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单元 冷战对峙及以后的世界 第十八单元 冷战对峙及以后的世界考点清单考点一 冷战冷战的发生概念二战后的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背景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欲望十分强烈,对社会主义怀有敌意苏联方面二战后,苏联西部边界向西推移,在 东欧 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 社会制度 的不同导致双方对抗、冲突不断表现政治方面年 “ 杜鲁门主义 ”出台(冷战开始
2、)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军事方面年北约组织的建立德国的分裂背景二战后,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分歧过程年,“柏林危机”爆发 年月,联邦德国成立;月,民主德国成立影响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华约组织建立时间年影响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洲的联合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过程世纪年代, 欧洲煤钢共同体 建立年,欧洲共同体建立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 欧洲联盟 作用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3、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当前国际格局中成为重要的一极认识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协调国家间的关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应积极参与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合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欧共体形成过程中有何变化?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怎样?说明了什么?()规模变化: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演进趋势: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说明:稳定的国际环境、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家间的合作能促进国家的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尊重各国差异、努力协调各国关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团结合作。欧洲联盟的成立和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推动
4、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年中考年模拟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发展过程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纪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 “ 新经济 ”日本的崛起原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 民主化 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外部)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内部)表现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成为 政治大国 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有哪些?()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
5、增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获得空前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欧洲国家走向了联合,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表现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 社会保障法 ,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立法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是什么?背景: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6、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主要内容:涵盖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各个方面。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利;缓和了社会矛盾冲突;但未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也未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考点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年,以苏联为首的 “ 经互会 ”成立斯大林要求按照苏联模式对经互会其他国家进行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苏联的支持,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过程年, 赫鲁晓夫 进行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苏联把
7、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 方面东欧剧变原因世纪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推行 “ 和平演变 ”战略世纪年代末,受 戈尔巴乔夫改革 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结果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苏联解体原因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后进行了政治改革;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年月日,政变失败时间年底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
8、的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启示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依法治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实事求是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的改革各自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直接导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解体。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9、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等。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背景二战后 民族解放 运动高涨,获得独立的国家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时间年月内容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意义形成了“万隆精神”;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 发展中国家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非洲年”表现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年,埃及共和国成立;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标志 年,非洲有个国家获得独立,称之为“非洲年”发展年, 纳米
10、比亚 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第十八单元 冷战对峙及以后的世界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表现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 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年,经过多年斗争,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动摇并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冲击了美国的政治霸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考点五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背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建立 年月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
11、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重要机构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个 常任理事国 和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主要职权根据安理会或联大决议,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作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世界贸易组织背景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 趋势加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成立年月日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
12、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作用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 联合国 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重大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使中国享受多边、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争端的特设机构和程序,较好地解决中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能使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多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考点六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背景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表现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13、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的深层矛盾爆发典例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 “ 单极世界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联盟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表现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 和平崛起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表现年, 不结盟运动 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
14、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纪国际格局经历了哪三次变动?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国际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三次变动:世纪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纪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世纪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和新兴势力的崛起等。()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第一次,在巴黎和会上
15、,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等合理要求,但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支配下;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国该如何应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考点七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发展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
16、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世纪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 信息时代 ”意义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冲击,现代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 生活模式 和文化观念,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年中考年模拟续表妇女地位的提高表现世纪末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 选举权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生态与人口问题表现随着全球范围 工业化 的推进,环境恶化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水资源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严重人口增长过快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巨大差距应对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易混易错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性质是一样的。 ( )提示: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但性质却已发生了变化。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组织,欧洲联盟属于政治经济联盟。联合国和是两个国际组织,两者没有隶属关系。( )提示: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组织。 即世界贸易组织,是由经济体参加的国际经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