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44944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形式与政策98897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简答题1、2011 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年来,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答: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

2、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

3、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

4、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世界安全形势新动向:当前时代,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未变,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增长严重受阻,大国力量角逐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战争与地区武装冲突此起彼伏,恐怖活动与海盗行为日益猖獗,领土主权与权益纠纷不断浮出水面,世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核问题僵局难破,国际军控与核裁军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国开始在反导和太空两个战场展开新的战略角逐。典型的问题有:1、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

5、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不断。成为地区动荡的重要诱因3、核问题僵局难破,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依然不容乐观4、反导和太空优势争夺激烈,大国在反导和太空两个战场展开战略角逐5、非传统安全威胁扩展,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6、霸权主义仍然在蔓延、恐怖主义还是在威胁着我们。4、简述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答: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日渐复苏阶段,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一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美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开始受到怀疑,即使国债上限得以提高,仍只是权宜之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

6、续发酵,相关国家在政策调控和刺激经济方面顾此失彼,拖累经济复苏;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害导致经济和贸易状况恶化,也使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二是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扩散,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较大通胀压力,也使发达国家由去年对通缩的担忧转为较强的通胀预期,加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到期,虽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美元走强和资本回流美国等新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四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和日本大灾给国际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挥之不去。5、如何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尽管两岸关系复杂、困难,有识之士仍然不断努力,希望营造一个

7、互利双赢的局面。大家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关系要能够稳步发展,就要从高处、大处、远处着眼。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势而言,下列原则与认识似乎是不可少的: 第一,面对现实,做到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 第二,认识到两岸纠纷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所以两岸问题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要放弃对抗斗争的思维,迈向与人为善、追求最大共识的思维。换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累积善意,多累积成就。 第四,双方考虑彼此关系时,少做无谓的政治符号的坚持,多做以人民的

8、价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民众希望两岸安定、繁荣,希望加强交流、增进利益,两岸政府的政策不应违背此一人心与走向。两岸应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 第五,双方应当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大陆最担心的是,台湾从中国永久分离及因此而带来的不利后果;台湾最担心的是被大陆并吞,并丧失自主性。双方在言行上如能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则两岸关系自有其开展的空间。个人始终认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由与民主蔚为风潮的时代。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度的文明,也发展出很高的政治智慧。尽管两岸情势复杂,只要双方能够掌握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国家

9、和政权的关系摆上正确的位阶,也就是把人民的福祉的考量放在政治权力、政治符号,甚至领土管辖权之上,努力去做,我们相信两岸关系必定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他并就如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提出了三点看法。王毅说,第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 、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

10、加自觉地探索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第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第三,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

11、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王毅表示,以上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2、,需要我们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前瞻性的思考和开拓性的实践。 “我希望并相信大家能够为此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在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1、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加强。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产生与显现了重大的积极性作用。3、和平发展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4、两岸间政治互信有所建立。5、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开放政策。6、国际社会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负面因素:蓝绿两大阵营继续对峙,岛内政局仍然动荡;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仍

13、然有某些实力;国际干预势力不希望两岸走得太近二、论述题: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问题(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

14、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 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2、政治问题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

15、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 23 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 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 40 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3、文化问题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

16、、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3) 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4、宗教问题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

17、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2,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核心的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纵观中共成立 90 年来的光辉历程,正忠诚地实践着三民主义,无疑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首先,从民族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团结。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处于四分五裂的地步。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成立以来,带领人民经过浴血

18、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关系。其次,从民权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处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饥寒交迫、备受奴役的非人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

19、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权利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再次,从民生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毫无幸福可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走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

20、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总之,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下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历史也必将证明,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上谱写出新的闪亮篇章。1、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

21、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近几年来,台湾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也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中山先生的精神”。国共两党均表示继承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你认为“继承”的内涵主要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答:继承的内涵是指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百年历程,精辟论述了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真诚召唤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继承理

22、想和开启新纪元意义。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继承了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任务,继承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坚定支持的“革命事业”贯穿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亲密的合作不仅明指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最忠实继承的是伟大理想和历史任务而非实现前者的道路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丰功

23、伟绩又是与辛亥革命的理想一脉相承。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罢,作为一个政党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深入去想都是为了使百姓过上安康的生活,这正与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相一致的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从这个观点上来讲国共两党的理念是一样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全文始末。纪念辛亥革命等于纪念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不论纪念辛亥革命还是孙中山都使两岸在纪念活动上达到了“统一”。在祖国尚未完成统一、中华民族尚处在伟大复兴征程之时,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的感召下,等同为在“中华”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范畴下:共同尊奉“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言“统

24、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三、材料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 10 月 15 日至 18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共中央

25、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答:众所周知,不同性质的文化可以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前进。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因为相互之间有着历史、地域的差别,也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强权”的例子。比如美国凭借着语言优势,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使其文化成为主流强势文化,并迅速向其他文化渗透。甚至有人曾宣称,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 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

26、一一逐出并取而代之。从美国文化向其他文化渗透并取代其他文化模式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增强我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已经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与政治,以及经济是互相交融,不可分离的,并且如果想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就要加强文化的传播。而文化之所以需要建设,是因为文化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在如今这个太过看重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文化发展的脚步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了。再加上文化本身有着独立的传承和延续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现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此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建

27、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而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最后,如果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社

28、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三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形成一批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链。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 10 月 15 日至 18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29、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2011 年 11 月 21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如何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将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就

30、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谈谈你的看法。我们作为在这重要机遇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着力点。在平时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宣传传统文化,如静心学习研究国学,研习经典名著,国内外优秀文学等等,为树立自己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一方面,要转变就业观念,将所学专业知识有意识的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所学专业知识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的就业创业理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努力。 答:1. 我认为大学生“无业可就”的问

31、题有几个原因:一是尽管中国经济一直强劲增长,但社会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中国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企业还没有完成从中下游加工制造到中上游研发设计的转变,他们利润空间及其有限,同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极少有岗位可以提供给在前期投入了很高学习成本、对薪资有高期望的大学毕业生。二是现行许多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许多专业没有清晰的职业取向而专注于培养学术人才或者职业取向不适合中国国情,大学教育中许多从西方引进的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应用于中国国情,一些课本和老师的知识更新滞后,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之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社会中没有职业可以适用。三是中国大学严进宽出,导致

32、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大学放松了学习,这当中也有少数学生是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又无法学习喜欢的专业而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则是因为观念不正确,认为在小学中学应该以学习为重,到了大学则应该以“社交”为重,结果荒废了学习,出了校园才发现什么也没学到,无法就业。至于“有业不就”则是因为:一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习惯了一直以来的填塞式教育,还保持着一贯的思维惰性,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决断的能力,因此进入大学之后思想迷茫,不知道今后想做什么,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稀里糊涂学出来之后自然不能适应社会,似乎什么职业都不合适、都不想就。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了学校的安逸生活,不去了解社会,害怕进入社会,导致社会“有业”,他

33、却“不就”。二是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胸无大志,加之父母溺爱,于是宁愿在家“啃老”也不去社会就业。三是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导致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有业也不能就的尴尬局面。四是某些大学生思维僵化,只追求少数貌似“条件好的”、对口的职业,导致一些职业竞争激烈,另一些却乏人问津。找工作时观念不正确,享受意识过多,服务和奉献意识不足,对工作条件要求过多,敬业精神不足,于是无形中将自己限制了起来,导致尽管社会有大量职业,但可以选择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如何顺利就业我也做了很多思考,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树立独立意识,绝不依赖家庭和父母。作

34、为一个成年人,自己工作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家庭、回报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事,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找工作,决不能贪图安逸,回家“啃老”。第二,要树立职业意识。在大学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适当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社会所需。这同时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了解自己所长和真正的兴趣所在,然后在大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完善,朝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才能顺利就业。第三,要端正态度。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向环境学习。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是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地工作,工作才会青睐你。第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

35、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是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组成并最终由社会价值决定的,只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生价值。作为享受了国家给予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志,进而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是要找舒适安逸的工作,也不是要找挣大钱的工作,更不要为了有权有势而工作,而是应该去最适合你的地方工作,去最需要你的地方工作,找能最大发挥你的才能和优势的工作,找最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工作。2.我是一名致力于从事媒体工作的即将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兼备抗压抗打击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并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种

36、能力:第一,吃苦能力。在学校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告诉我,记者是一种很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工作,但也是很需要深入社会实践很辛苦的工作。四处奔波,不固定上下班,通宵赶稿是家常便饭,采访受到层层阻挠,需要逐一打通更是常有的事。没有吃苦的能力,是无法胜任记者工作的,自然也无法被媒体录用。第二,坚持不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论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是记者工作本身都是需要的。几乎没有人找工作能够一次成功的,找工作必然是一个双向选择、优中选优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失败和放弃,只有坚持梦想,坚持努力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记者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找出事件真相,写出好新闻。第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37、。前者是找工作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后者则是应变突发情况、抓住机遇时需要的素质。第四,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求职中能够很好的展现自己,很好地和面试官交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记者工作中能与人进行良好沟通也是基本素质,一些成功的记者甚至是交际的专家,从而保持充足的信息来源。第五,有责任感、道德感。这对抵御诱惑有很大帮助。一些大学生找工作误入不法团伙、皮包公司就是因为被金钱、权力诱惑,法律意识和道德感缺乏,对自己也不够负责任。在记者工作中,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第六,不断学习的能力。大学毕业绝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只有在求职和职业中不断学习,才能最终达到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