夏苓汤;属表寒里热夹湿证者,宜解表清里,宣肺化湿,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中期:中期患者以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邪阻少阳,疫毒炽盛,充斥表里为病机特征。临床
28、上分为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湿热郁阻少阳,热毒炽盛四种证候类型。属疫毒侵肺、表里热炽证者,宜清热解毒、泻肺降逆,可选用清肺解毒汤;属湿热蕴毒证者,宜化湿辟秽、清热解毒,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属湿热郁阻少阳证者,宜清泄少阳、分清湿热,可选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属热毒炽盛证者,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可选用清瘟败毒加减。极期:极期患者以热毒壅盛,邪盛正虚,气阴两伤,内闭外脱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痰湿瘀毒、壅阻肺络,湿热壅肺、气阴两伤,邪盛正虚、内闭喘脱三种证候类型。属痰湿瘀毒、壅阻肺络证者,宜益气解毒、化痰利湿、凉血通络,可选用活血泻肺汤;属湿热壅肺、气阴两伤证者,宜清热利湿、补气养阴,可选用益
29、肺化浊汤;属邪盛正虚、内闭喘脱证者,宜益气固脱、通闭开窍,可选用参附汤加减。恢复期:恢复期患者以气阴两伤,肺脾两虚,湿热瘀毒未尽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肺脾两虚两种证候类型。属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者,宜益气养阴、化湿通络,可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属肺脾两虚证者,宜益气健脾,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