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讲 夏商时期的南土5.1 夏商和夏商时代的中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到三代同期说,到未知世界的发现5.2 商代南土:盘龙城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 75400 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宫殿:“前朝后寝 ”、廊庑环绕庭院盘龙城的讨论:商代南土是否抵达长江一带与传播论的关系5.4 商代南土的土著化范例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1989 年发掘,一棺一椁,出土器物达 480 件,年代大体等同于二里冈时期。中原风格与地区风格并重5.4 南土之南湖南湘江和澧水流域出土的商代铜器5.5 文明
2、之外:四川三星堆1986 年 79 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第六讲 历史重构:作为黄金时代的西周6.1 西周的建立6.1.1 先周:文武之前的周人姜原感巨人迹而有弃公刘迁豳诗 大雅 公刘古公亶父(太王)迁周原季历昌发灭崇迁丰6.1.2 武王伐纣“观兵”灭商(1040 BC ):牧野之战6.1.3 周初政治的瓶颈危机武庚三监之乱周公还政:成周的建立;成周八师6.2 西周王系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昭王南巡不返;穆王荒服不至;共和宣幽:宣王千亩丧南国之师而料民6.3 西周初期的主要封国王室子弟:虢(虢仲,虢叔)、卫(武王弟康叔)、晋(康王弟叔虞)、鲁(周公);燕(召公);功勋:齐(太公望);旧族
3、:宋(微子启);焦(神农);祝(黄帝);蓟(帝尧);陈(帝舜);杞(大禹);6.4 共和841BC,国人暴 动纪元启始;国野之分和国人在早期政治中的地位;6.5 西周政治制度6.5.1 内服制度卿士寮、师保、尹、三有司(事)师、亚、旅6.5.2 外服制度五服:“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 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6.5.3 兵制宗周六师,成周八师;6.6 西周经济制度6.6.1 “有亡荒 阅”6.6.2 助田制:九一而助6.7 西周考古6.7.1 先周文化:1933-1935 年宝鸡斗鸡台墓地6.7.2
4、 西周考古学分期早期(武王昭王);中期(穆王夷王);晚期(厉王幽王)典型器物:陶器鬲罐豆簋组合;铜器鼎簋组合;6.7.3 东西都周原:岐山凤雏、扶风召陈建筑遗存;先周甲骨;铜器窖藏(裘卫四器和微史器群)沣镐:井叔墓葬;洛邑:庞家沟墓地;6.7.4 燕国:琉璃河遗址;6.7.5 晋国:天马曲村遗址;6.7.6 卫国:辛村墓地;6.7.7 齐国:临淄齐故城;6.7.8 鲁国:曲阜鲁故城;兖州西吴寺;6.7.9 滕国:滕州;6.7.10 应国:平顶山;6.7.11 虢国:三门峡上村岭墓地;6.7.12 鱼国:宝鸡茹家庄、竹园沟;6.8 西周铜器与西周历史利簋:武王伐商;何尊:营建东都;宜侯矢簋:东土
5、关系;史墙盘:西周前期历史;毛公鼎:宣王中兴;虢季子白盘:伐猃狁;6.8 宗法制大宗与小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祧6.9 昭穆制昭穆互轮;左昭右穆6.10 封建制以藩屏周,封邦建国建国-立家第七讲 东周的政治和文化7.1 东周编年春秋战国分野:基于文献的区分春秋与左传476BC:周元王元年7.2 东周时期的政治线索共主时代向混乱时代的转化周天子式微;春秋五霸的崛起;战国七雄的并立;宋之弭兵运动579BC:宋大夫 华元;575BC 晋楚鄢陵之战,楚败。546BC:宋左 师官向戌;卿大夫崛起鲁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537BC“四分公室”四氏代齐 489BC:田乞立悼公;481BC 田常
6、立平公三家分晋 453BC华夷之辨:从种族转向认同7.3 中原地区:东西周,三晋636BC 晋文公 继位632BC 城濮 战争:楚北向受扼;践土之会453BC 三家分晋334BC 徐州相王周文化的主要继承者;7.4 齐鲁地区:685BC 桓公立; “尊王攘夷”:抗戎救燕,存邢救卫;遏楚651BC 葵丘会盟481BC 田氏代 齐儒家7.5 吴越地区506BC 吴破郢都494BC 夫差伐越482BC 黄池之会;勾践伐吴;473BC 吴灭 越;徐之会;兵家和吴越兵器7.6 荆楚地区613BC 庄王立;606BC 庄王 观兵于周郊598BC 必之 战道家7.7 巴蜀地区7.8 秦牧马西陲,流于戎狄之间
7、7.9 草原地带夏家店下层文化:农牧结合夏家店上层文化:游牧文化7.10 岭南地区夔纹陶文化米字纹陶文化岭南地区与南岭以北文化的关系7.11 西南地区石寨山文化庄乔王滇与边缰文明的认知7.12 编户齐民7.12.1 定义将本属不同领主的庶民转化为国家编户制度下的平民7.12.2 西周晚期的料民7.12.3 前六世纪的改革运动核心:将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转变为耕战合一的齐民社会;以军功为基础的爵位制度天爵和人爵7.12.4 秦地改革与统一的关系第八讲 秦:中国的统一8.1 文本中的秦和秦始皇文本的多元性孟子 离娄下“ 晋之乘,楚之俦杌,鲁之春秋,一也。 ”墨子 明鬼下“ 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
8、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齐之春秋” 。西汉对秦代文本的篡改过秦论VS 泰山刻石:以天下为寇仇,黔首是富文本对秦的侮辱性描述郑国渠的开凿和逐客令秦王政的身世8.2 秦的统一8.2.1 秦统一前的东向战争331BC 秦夺 魏河西地:全面东进的起始316BC 秦灭 蜀:秦灭楚之前役312BC 秦得 汉中308BC 秦夺韩 宜阳260BC 长平之 战:山东无力再战8.2.2 秦统一战争8.2.3 秦为何能统一?民风说“重功利, 轻仁义”,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 贫子壮则出赘。借父 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啐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妇姑不相 说,则反唇而相讥。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
9、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趋势说:人心思定工具说:铁器时代社会进化说:改革最彻底苛法说:连坐地埋说8.3 秦政的建立221BC 秦统 一,定都咸阳8.3.1 郡县制度8.3.1.1 郡县制的起始王制“天子之 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内外诸侯之分:世与不世古代城市的区分:史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左传“邑有宗 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8.3.1.2 秦郡县制的特点地方行政机构:郡县两级;守令行政,守、尉、监三事;乡里机构:8.3.2 中央官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8.3.3 销兵平城8.3.4 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强干弱枝8.3.5 法治史记“
10、秦代周德,方今水德之始,皆上黑,数以六为纪。 ”“户籍相伍”制:编户制度;云梦秦简8.3.6 整齐制度8.3.6.1 文字统一:小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 博学篇8.3.6.2 货币:上下币制度8.3.6.3 度量衡制度8.3.7 弛道8.3.8 文化制度213BC 焚书212BC 坑儒8.4 秦代的战争8.4.1 与匈奴的战争214BC 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长城8.4.2 南海、桂林、象郡的设置8.5 秦政检讨8.5.1 大规模国家活动:章台、上林、阿房宫;勒石封禅;入海求仙8.5.2 秦陵8.5.4 瓶颈危机8.6 秦末战争8.6.1 陈胜吴广起义8.6.2 楚汉之争8.6.3 秦
11、末战争的多样性问题六国复兴游士反抗暴政秦楚之争:“六国之亡,唯楚无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第九讲 公元前三世纪之前的东亚10.1 作为文化单位的东亚由大陆、半岛和岛屿构成,以平原、盆地和低矮山岳为特色的地理单位黄河中游辐射圈 VS 环黄海文化圈10.2 早期日本文化序列10000 年以前:先土器时代(旧石器)8000-300BC:绳文时代300BC-AD300:弥生时代AD300-500:古坟时代AD500-1850:历史时代10.3 早期朝鲜文化序列6000 年以前:旧石器时代4000-300BC:绳文陶时代109BC:卫满 朝鲜的建立AD300-500:三国时代10.4 东亚文明的成
12、长过程人种问题:东亚是否存在独立人种起源?东亚人的形态特质是如何形成的?东亚的农业:渔猎农业;旱作和稻作农业;采集农业;语言:通古斯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文明圈的扩散:交通问题,公元前 4-3 世纪频密。武帝时期乐浪、 带方的设置。制度:中央集权制;以儒学为官学;科举选士制度。汉初的形势1 汉王朝的建立2 汉高祖的政治经济措施3 吕后专政与吕氏集团的覆灭4 文景之治1. 汉王朝的建立秦末战争秦末战争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其他诸侯,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诸侯就国后,风烟再起。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与 诸侯 军合击楚军,在垓下决战,项羽 败逃至乌江自刎。刘项不同的政治风格对各自 胜败有相
13、当大影响。2. 汉高祖的政治经济措施削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子弟汉朝建立后,一些异姓功臣被封为诸侯王,当 时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封疆大致相当于汉朝疆域的一半。刘邦从公元前 201 年开始剪灭异姓诸侯,而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兵皆罢归家天下大定,刘邦罢遣军士,给予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优遇,以 图农耕经济复苏;平民的身份地位及财产在战后得到承认;流亡民众也成为编户齐民,一定数量的奴婢得到人身解放。3. 吕后专政与吕氏集团的覆灭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 朝统一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前 195 年,刘邦驾崩,大权操在吕太后手中。 为了自己的 统治,吕太后采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政权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吕后崩后,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 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吕后专政,使许多封国都没有能够充分发展壮大起来,严重削弱了分封制度,为之后削藩和推恩令、并剥 夺王侯军政大权等行动奠定了基础。4. 文景之治汉初开创的安定局面,使之后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当政时期,政局稳定,经济 得到显著发展。汉文帝对秦代刑法制度的改革。尽量避免与边地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汉文帝躬修俭节。轻徭薄赋,三十税一;省徭役,以宽民力。重视农耕, “为富安天下”,粮价降低。文景之治与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