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摩惯习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民族文化.毕摩惯习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1-1 王进,熊永翔摘要: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在彝族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彝族社会,毕摩惯习作为毕摩赖以生存的精神总根源,既是毕摩特有的“资本“, 也是毕摩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毕摩惯习作为一种分类和区分化原则,既具有毕摩群体的特征,也具有毕摩个体的特质.关键词:布迪厄;惯习;彝族;毕摩;毕摩惯习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0X(2010)04010705作者简介:王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四川 610064;熊永翔,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
2、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云南 650092本文拟运用法国哲学家及人类学家埃尔?布迪厄的惯习理论,结合中国彝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毕摩自身的历史境遇,探讨毕摩惯习的实质内涵与风格特征,尝试为科学地看待和认识彝族毕摩提供一种新视野.一,毕摩惯习是毕摩赖以生存的精神根源布迪厄用惯习代指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有衍生力程序“.“惯习具有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与“ 被自发地看做是重复的,机械的,自动的和复制的习惯(Habitude)“有着本质性区分“.惯习 ,可以说是人们的主观性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通过外在的内在化铭刻在我们的头脑和身体中的方式.换言之,惯习是主体互动的习惯性方
3、式,是主体感知和行动的模型,因而是实践联结社会与个人的途径.惯习使个人的社会实践成为再生产制度的能动中介,同时,惯习也使个人的即兴发挥获得社会力量._2】(就此意义而言,惯习乃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关系的中介物和转换环节.具体来说,在彝族社会,毕摩惯习伴随着毕摩的实际活动,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既表现毕摩的内在心理情感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又表现在毕摩的生活与宗教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方式.毕摩惯习主要表现为:一是精神状态.在彝族社会,毕摩创造,传承并发扬了彝族文化,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无不与毕摩相关联.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4、,承担着多种和彝族生活息息相关的角色.毕摩主要担任着教师角色,收稿日期:201007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史研究“(项目编号 :01JAZJD730002).?l07?民族艺术研究.祭师角色,医生角色,艺术家角色,亡灵导路者角色,裁判者角色等,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生活风尚.在神职生活中,毕摩除了崇信鬼神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神灵信仰或仪式,对毕摩神,护法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的信仰是毕摩群体特有的信仰.这些信仰为毕摩内部全体成员所恪守,是毕摩从事神职活动的信仰力量,是毕摩阶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另外,为了调节毕摩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5、维护毕摩的职业信誉和神职尊严,慢慢萌发和逐渐形成了调节,指导,约束毕摩职业行为的神职道德.三是语言风格.毕摩念诵经文,以语言的魔力赞美,教导,规劝,诅咒,影响神鬼祖先,来调解人们与神鬼和祖先之间的关系.毕摩的经书吟诵有一定的唱及诵腔,旋律多样,或优美或急促或铿锵或慢吟.根据仪式需要,有的凄婉低迷,有的气势磅礴,有的低声慢吟;时而大风起兮云飞扬,时而悠悠情谊绵绵长,时而虎啸深山惊天吼,变化多样异彩纷呈.从彝族毕摩祭祀词汇术语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意识或观念中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的宗教信仰理念:“人神合一“ 信仰理念,“ 崇祖 “信仰理念 ,“万物有灵“信仰理念和“ 鬼魂 “信仰理念 .四是行为规则 .
6、在长期的宗教实践中,为了维系毕摩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指导毕摩成员进行宗教神职活动,毕摩内部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宗教制度,主要包括毕摩惯制和毕摩仪轨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制度不是某个组织自觉订立的强制性的规章,而是在毕摩神职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习俗惯制.这些习俗惯制与毕摩的神职角色和职业活动相联系,为毕摩成员的行为确定标准和依据.五是群体心态.在长期同样的神职工作实践中,毕摩们形成了相互认同的心理和意识.毕摩的群体认同表现为毕摩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以及经常性的交往和联系,如师徒之间的授业解惑,仪式中的互助协作,技艺方面的共同切磋,经书的互换互抄,以及遍访名师的风习等等.为了维护本群体的神圣地位,保
7、护自身的利益,毕摩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出现了委吐蒙格这种毕摩互助的集会形式.综上所述,毕摩惯习既是毕摩行动的动力及其客观效果的精神支柱,也是毕摩所拥?108?有的思想,感情,风格,个性以及种种秉性形态,甚至语言表达风格和策略的基础.因此,毕摩惯习成为了毕摩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风尚,行为规则及其策略的精神方面的总根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毕摩惯习作为毕摩赖以生存的精神总根源是毕摩特有的“资本“. 早在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者那里,“Habitus“就包含了某种类似“财产“ 或“所有物“ 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 “财产“或“所有物“, 都可以成为一种“资本“.在彝族社会实际生活中,毕摩惯习作为
8、一种“资本 “,是内在于毕摩的精神心态和禀性系统之中,也自然地贯穿于毕摩的各种行为方式,态度和作风之中,以及体现在毕摩的行为才能,组织能力和策略制定能力之中.二,毕摩惯习是一种“分类和区分化原则“毕摩惯习既渗透着毕摩所属的社会群体的阶层性质,又表达出毕摩个人的个性和风格,其相互区别性决定于毕摩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路程的特殊性.布迪厄说:“属于同一个阶级的许多人的惯习具有结构上的亲和,无需借助任何集体性的意图或是自觉意识,更不用说图谋 了,便能产生出客观上步调一致,方向统一的实践活动来“.作为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一,毕摩阶层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
9、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护法神以及法具经书的魂灵的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毕摩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其二,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是有关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的习俗惯制以及有关毕摩仪式仪轨的制度规定.其三,毕摩成员有共同遵守的宗教职业道德.这些道德规范用以调节毕摩与神灵,毕摩与信众,毕摩与毕摩之间的关系,带有神职行业的特征.其作用在于维护毕摩的职业信誉和神职尊严.第四,毕摩成员具有一定的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神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毕摩群体的一种自我意识,是毕摩成员团结和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民族文化.情感纽带.总之,由于生存条件的类同,毕摩惯习的统一性既
10、体现为毕摩所属的社会群体的阶层性质,又内在于毕摩的精神心态和禀性系统之中,也自然地贯穿于毕摩的各种行为方式,态度和作风之中,以及体现在毕摩的行为才能,组织能力和策略制定能力之中.此外,惯习既存在于个体身体上和心灵中,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特征.毕摩惯习也是个别的,表达了毕摩个人的个性和风格,其相互区别或差异性决定于毕摩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路程的特殊性.在彝族人看来,毕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这种职业和身份只能在族群内部延续传递,使家族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这份殊荣和地位不能让姻亲家族共享.毕摩传承中规定传男不传女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就非家传的人能够做毕摩来看,毕摩阶层似乎带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
11、是有一定限度的,以不触碰毕摩世袭的血缘准则为条件,主要表现在人们观念中家传毕摩和“之毕“ 的界限非常明确,祭祖仪式和咒人咒鬼,招魂等仪式从不让“之毕 “染指.“之毕“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毕摩谱系,永远也不能发展成为毕摩家族.在彝区你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是有毕摩根根的“,“我们的祖先是毕摩.“ 一般来讲,“ 之毕 “只能是一代人做毕摩,很少有几代人连续做“之毕“ 的.据巴莫阿依调查 ,从事毕摩活动的“之毕“ 代数最多的是凉山盐源县城门洞村的海来毕摩,他们家有四代人做“ 之毕 “,但仍然摆脱不了非正宗的阴影,不能获得祭祖的特权,跻身到与家传毕摩并列的地位.一在彝族社会,毕摩按文化水平,执业
12、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叫“ 毕西 “,意为 “神毕摩“,精通司礼,神断阴阳;二等叫“审毕“, 意为“金毕摩“, 水平超群;三等叫“ 毕尼“,意为“青毕摩“, 司礼过关 ,水平普通 .达以上级别者可自行招徒传授彝经,礼俗.而按照毕摩所具有的知识和本领,彝族社会中从事神职的毕摩在所司职的祭祀或送祖灵等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中,所承担的工作或分工情况也是不同的.可见,由于各个毕摩的生“ 之毕 “即是指非毕摩世家或非正宗出身的毕摩.活经历,不论从年代顺序和环境特征而言,都不尽相同,而且,它们之间是不可化约的._6民国时期庄学本就指出:“笔母(即毕摩)之中又分二类,一为通常之笔母,另一种为专做凶死鬼法
13、事的笔母,如超度枪杀堕岩口亡魂者,称Zibi,各各不相混.“.另据相关调查显示 ,贵州彝区的祭祖毕摩与专事凶性法事毕摩有家传世袭的区别或不属一宗,且这两类毕摩有禁止来往和同食等规定;担任祭祖执祭的毕摩在彝族祖灵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具有与一般毕摩不同的特殊素质和条件.(P 由上可知,哪怕属于同一阶层的各个毕摩的惯习都具有特殊的标志和风格.毕摩群体或阶级惯习的客观一致源于生存条件的一致性,致使实践活动能在客观上趋于一致.同时,生存条件所特有的一致性中的多样性使同一阶级不同成员的个别惯习趋于统一.个体行为倾向系统是其他个体行为倾向系统的结构变体,表现了在阶级内部和社会轨迹中的位置的特殊性.蛇
14、总之,毕摩惯习既具有毕摩群体的特征,也具有毕摩个体的特质,实际上是一种分类和区分化原则.三,毕摩惯习是一种“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嘲毕摩惯习作为一种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或性情倾向系统,用法国学者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Corcuff)对布迪厄关于“ 禀性“ 一词的阐释来说,也就是毕摩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毕摩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毕摩惯习是持久的,即使这些禀性在毕摩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它们也深深扎根在毕摩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毕摩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毕摩惯习也是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
15、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例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例如职业) 也会产生效果,这也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l4f(毕摩惯?109?民族艺术研究.习还具有自我归并和自我同化的倾向.毕摩从事神职工作,充任人与神,人与鬼,人与祖先的调解人,处理信仰事务,为人们谋求平安幸福.在长久的同样宗教实践中,毕摩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有的信仰,形成了一致的习俗惯制,道德规范以及相似相同的仪式行为.这使每一位毕摩成员感觉到大家具有相似性,具有同一种身份,属于同一个职业群体,形成了“我是毕摩“,“我们毕摩“的认同心理和意识.这种心理和意识也借着与其他群体的区别与联系而得以加强.另外,毕摩惯习综合了毕摩的历史经验和
16、受教育的效果,具有历史“前结构“ 的性质和前后一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如着名学者马学良所说,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 “,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毕摩是彝族传统社会中从事宗教职业的社会阶层.毕摩阶层因其为社会提供宗教信仰方面的服务而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声望.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毕摩队伍在新成员的补充和再生产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承制度和培养制度.毕摩的传承和教育维系着毕摩阶层的存在和延续,促进了彝族宗教信仰的巩固和发展.在历史的进程中,毕摩神职地位,身份的传递和毕摩知识技艺的传授,造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摩人才,使毕摩这一神职阶层在彝族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延续.而一代又一代的毕摩在他们的教育
17、活动和宗教活动中,保存和传播着彝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了彝族的传统文化.l81(可见,毕摩惯习综合了毕摩的历史经验和接受教育的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在世间进行传递,长期不断地指导毕摩从事包括神职活动在内的任何社会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毕摩的种种现象不但包含着其自身的历史,重复着自己历史文化的某些部分,同时也在与历史的联系中寻求发展,出现某些传统文化形式变化的突出因素.每一代毕摩都只能在历史的基础上行动,他们与自己的历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毕摩惯习又会在不同的行动场合下不断实时创新和在制约性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布迪厄说:“ 作为生成性图式的既得系统,陨习使一切附属于其生产特殊条件的思想,知觉和行为的自由生产,成为了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说,“ 惯习 “为每个毕摩的自由思想和自由创造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