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348513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课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2)——社会伦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讲 从个人到社会:社会伦理,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黄晓星,二、社会伦理,道德模范提名奖胡文传:坏爸爸 好爸爸?,我是安徽省合肥市岗集镇一位平凡的农民,我叫胡文传,我曾经有过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2002年6月8号,在一次儿童溺水事故中,我救出4名落水儿童,却没有救出自己心爱的儿子。 2007年,当我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女儿,因先天性心脏病离开了人世。我毅然做出决定,将小女儿的眼角膜捐给两个重症眼疾患者,使他们重见了光明。道德空间的自我和他人。请大家就这个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无关对错,大家都知道的案例,1982年7月,大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24岁宝

2、贵的生命。 2009年,大学生救人3人溺亡 这种案例很多,那到底死得值不值得呢?,自私与利他,自私的原因:本能需要、人在生理上是个体。 利他的原因:1)母性动机;2)血缘亲情;3)利益共同体;4)爱、义气;5)社会教化;6)感恩、报偿(直接或间接)。,关于“无私”,1、自私与利他都是存在的。 2、“无私”?讨论:“君子国”的问题。 1)假如所有人都无私,谁将是利益的承受者?“奉献”的价值何在? 2)不可能无私,关键在“私”的范围小私还是大私,小我还是大我。 3)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自私导致或加剧利益冲突,因此被赋予道德属性,进行道德评价。,在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

3、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这个国家的国主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利他行为弱化与社会道德心理,小悦悦事件 1960年代美国的凯蒂吉诺维丝案件 (Kitty Genovese,即1964年发生在纽约某街区的谋杀案,在凌晨至少有38位邻居听到或看到,但无一人相助或报警,旁观者效应,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旁观者效应”(bysdander effect)其本质上反映出来的是人在别人需要救助或求助时的一种无责任性的冷漠。冷漠

4、是一种人与人间感情冷淡、缺乏温情所引起的“低社会行为”(under-social behavior)或“非社会行为”。 旁观者效应导致责任分散,对助人行为表现“逆反心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印制一种特殊的名片,上面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义务为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理发;为双职工家庭代交水电费、电话费等费用,替人买米面等日常生活琐事;义务维修电灯开关、水龙头及缝补衣服等物品。但却有人认为其是骗子,受到围观,有的说“把他送到派出所吧”。 小悦悦事件中的陈贤妹,一些归因,是否是“道德滑坡”、“道德沦丧”? 是否是“社会风气不好”?,人性与社会伦理规范,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恻隐

5、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恻稳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加上“信”,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人性与社会伦理规范,性恶论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非相)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6、性恶) 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性与社会伦理规范,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人性与社会伦理规范,亦善亦恶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根源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贪,自私;仁,利他。) 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英国哲学家休谟:“仁慈的确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

7、,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中国人人性的道德话题,历史学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国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对权势的崇拜狂2)自私、不合作、窝里斗3)淡漠、冷酷、残忍4)文字欺诈5)对僵死的迷恋和肤浅虚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总结出历史上较公认的观点十种:1)自私自利 2)勤俭3)爱讲礼貌 4)和平文弱5)知足自得 6)守旧7)马虎 8)坚忍、残忍9)韧性、弹性 10)圆熟老到,林语堂中国人,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是:1)老成温厚 2)遇事忍耐3)消极避世 4)超脱老滑5)和平主义 6)知足常乐7)幽默滑稽 8)因循守旧,人性、道德与法,1、因为自私,法律是必要的。 2、因为自私,

8、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承认与尊重对方的利益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 3、因为利他,道德是可能的。 4、道德重劝善,法律重惩恶。道德靠内在自觉,成本低,力度小;法律靠外在强制,成本高,力度大。没有法律,道德将力不从心;没有道德,法律将穷于应付。,道德资本,道德投入社会财富增进 一种道德理念及其行为,包括一切有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等 宏观层面:社会资本 中观层面:组织或社区的理念精神 个人层面:道德素质修养,我们现在社会的道德资本情况怎么样?,从个人到社会:道德秩序,道德 制度的约束

9、:上升到法律 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个人的能动认识 认识自我与认识社会道德,从个人到社会:道德秩序,道德共同体的培育 何谓道德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与道德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解决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积极参与、各安其位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道德?是规则?是利益?如何建构一个有意义的共同体?,马克思讲共同体,自然的共同体。原始的关系,自在的共同体 虚假的共同体。人被异化 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全面发展,自由的重要性 在这过程中,人的能动性行动是很重要的,人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关系,自由地行动,从个人到社会:结构与能动性,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 社会结构与异化:从生产的异化到消费的异化 马克思用“异化

10、”指称的,在上述关系分崩离析或畸形病变的情形下,人所呈现出来的不应有的偏差和缺陷。换句话说,所谓异化的人,就是那种从社会各要素中孤立出来的,失去了与人的所有特征相联系的“抽象物”。 个人能动性的缺失:离开了能动性的主体,道德基础和动力机制不复存在。道德是在行动实践中掌握世界的方式,就类似于,社会结构:我们中国人说知天命,天命的东西。孟子、孔子,命 行动:努力。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极入世,行动;道家:无为、超越与自由,消极避世 知命和努力,社会结构与个人行动的互动,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行动关系自我道德人格 孟子: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

11、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个人到社会:结构与能动性,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 吉登斯:行动者为社会位置所约束,利用预先给定资源创造社会 意义:已知事物,知识库存 道德:价值系统 权力:支配模式和利益划分 如:物质剥夺(孩子)恶劣的教育低层次的就业物质剥夺(成人)。又如learning to labor,从个人到社会:结构与能动性,个人:原子化的个人 V.S. 社会人 马克思讲“人”:假如把马克思的哲学简化到极致,最终留下来的词惟有一个,那就是“关系” 他把人看成是一丛“关系束”,社会被定义为个人彼此间发生的关系的总和,还说“社会本身就是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从个人

12、到社会:联系纽带的变化,韦伯:祛魅,理性化,理性的牢笼。从主观的感受到客观的理性计算 涂尔干: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社会整合 齐美尔:个人是如何维持他的自由和自主的?大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客体文化超过主体文化沃斯:社区的消亡,都市人的冷漠,理性的牢笼:个人被理性所规训,如庞大的科层制体制 个人服从于制度、规则 个人成为没有感情的人,理性的悲哀: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纳粹诱惑受害人合作 规则的制定:犹太的自治。很多设施是犹太人自己生产的,浴池、铁路等,所谓的“有用的劳动” 犹太精英:拯救更可能多的人。如果我不做,由纳粹做,死的人更多。事实上,最后他们没有拯救任何一个 自我保全的理性,社会排斥:共同

13、体(我与他),我群与他群 社会排斥,为什么被排斥? 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空间缩小。 孙立平与图海纳:金字塔与马拉松。现在的社会就像马拉松,每跑一段都有人掉队,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 下流社会。没有上流的希望 社会资本的缺乏:独自去打保龄球,理性情境中的共同体精神消亡,个人主义:独立自主、自我中心 从生产到消费:单纯的消费者定位很不利于共同体的重建 反传统主义:传统文化的弱化 网络社会的兴起:通过一根线将彼此隔离在这个日益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与繁荣地方共同体及其共同体生活?,纽带:社会资本的培育,以社会资本整合社会 社会资本与规范的建立(福山) 斯拉格:1973年,为了对付石油危机,政府把

14、95号洲际公路上从南郊进入哥伦比亚特区这段路宣布为HOV-3,满载车辆专用 规范产生:结伴搭车,秩序的生成与生效:自发 V.S. 等级制(福山),等级制的制度:一种秩序是自上而下通过强制性确立的 自发的秩序:人们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基础(张德胜),社会秩序基础,遵循规范,非遵循规范:利害制衡,利益论,自发,被逼,习惯,规范内植,非形式控制,形式控制,价值共识论,强制论,惯性论,个人行为的选择:价值共识,帕森斯:行动系统包括终极价值系统,决定“应然”问题的竞争领域;而在较低一般性层面上,行动系统的环境则包括自然世界系统。 行动的取向:工具性(目标)、表达性(情感)、道德性(正当) 在多元化的社会

15、,价值共识有无可能形成?,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秩序,杰弗瑞.C.亚历山大:秩序问题在于,个体单位是如何被安排在非随机的社会模式中的,而不论这些单位出于何种动机。 秩序是个体认同集体规范的产物。涂尔干:共享情感、社会整合,道德共同体的礼义秩序:中国人的秩序情结,张德胜:春秋战国时期的价值失范,孔子的“秩序情结”“礼”。 现代化:市场、工具理性主义的局限 面对工具理性的一个取代:儒家道德价值的重建与和谐社会?,何谓和谐?,秩序的重要性与变通、发展 在一种道德秩序下实现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转变:天时、地利、人和 理性规则与道德情感并重 重建社会,共同体(我与他),社会的文明整合:社会共融,社会公共

16、精神的构建,从统治走向共治 社会公共精神是社会自我管理的基础 社会公共精神是社会维系的重要纽带,社会公共精神的构建,注:上表中横轴“1”表示第一位的期望,“2”表示第二位的期望,“3”表示第三位的期望,国家推行的最新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舜的处理办法,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