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42159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432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目录發刊辭 湯一介(1)帛易與漢代今文易 劉大鈞(1)尚書學研究概況 吕文郁(12)關於近年來詩經研究的兩個問題兼論詩經人文精神的現代價值 趙沛霖(44)三禮研究的大勢與問題 彭林(69)春秋學研究的現狀及相關諸問題 趙伯雄(79)詮釋學的研究現狀及前景 景海峰(87)關於韓國儒學的報告 韓 崔根德(113)19862006 年期間越南的儒教研究現狀與問題 越 阮金山(118)五經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荷 施舟人(134)論儒家的“知行合一” 湯一介(139)東漢今古文學的變化、興衰與合流 陳蘇鎮(149)基於文獻學的經學史研究 日 橋本秀美(163)“不安其用而樂其

2、辭”論帛書易傳 “德義”視野下的易學詮釋方法 徐强(177)胡瑗對程頤易學的啟發與影響 姜海軍(193)春秋時代的孔子形象 王豐先(209)從“賦詩斷章”到“通經致用”中國古代詩學傳統的形成探原 馮一鳴(234)連續性與斷裂性試論清代考據學的理論前設 張永奇(256)論語義疏的體式與結構及其詮釋學意義 甘祥滿(266)邢昺論語注疏的注釋特色 唐明貴(291)趙岐的孟子章句及其孟學思想 李峻岫(308)版本再造的“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以中庸集解 、 中庸輯略爲例 嚴佐之(324)穀梁單疏本與注疏合刻本考 張麗娟(344)孫奇逢四書近指編纂與刊刻考略 谷建(366)鹽鐵論校注校讀記 楊軍(37

3、5)尚書正義校點質疑 周粟(381)儒藏編纂學術談 孫欽善(401)儒藏總目之編纂 張玉範沈乃文(417)古籍校點誤例辨正儒藏校點書稿審閲劄記 張衍田(433)關於儒藏精華編張載全集編校的思考 陳俊民(484)儒藏編纂隨劄目録版本校勘六則 李暢然(498)“他校”小議 沙志利(521)編後記 (534)徵稿啟事(附録:撰稿體例) (535)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目录易文獻學津涉參與儒藏精華編書稿編審的初步體會 郭 彧(1 )今本易傳成書新説 劉新華(22)周易折中 “折中”義探研 王豐先(40)毛詩興義與序義比較研究 王承略(66)論陳喬樅與王先謙三家詩學之體系 李 霖(95)論周禮 “雲門

4、大卷”不是雲門與大卷二樂 陳 殿(114)陳澔禮記集説之版本析論 劉千惠(124)杜預左傳 、韋昭國語注比較 李 僅(145)葉夢得的春秋學 胡宇芳(164)論語校釋叢劄 孫欽善(182)語乎,論乎?論語名義及簡稱問題 劉 斌(208)評儒藏本論語義疏 日本 影山輝國(230)唐代三家孟子注考論 李峻岫(241)魏晋禮制與經學 日本 古橋紀宏(254)新版儀禮注疏校點訛誤舉隅 張 文(296)陳獻章集點校補正 黎業明(314)揅經室集版本續考 沈瑩瑩(341)儒藏編纂隨劄(其二)目録版本、標點文字七則 李暢然(363)1周易之内聖外王一體兩面思想 金春峰(384)論語學成因探析 唐明貴(406

5、)緯書的歷史觀 任蜜林(422)“子長愛奇”説平議 沙志利(448)王肅經學思想辨詁 李中華(458)論語義疏人性論疏解 甘祥滿(490)王通儒學體系發微 陳啓智(506)試論蘇轍的“尊孟”與“非孟”以孟子解爲中心 谷 建(537)朱熹心統性情説再議 蒙培元(554)周海門哲學中“天”的内涵及其與“性”的關係 代 超(570)江右王門聶豹、羅洪先的歸寂、主静之學 張學智(583)船山視域中的陸王心學 張永奇(605)“修己”与“治人”王船山對大學義理的重構與闡發 陳 明(622)張爾岐的天人性命之學 汪學群(647)未來世界和中國文化傳統 瑞典 羅多弼(659)先秦尚書流傳情况研究述評 周 粟

6、(666)秦漢博士制度研究綜述 方 麟(683)關於儒藏工程意義的新思考 胡仲平(708)徵稿啟事(附 撰稿體例) (713)3 目 録 詩經六義新解:風賦比興 雅頌 馬 昕 (1 ) 四家詩在漢代不同的學術地位和歷史命運 王承略 (31) 春秋三傳詮釋春秋所採立場之比較研究 以三傳對宋襄公事蹟論述之不同爲例證 張端穗 (64) 春秋三傳“注疏暠中的屬辭比事考 趙友林 (87) 史記中的周公演義 以周公故事爲中心的研究 何晉 (102) 論鄭玄論語注的經注思維及其經學思想 車行健 (110) 正蒙分篇原则考 魯鵬一 (130) 孔門理財學及其在世界的影響 歐陽哲生 (142) 蜀石經續刻、補刻

7、考 顧永新 (161) 宋刻單疏本傳本考 張麗娟 (180) 真德秀文集元刊本考論 谷 建 (197) 李文藻學行雜考 潘妍艷 (208) 陳獻章集點校補正(續編 ) 黎業明 (222) 日知録集釋校點獻疑 李峻岫 (255) 詩三家義集疏點校獻疑 陳錦春 (267) 1從文字的創造到易經系統的形成: 中國原始文化特有的占卜學 法汪德邁(L 湪onVandermeersch)(316) 孔子“中暠“和暠思想及有關文獻辨析 孫欽善 (325) 孟子的觀人術與氣論 劉子立 (333) 平議儒家的“權暠 譚忠誠 (349) 西漢新儒家與“獨尊儒術暠 周桂鈿 (359) 讖緯與災異論 陳侃理 (378

8、) 論元儒吴澄的四書學 周春健 (391) “通經以明道暠如何可能 對戴震解經方法的詰難及其回應龍 鑫 (405) 戴震的通經濟世思想及其影響 徐道彬 (422) 夷夏視域中的治統問題 王豐先 (435)4 目 録 論王弼周易注對“位暠、 “應暠觀念的重視和運用 從“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暠的標點談起 甘祥滿 (1 ) 孫綽論語注中的孔子形象 閻春新 胡惠明 (19) 經學解釋:訓詁與義理之間 以論語 “克己復禮暠程朱説爲例 刁小龍 (32) 論邢昺論語注疏解題對皇侃 論語義疏解題的繼承、調整與創新 楊新勛 (44) 論馬端臨對朱熹詩經學説的反駁及其原因 傅 佳 (59) 明儒羅欽順理氣思想評述 秦

9、 峰 (72) 李光地之大學古本説 王豐先 (91) 重評子貢詩傳 、 申培詩説的造僞與辨僞 以明代中晚期的經學復古運動爲背景 馬 昕 (106) 評閻若璩的二難推理 尚書古文疏證研究之二 楊善群 (118) 論程瑶田的喪服學 馮 茜 (141) 唐至北宋科舉制變革與孟子經學地位的確立 李峻岫 (159) 宋代四書詮釋之歷程述論 姜海軍 (176) 1周易注疏合刻本的卷次與體例 張麗娟 (191) 周易傳、義分合考 顧永新 (204) 真德秀文集明嘉靖刊本考辨 谷 建 (223) 古逸叢書本爾雅版本考 蔣鵬翔 (234) 注疏合會的三種模式 儒藏編纂隨劄(其三) 李暢然 (249) 理解版本的

10、方法與效用 葉純芳 (260) 撫本禮記金履祥批點小識 廖明飛 (273) 古文尚書撰異文字校勘識誤 周煦陽 (286) 春秋左傳讀校讀劄記 吴冰妮 (301) 中華書局版抱經堂文集 顧千里集校點指瑕 沙志利 (311) 清高宗弘曆“曆暠字避諱芻議 吕友仁 (323) 概説“二十四史暠 張衍田 (335) 試論儒家詩教在唐代詩論中的顯隱表現 楊韶蓉 (370) 清代進士人數及相關問題 王金龍 許楊帆 (382) 徵稿啟事(附 撰稿體例)5 目录论语校释丛剳(续)仁者穷通以“井有仁焉”为个案经典:诠释转换与意义生长以论语 “回也其庶乎屡空”之注疏为例郭店楚筒“息”字与仁之诸体析论论刘宗周哲学中的

11、易道思想江右王门学者邹东廓研究综述两汉十翼称经考关于嘉佑石经的几个问题程氏易传刊编中的两个问题试析八行本孟子注疏解经的版本价值“海西好” ,抑或“东人姝”?从訄书原刻手写底本论拉克伯里“西来说”之推演胡方平生平及著作考订元代诗经著述杂考来知德周易集注初刻本考启蒙附论作者考春秋左传读解释经传之方法与特点从文献学角度出发周礼正义,天官点校商榷中华本孟子正义点校指瑕(上)欧阳德集校点指瑕“理一分殊”与全球地域化说科学与儒学传统儒家伦理与公共道德儒藏精华编已出书书目书讯陈奂诗毛氏传疏王鸣盛尚书后案宋人文集两种清人公羊学著作三种真德秀四书集编天禄琳琅研究(148)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征稿启事(附撰稿体例

12、)日期: 2010-07-21徵稿啓事一、本集刊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暫擬每年出版一輯,每輯約 4050 萬字。二、本集刊爲學術刊物,旨在貫徹百家争鳴原則,提供學術園地,面向海内外學界徵稿。三、本集刊徵稿範圍主要爲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四、本集刊來稿均由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集刊編輯部進行初審;初審通過的稿件,再請相關領域的兩位專家匿名評審;編委會根據評審意見,討論決定是否採用。結果於收稿後三個月内回复稿件作者。未經採用的稿件除手稿外,一般不予退還。五、本集刊編輯部對已採用的稿件,做必要的編輯加工,

13、一般不逕做内容修改;如需修改,提出意見,與作者溝通。六、來稿如涉及版權問題,由作者負責。七、來稿請遵守本刊所登撰稿體例的要求。八、來稿請同時詳細提供作者的通信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以便聯繫。來稿信封正面或电子郵件主題中請寫明“集刊投稿字樣。九、本集刊出版後 30 日内,編輯部將向作者支付稿酬並寄贈樣書 3 册。十、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集刊編輯部通信信息如下:郵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 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曹建收(郵編 100871)電話:86-10-62767810 傳真:86-10-62767811E-mail: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編委會撰稿體例1.手寫稿件需字體規範,工整清晰,繁體横

14、排;打印稿使用 A4 紙打印,繁體横排,同時提供電子版;直接電郵投稿者,用 word 文件,繁體横排。兩萬字以內爲宜,特殊稿件字數不限。稿件應提供三至五個關鍵詞及三百字以内的中文提要。2.作者姓名置於論文題目下,居中書寫。作者單位寫在文章末頁下端。3.使用新式標點符號。4.正文每段首行起首空二格;文中獨立段落的引文 ,首行另起空四格,回行空二格排齊。獨立段落的引文其首尾不必加引號。5.凡帝王年號或干支紀年,須附圓括號注明公元紀年,其首不必出“公元”二字,其末不必出“年”,例如:漢武帝元狩二年 (前 121)。6.所有圖表必須清晰,並標明編號,例如:圖一、圖二或表一、表二; 同時須在正文第一次提

15、及時隨即列出,或注明圖表編號,如:(見圖一)、( 見圖二)或(見表一 )、(見表二)。圖内(表内) 文字也用繁體。7.注釋採用當頁腳注的形式,注釋號碼用阿拉伯數字加圈表示,如 1、2。正文中的注釋號碼,凡注各句者,置於各句標點符號之前;凡注引文者,如引文爲完整段落則置於引文的句號、下引號之後,如引文爲節引則置於下引號之後,句號或逗號之前。8.文中數字原則上使用漢字數字表示,阿拉伯數字僅限於公元年代和現代形式出版物的頁碼。9.各章節或内容層次的序號,一般依一、(一) 、1、(1)等順序表示。10.著作引文出處除常見古籍可以在引文後用圓括號括注書名篇名以外,一律用腳註注明。行文格式如下:(1)引用

16、古籍,應標明著者朝代、著者姓名、書名、卷次、卷内頁碼、版本。例:(漢) 毛亨、鄭玄(唐)孔穎達毛诗注疏卷三之二,第二頁,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學刻道光六年修補重印本。(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二,第二十三頁,民國間船山遺書 本。(2)引用專著及新版古籍,應標明著者( 清代及以前者加注朝代,朝代名用圓括號括注; 國外者加注國别,國别用方括號括注)、書名 (屬於叢書者再標明叢書書名 ,西文書名用斜體)、章節或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及版次年代、頁碼。例:朱自清詩言志辨賦詩言志 ,朱自清全集第六册,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44 頁。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7、出版社 1988 年版,第2225 頁。王叔岷古籍虚字廣義,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年版,第 430 頁。(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四,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9 頁。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1 頁。JosephNeedhan,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 VolumeII,CambridgeattheUniversityPress,1956,pp.10-13.11.引用專業期刊論文,除著者、論文名(西文論文名加雙引號) 外,還應標明期刊名、年代卷次(輯刊或集刊一類出版物標出版地、出版者及版次年代) 、頁碼。引用專著篇名仿此。例 :聞一多東皇太一考,文學遺産1980 年第 1 期,第 3 頁。張岱年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德力、剛柔的論争, 國學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 頁。12.引用報章論文,除著者、論文名外,還應標明報章名、發行日期和版面。例:錢仲聯清詩簡論,光明日報 1983 年 12 月 27 日,第 3 版。13.爲避免繁複,再次徵引同一文獻時可略去出版者和年代,只注出作者、書名篇名、頁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