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1高考语文答题策略初探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都明 高考是考生在考场上能力的角逐,包括各种知识涵养、学科能力在内考试因素所构成的能力必然是考生取胜的关键,这是强调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背景下必须重视也理应重视的视点。同时,高考评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的讨论几年来也使诸如答题规范等非智力因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高考的一个新视点。尤其是分省命题以来,主观表述题的分量越来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我省高考语文学科,由于主观性强、书写量较大,而高考评卷与监控又常常陷于极为被动的状态,长期积淀,高考评卷形成了对答案表述特殊要求,规范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求。这样,如何发挥考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够符
2、合高考评卷的要求,不因答题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是目前高考状态下我们必须着重研究,考生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此外,由于高考命题的延续性,各种题型的设置以及答题要求也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了解这些情况、适应它的要求,无疑能使考生在考场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因而,在高考复习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注意答题的技巧与规范,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得分。现对有关试题的答题规范作初步的探讨,仅供参考。一、审题:要求与提示认真审清题干 切忌盲目下笔 审清题干是正确作答的第一步。考生如果搞不清题干中所包含的设问倾向及考查落定点,就盲目下笔,往往会答非所问。纵然过后修改,也费时费力,且容易造成卷
3、面污损,影响整卷的观瞻效果。比如,2010 年的省质检中,选考的文学类文本第 15 题,题目的要求是:孔老输棋后“静卧繁思” ,进而“大彻大悟” ,他悟到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有不少考生只注意到了“他悟到些什么呢” ,而忽略了后一句“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就一口气列出了好几个内容,等到明白了要结合文本时,答题卡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展开了,造成了严重丢分的现象。同样是这一次考试,选考的文本第 13 题要求的是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可是有不少的学生却依据原来的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作答,结果 5 分全部丢掉。可见,读清楚题干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2的要求虽不是能力,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
4、些题干既含有指令性的要求,同时也隐含着对解题的提示,如 2009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掉歌 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 分) 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答:参考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 、月“新” 、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5、。第(2)题从艺术手法上设置问题,其中的第二小题“从景与情的角度”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 2010 年的省质检中: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 6 题。西江 晚泊赵嘏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注】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6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 (6 分)参考答案 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 (1 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 (2 分)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
6、 (2 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3途之惆怅(1 分) 。(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 ,言之成理亦可。 )其中的“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对此,考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简要阐述。由于我省一再强调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所以几年来考生的高考作文离题现象很少。但是这并不等于考生不用审题,理解作文试题的要求,明白自己的写作方向依然需要加以重视,比如 2009 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 ” ,考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也”字的限定与提示作用。再如
7、2010 年的省质检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杜甫曰“会当凌绝顶” ,苏轼云“高处不胜寒” ,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 。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在“高峰”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但是角度的不同所产生的立意的难易度与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如何选择一个不同一般又适合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与构思还是考生必须审清楚的。至于其它的试题,一般都有一定题型规则与作答要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都已经明晰。临场发挥中,考生应严格按照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克制笔锋,
8、力求精练到位,不能信手涂鸦,如探究题或时文评说一题,针对所问问题,宜分条陈述,先表明观点,再进行论述。避免用描述性语言或形容性语言来作答,导致解答不清,语意模糊。 二、答题:技巧与规范(一)诗歌鉴赏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如 2003 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 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9、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 、 “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 、 “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 ,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析本题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但是,此
10、答案只分析了“咽” ,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2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 2004 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 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5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 【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
11、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 2003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
12、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 。 【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 2004 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 ”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 。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
13、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6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后分说】 (二)文学作品阅读的答题规范 1答题步骤(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
14、”有关。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
15、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72鉴赏须知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
16、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
17、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3答题规范(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作分析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与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与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8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如 2007 年福建高考语文卷 12 题: 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
18、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意思对即可)(2)文章的结构、思路等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表情达意+对表达主旨(结构)的作用。或: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如 2007 年福建高考语文卷 14 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
19、用。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 ;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3)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如 2003 全国高考语文卷 21 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清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案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9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
20、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4)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2006 年福建高考语文卷 12 题:“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 当一
21、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当我们一生忙碌,费尽心机,却不知生的意义而感到悲哀时,我们只好吃吃地笑。 (意思答对即可)(三)关于选考与探究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实行选考的设置,是为了适应新课程选修的实际而精心设计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高中学习期间选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和特长自主选择。从命题者来说,应该在难度等值方面进行研究,精心设计,为考生提供相对公平的选择机会。从课改现行省的试卷来看,选考题所选内容的阅读难度、题量以及分值都力求大体相当。而从评卷结果来看,还是存在着轻微的差别。如 2
22、009 年我省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得分率就高于实用类文本,2010 年的省质检同样也存在这个情况,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高出实用类文本阅读 1 分多。但是,这并不等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一定比实用类文本阅读,从其它新课标实验省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得分也有高于文学类文本的。我们的意思是,在复习知道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选答哪一种文本,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只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验去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解答的文本。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10至于探究题,不管探究是否开放,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依据语文学科的
23、特点设置探究题,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解决问题,正是我们语文界形成的共识。此外,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我们平时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考试必须有答案。”因为,即便考试没有提供答案,评分细则也会有。(四)关于作文(一)总体要求 作文是重头戏。一篇成功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破题、语言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因此考生必须在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作文的审题立意与行文提纲,简洁明晰的提纲是成功作文的开端。此外,破题点题意识应该时时体现,尤其注意行文的第一、二段,材料运用前后及结尾收笔之时,要时刻不忘回应立意。文中的点题形
24、式以独立语段为佳。再者,作文的语言也是关键,可以化用、仿用一些经典的诗文语段,给作文增色。 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考生应该认真拟定一个既包含着材料关键词又漂亮的文题。其次,书写将是作文的门面,应尽力做到书写清楚、不潦草。(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评卷教师的一些心理共性,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注重第一印象高考改卷,由于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寻找捷径。据说,有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
25、奠定了高分的基础。评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甚至是有点偏激) 、出彩,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第二、喜欢条理分明的文章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根据评卷的情况,提几个建议供作文训练时参考: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111每一次的作文应在 60 分钟以内写完,写够 800 字,并做到卷面整洁。 2努力写好开头与结尾(开头要有文采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句,结尾要能收起全文、且有自己的感悟) ,并安排好段落与字数。3写记叙文要有描写,写议论文要有修辞方法的运用。三、卷面规范 网上阅卷是以扫描的形式来反映考生的试卷情况的。因此,考生切记应该在答题卡要求的范围内作答。不要超出边框,不要用箭头圆圈标识,不能涂抹擦拭,以免试卷扫描不清影响评判,或因墨点污损而被另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