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禅学精神在舞蹈作品《独树》中的体现.pdf

上传人:学资料 文档编号:23417976 上传时间:2024-04-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学精神在舞蹈作品《独树》中的体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禅学精神在舞蹈作品《独树》中的体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禅学精神在舞蹈作品《独树》中的体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3 2023.10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文/张惟婷禅学精神在舞蹈作品独树中的体现禅学精神是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美学思潮之一,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而形成,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为传道法门;以“静默观止”作为看待世界的原则;以“自心即佛”寻找内在的自由通达;以“直觉顿悟”标志审美意境。而独树是由王玫老师编创的“不同寻常”的蒙古舞民间舞作品,本文从该作品的审美特征、内在旨趣、深处意味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别凝练出特点,探讨禅学精神在该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舞蹈语言和意境构建,揭示了禅学对舞蹈创作的启示与影响。探索禅学与舞蹈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丰富对

2、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禅宗,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可见,其核心思想和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四大美学主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禅学思想相关的书籍中,虽未直接谈论过乐、舞、诗,但其核心的思想内核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从而间接作用于艺术作品当中。独树介绍舞蹈作品独树是由王玫老师编导的蒙古族民间舞作品。该作品虽然是蒙古舞蹈题材,但与我们熟知的学院派蒙古舞蹈大有不同。从动作上来讲,该作品没有运用柔臂、硬肩、拉背、马步等基本动作元素,而是对日常走路时的动作和状态加以艺术化处理,作为整个作品的主要动作构成

3、;从符号上来讲,该作品并没有借助常见的大雁、天鹅、骏马等典型的蒙古族符号进行形象刻画,该作品甚至没有刻意塑造形象;从审美风格上来讲,一般的蒙古族民间舞表现豪迈的男子气概抑或优美绵长的女子情怀,而该作品则利用不同寻常的动作语汇营造出耐人寻味的复杂情感。从以上种种因素可见,该作品与传统意义的民族民间舞大有不同,如果不见节目简介,很少有人会将其定义为民间舞。编导王玫老师在谈到该作品的时候说道:“传统舞蹈编创的核心依然是今天的编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传统,第一受今天的制约,第二受编导本身的制约。”民族民间舞从民间走向舞台,是通过专业舞蹈从业者到民间当地进行采风、深入当地生活等方式进行学习的,再根据专业舞

4、蹈的审美要求和范舞蹈艺术与哲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导入禅学梗概禅学精神在中国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绘画和书法中,禅学精神强调真实与直觉的表达,追求超越形式和技巧的境界,艺术家通过寥寥数笔就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气韵。在园林艺术中,景物布局、构造和元素选择都体现了禅宗美学的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禅学还对文人雅士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泽厚先生就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对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44 2023.10式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因此舞台上的民间舞和真正的传统民间舞本身就有一定的区别,然而我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刻板定义来自舞台上的民间舞

5、,自然也就不是本真的民间舞。审美特征:“无我之境”与“主客消融”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古典哲学抑或现代哲学,“人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如何作用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何”,这种思考始终是思想家们的终极命题。与儒道的“天人合一”异曲同工,这样的思想在禅学中则体现出“主客消融”。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讲道:“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个体和外界之间的界限是虚幻的,禅修者通过体验直接的、非概念的存在,体会到自己与外界之间的无缝连接。在这种体验中,个体与环境、物质和精

6、神融为一体。对于“无我之境”而言,禅宗认为自我(个体意识)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实体。禅修者通过禅定,逐渐超越个体的界限和概念的束缚,直接体验到没有固定、独立、永恒自我存在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个体的分别心消失,只剩下纯粹的存在感和智慧。“这是因为自己既已与佛融为一体,我已消失在宇宙本身的秩序生命中,自然也就不再存在包括愉快在内的任何我的情感了。”不管是“主客消融”还是“无我之境”,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小我”隐入“大我”之中。这样的思想在作品独树当中的体现可以用“空”与“圆”两个字来概括其审美特征。在禅宗思想中,“空”通常指的是“般若空性”。它表示一种本体观念,认为所有事物

7、都是无常、没有永恒实体的,因此在艺术中可以表现为没有明确指代意义的形式、消除风格界限的动作等。从舞蹈本体最重要的动作说起,在作品中舞蹈的本体动作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元素。这种选择消解了不同舞种之间的差异和特征。通过摒弃特定舞蹈风格的标志性动作,作品打破了常规的舞蹈框架,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让观众在超越传统舞蹈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从形象塑造来讲,作品中没有群舞与领舞的主从关系,没有突出任何一位个人形象,也没有从情感方面塑造轻易可被感知的具体形象;从结构上来说,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层层递进,不管是音乐节奏还是动作幅度,始终都保持着一个节律平稳进行;男女舞者的动作

8、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男女动作的性别区分;在作品中可以将舞者本身(蒙古人)理解为主体,将苍凉的草原和舞台8区的独树(大自然)理解为客体,舞蹈中有节律的动作与天空中白云的飘动相得益彰,舞者悠然自得的表演和绵长的蒙古族民乐仿佛人与自然浑然天成,不分你我。总之,就是将个体思想情感淡化、单人形象模糊,没有过分外化的情感宣泄,也没有指意明显的价值主张。其次是“圆”,我们可以将“圆”理解为更抽象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圆”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往复、回环的运动或思维模式。它代表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循环与重复,暗示着生命的周期性和永恒性。这种抽象的“圆”概念可以在艺术作品、哲学思考中得到体现,传达着宇宙的律动和

9、事物的无限回归。“圆”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变化、循环和往复的本质,并在个体与整体、内在与外在之间构建起一种有机联系。独树当中的标志性动作走路,不同方向的走路、不同人数的走路、不同节奏的走路、不同形态的走路,跟随着音乐的节律行走出场,再随着灯光的熄灭行走下场,行走的流动感始终存在且永不停歇,它是一个无限重复的形式,仿佛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周期循环与永恒不变。内在旨趣:“直指人心”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向外传教的十六字大纲。禅宗传教不编著专门的经书,没有经文供禅修者参考,禅学认为文字和语言的局限性会导致意义的遮蔽,有些东西无法用文字准确表达,

10、因为言语往往无法完全捕捉到情感、直觉或非理性的东西。这样的思想强调在场、体验、参与,与舞蹈艺术的本体特殊性异曲同工,舞蹈艺术作为以人类肢体为媒介的艺术,是转瞬即逝、无法复刻的,纵使再优美的辞藻也无法再现与描述现场观看舞蹈的艺术感受。然而,作为观众去欣赏舞蹈,同样也不如身体力行地去参与舞动这样来得更加“直指人心”。因此,舞蹈的身心结合便是该思想的最好体现,在舞蹈表演中,身体和心智(心理和情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理解舞蹈的身心结合意味着将身体和心智视为一个整体,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和情感表达来传达他们的内在世界,观众在观赏舞蹈时也可以通过身体感知和情感共鸣来理解舞者表演中的情感和意图,这是超越文字语

11、言之上更直接的表达。“顿悟”是禅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笔者认为其思想本质与“不立文字”是相似的,都是强调超越文字理性的内在感悟。“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顾名思义,“悟”可以理解为感受与直觉,正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与艺术的“通感”相似。独树并不是一个叙事性剧情舞蹈,它并不是想让观众试图理解作品要表达什么内容;但独树也不能被称为观赏性舞蹈,因为单一的动作和情绪以及怪异的双人造型配合仿佛并不具有观赏性。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可以被归类为表现性舞蹈,它强调的是表演的过程而非具体的再现,更注重抽象的表达。作品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并非绝对的,而是为了创造出无尽的意义解

12、读而存在。通过轻微的再现和重要的表现,这种舞蹈形式在单一的元素中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意义。它以符号和象征为媒介,通过舞蹈语言的构建和表演技巧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观众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体验,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作品,从而赋予其多重意义。编导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熟悉的技法来表达情感体验和审美理念,在创作手法上注重情感和理念的表达,很少关注具体指向和物象的再现。追求超越感官经验的内容和主体意识的表达,力图突破观者对具象化感受的习惯。编导借助独特的创作技045 2023.10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法,以非常规的方式传达情感和审美的抽象概念,运用符号、象征、隐喻等手段,通过舞蹈的语言和形式

13、来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深层意味:“静”“净”“境”在禅宗中,“静”“净”和“境”是重要的概念。禅学认为,“静”通常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定。它是指通过冥想和知觉,使心灵从嘈杂的思绪和纷扰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宁静。在这种静的状态中,心灵能够平静下来,超越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从而能够更清晰地体验当前的存在。“静”与时间有关,时间与节奏有关,舞蹈作品独树是将马头琴作为伴奏乐器,音乐全程没有快慢起伏的变化,一直是利用悠扬、婉转的马头琴保持着4/4拍的平稳节奏,配合蒙古语的女声演唱,整个舞蹈的动作节奏、结构发展都是跟随着音乐保持着同样平稳的速率成就该作品的“静”。禅

14、学认为,“净”意味着心灵的纯净和清明。它指的是通过修行和觉醒,清除心灵中的烦恼、妄念和执着,使心灵恢复本来的清净和透明。“净”的状态下,心灵不受执着和烦恼的困扰,体验到内在的平和与智慧。通过净化心灵,人们能够更好地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超越相对的表象,以及个体自我对世界的扭曲认知。“净”在独树中可以被理解为纯粹与干净,动作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并进行艺术化改造,在此过程中不断将最重要的部分简化、凝练,就像“螺丝结顶”的音乐创作手法一样,得到最简单但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动作走路。简约甚至单调的动作是该作品饱受争议的关键点之一,与它的音乐节律一样,用日常化且不断重复的简单动作代替繁杂炫技的技术技巧,用由内而

15、外吐露出的自在盎然代替过分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营造出时间的静止感、空间的永恒感,仿佛进入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与外界的喧闹隔绝开来。“境”通常指的是环境或境界,更倾向于内心的境界或体验。它表示通过修行和觉知,内心能够达到一种超越个体自我的境界,与周围环境和一切众生产生无分别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超越了对事物的二元对立和执着,体验到统一和整体性。“境”在独树中可以被理解为“意境”,汪裕雄曾言:“造化与心源结合,意境由此产生。”在笔者看来,“造化”就好似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心源”就好似艺术作品中的内容,独树将独特简单形式与耐人寻味的内容良好结合,便营造出自然朴素、除去世俗浮华、回归本我、拥抱天地的大美意境。“禅”文化蕴含着广博而深邃的内涵,其独特的观察角度传达着生活的智慧。它引导着人们朝向内心深处寻求,领悟“禅”的深远含义。“禅”作为一种理念,舞蹈则成为其表达的载体,二者交融而成,引发了身心之间的对话。尽管笔者并不清楚编导王玫老师是否意识到其作品与禅学的契合,但从观众的视角来看,笔者发现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禅学意味。“禅”的美学和哲学价值滋养着艺术的发展,启发人们关注内在,明晰心性,通达人生的智慧光芒。中国“禅”文化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思路与审美境界开辟了崭新的视野,也为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反思。(华南理工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