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 年 高 考 典 型 试 题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史一、选择题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 齐 桓 公 多 次 召 集 诸 侯 会 盟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R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3 从战国“百家争鸣” 到西汉 “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 b4 史 记 商君列传 载: “商君相秦十年, 宗室贵戚多怨望” 。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2、变法 ( )A允许工商者人仕为官 8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5 屈 原 被楚 王 流 放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C主张抵抗秦军D离骚触怒权贵 6 今 桂 林 和 长 沙 之 间 , 历 史 上 的 水 路 交 通 最 早 开 通 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7 秦 国 成 为 战 国 七 雄 中 实 力 最 强 的 国 家 , 主 要 原 因 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8 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军队战斗力不强 B军事指
3、挥不当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9 下 列 史 学 著 作 中 论 及 当 时 统 治 者 的 是 ( )A史记 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10 下 列 各 项 , 在 后 世 又 曾 大 规 模 增 修 或 扩 建 的 工 程 是 ( ) 郑 国 渠 都 江 堰 赵 州 桥 长 城 大 运 河A B C D11下列各项中,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够转弱为强无关的是 ( )A重视人才 B实行“三十税一”c收揽民心 D有富饶的根据地12 用 焦 炭 作 燃 料 冶 炼 金 属 , 始 于 ( )A战国 B西汉 c北宋 D明朝13 史书记载: 冰激轮转, 众筒兜水, 次第下倾与岸上以灌稻
4、田,日 夜 不 息 , 绝 胜 人 力 。 ”这 种 提 水 灌 溉 工 具 最 早 出 现 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14 唐 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 间 最 能 体 现 这 一 思 想 的 重 大 举 措 是 ( )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A C D 15 宋 太 祖 从 地 方 军 队 中 挑 选 精 壮 士 兵 编 人 禁 军 主 要 是为 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
5、支16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 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17 元 朝 时 , 黑 龙 江 和 乌 苏 里 江 流 域 归 属 于 ( )A 辽 阳 省 8 岭 北 省 C黑 龙 江 省 D 吉 林 省18 据 明 史 记 载 , 一 些 坚 持 正 义 、 不 满 宦 官 专 权 的 士 大 夫 , 在书 院 中 聚 众 讲 学 , 影 响 很 大 。 他 们 的 代 表 是 ( )A黄 宗 羲 B 顾 炎 武 C顾 宪 成 D 王 夫 之19 清 初 , 奖 励 垦 荒 、 宣 布 原 明 朝 藩 王 的 土 地 归 现
6、 在 耕 种 的 人 所 有和 实 行 “摊 丁 入 亩 ”, 它 们 的 共 同 作 用 是 ( )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0 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 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 )A邯郸 B大梁 C临淄 D宛21 下 列 各 项 中 , 与 刘 邦 在 楚 汉 战争中能够转弱为强无关的是 ( )A重视人才 B实行“三十税一”c收揽民心 D有富饶的根据地22 下 列 战 役 中 , 战 场 地 理 位 置 最 南 的 是 ( )A牧野之战 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23 中 央 政 府 管 辖 玉 门 关 和 阳 关 以 西
7、、 天 山 南 北 地 区 最 早 的 行 政 、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8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24 东 汉 初 年 , 迁 移 到 河 套 和 陕 西 、 山 西 北 部 一 带 同 汉 族 人 民 交 错居住的是 ( )A鲜卑 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25 下 列 关 于 范 缜 思 想 的 表 述 , 不 正 确 的 是 (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26 下 列 各 项 , 在 后 世 又 曾 大 规 模 增 修 或 扩 建 的 工 程 是 (
8、 ) 郑 国 渠 都 江 堰 赵 州 桥 长 城 大 运 河A B C D27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 ( )A历史学理论著作 8唐朝断代史C典章制度沿革史 D编年体通史28 “生 女 直 (真 )旧 无 铁 ”, 他 们 用 马 匹 、 人 参 等 与 邻 近 各 族 换 取来的铁,主要用于制造 ( )A钱币 B兵器29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3的( )A B C D30 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是( )A广通渠 8通惠河 C会通河 D胶莱河31 用焦炭作燃料冶炼金属, 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北宋 D明朝32 下 列 农 民 起 义 军 建 立 的 政 权 中 , 发 行 货 图3元朝
9、对外贸易 港 口 图币的是 张 楚 大 齐 大 顺 大 西 A B C 33 下列关于 “地丁银” 的解释, 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3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 )A丝 棉 麻 8麻 棉 丝 C丝 麻 棉 D麻 丝 棉 二、材料解析题 35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 :唐 主 (南 唐 烈 祖 李 异 )即 位 ,江 淮 比 年 丰 稔 ,兵食有余, 群臣争言: “陛下中兴, 今北方多难, 宜出兵恢复旧疆 。”唐主日: “吾少长军 旅, 见兵之为民害深矣, 不忍复言 。使
10、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 又何求焉!” 摘自 资 治通鉴材 料 二 :(烈 祖 异 元 三 年 春 ,诏 日 )乃 者 (以 往 )干 戈 相寻, 地茀(荒芜)而不艺(种植), 桑陨而弗蚕, 衣食日耗 ,联甚 闵 (悯 )之 。民 有 向 风 来 归 者 ,授 之 土 田 ,仍 给 复 三 年 (免徭 役 三 年 )(其 年 夏 ,又 下 令 )民 三 年 艺 桑 及 三 千 本 (棵 )者, 赐帛五十匹, 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 赐钱二万, 皆五年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材 料 三 :(昇 元 五 年 )分 遣 使 者 按 行 (巡 视 )民 田 ,以 肥 瘠 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材 料 四 :
11、(李 羿 统 治 末 年 ,南 唐 )内 外 寝 兵 ,耕 织 岁 滋 ,文 物 彬 焕 ,渐 有 中 朝 之 风 采 。 摘 自 钓 矶 立 谈 根据以上材料, 结合时代背景 ,评述李异的治国方针、 措施和 后果。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 过l80字要扣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一: 韩非子 有度 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 (朝 夕 ,指 东西 方 向 )鬼 谷 子 谋 称 :“郑 (国 )人 之 取 玉 也, 载司南之 车, 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材 料 二 :据 萍 洲 可 谈 载 ,北 宋 时 有 人 在 广 州 看 到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
12、日,阴晦 观指南针。 ”材 料 三 :马 克 思 在 机 器 、自 然 力 和 科 学 的 应 用 中 说 :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 料 四 :鲁 迅 在 电 的 利 弊 中 说 :“外 国 用 火 药 制 造 子 弹 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 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回答:(1)从 材 料 看 ,司 南 至 迟 发 明 于
13、什 么 时 候 ?司 南 和 指 南 针 在 哪 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材料四中 鲁迅揭露了当 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37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 :楚 越 之 地 ,地 广 人 希 (稀 ),饭 稻 羹 鱼 ,或 火 耕 而 水耨 不 待 贾 (买 卖 )而 足 无 积 聚 而 多 贫 。是 故 江 淮 以 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 摘 自 史记 货殖列传材 料 二 :(东 晋 建 立 后 )百 许 年 中 ,无 风 尘 之 警 ,区 域 之内, 晏如也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
14、稔(丰收之年) ,则数郡忘饥。 会土 (会稽郡 )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十万顷, 豪腴上地, 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 扬部( 扬州) 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之利, 充仞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 实仰东南财赋, 而昊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四:(见袁l)表 1摘 自 杨 远 西 汉 至 北 宋 中 国 经 济 文 化 向 南 发 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 三、 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5、是什么?,38阅读 下列材料:材 料 一 :契 丹 旧 俗 ,事 简 职 专 ,官 制 朴 实 至 于 太 宗 ,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 ,统 治 区 域 扩 及 中 原 ),官 分 南 北(官制分南面官、 北面官 ),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 部族、 属国之政; 南面治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摘自辽史百官志材 料 二 :自 契 丹 侵 取 燕 蓟 以 北 ,拓 跋 自 得 灵 夏 以 西 ,其 问所生豪英, 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 役中国人力 ,称中国位号, 仿中国官属, 任中国贤才, 读中国书籍, 用中国车服, 行中国法令
16、, 是二敌(指辽、 西夏)所为, 皆与中国等 。摘 自 续 资 治 通 鉴 长 编 卷 一 百 五 十材 料 三 :燕 蓟 之 地 陷 于 胡 虏 且 百 年 而 忘 南 顾 之 心 者 ,戎 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 烦故也。摘自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回答:(1)辽 实 行 南 北 双 轨 政 治 制 度 的 原 因 是 什 么 ?评 价 其 历 史 作 用?(2)材 料 三 所 述 燕 蓟 之 民 忘 “南 顾 之 心 ”的 原 因 是 否 全 面 ?为什么?39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 :(雍 正 帝 说 )我 国 家 休 养 生 息 ,数 千 年 来 ,户 口 日繁, 而土地止有
17、此数, 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 必不可得朕观四民( 指士、 农、 工、 商)之业,士之外, 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 争尚华巧, 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 料 二 :清 代 沿 袭 明 制 设 置 的 钞 关 ,大 有 增 加 ,计 共 设 户关 26个 ,工 关 5个 清 代 税 关 对 商 船 户 缴 税 亦 极 为 苛 重 ,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 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 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 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 关税害商,
18、 有单书之弊、 盘货之弊、 包揽之弊、 关牙之弊、 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 汤蹈火之苦”!材 料 三 :(乾 隆 时 人 说 )近 日 富 商 巨 贾 ,挟 其 重 资 ,多 买 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 自 李 文 治 编 中 国 近 代 农 业 史 资 料 第 一 辑回答:(1)从 材 料 一 看 ,雍 正 皇 帝 是 怎 样 看 待 农 工 商 关 系 的 ?他 的 根据是什么?(2)材 料 二 和 材 料 三 提 示 了 什 么 社 会 现 象 ?这 种 现 象 对 社 会 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三、问答题b40史称 “得人者昌” “夫贤则亡” 。
19、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41 明 清 (鸦 片 战 争 前 )时 期 , 我 国 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 术 则 由 发 展 转 为 停 滞 。 概 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42 据 明史 , 明朝奉行 “厚往薄来” 政策, 对竭诚朝贡者 “皆倍偿其价” ; (郑和下西洋), “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比 较 郑 和 下 西 洋 与 达 伽 马 、 哥 伦 布 、 麦哲 伦 远 航 在 目 的 与 性 质 、 历 史影响
20、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参 考 答 案1 D 2 A 3 D 4 D 5 B 6 B 7 A 8 D 9 A l0 D 11 B l2 D l3 C l4 A l5 A l6 B l7 A l8 C l9 A 20 A 21 B 22 B 23 B 24 B 25 B 26 D 27 A 28 B 29 B 30 B 31D 32D 33C 34D35评述内容应包括:(1)背景:五代十国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人民衣食无着。(2)方针:息兵安民,劝课农桑。(3)措施:招抚流民;奖励开荒种桑;合理核定田租。(4)后果:维护了南唐社会的安定,促进
21、了经济的发展。36(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2)马 克 思 指 出 了 中 国 的 三 大 发 明 传 到 欧 洲 后 , 在 欧 洲 从 封 建 社 会 向 资 本 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旧 中 国 的 愚 昧 落 后 , 中 国 古 代 先 进 科 学 技 术 未 能 充 分 发 挥 其 推 动 社 会 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3 7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 耕作方式落后, 交换不发达;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 工商业发展起来; 唐代南方户口增加, 数量接近
22、北方; 宋代南方户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 着 南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 我 国 古 代 经 济 重 心 从 北 方 转 移 到 南 方 (或 南 方 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 方 社 会 相 对 安 定 ; 人 口 增 长 , 增 加 了 劳 动 力 , 特 别 是 北 方 农 民 南 迁 ,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38 (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 文 明 , 于 是 因 地 制 宜 、“因俗而治” , 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这种承认汉法、 设立南面官的做法, 实际上是对先进
23、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 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2)不全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 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39 (1)重本抑末。 他认为, 农 业 为 四 民 提 供 粮 食 , 是 本 业 ; 在 人 多 地 少 的 情 况 下 ,更需要驱民归农, 才能民富国安。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 且与农业争劳动力。(2)清政府广设钞关, 不法官吏巧立名目, 对商人苛征重税; 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土地兼并, 影响了农业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
24、一步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40 唐 太 宗重用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听取规劝, 调整统治政策, 出现 “贞观之治” ; 武则天重视人才, 任用贤臣, 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在开元年问, 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 任用姚崇、 宋璟等为相, 出现 “开元盛世” 。“开元” 以后用人失当, 任用李林甫、 杨国忠等为相, 酿成 “安史之乱” 。经验教训: 完善科举制度, 有利于人才选拔; 要用德才兼备、 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41 明 清 时 期 , 小 说 创作繁荣, 出现了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等佳作 。 戏曲丰富多彩, 牡丹亭 等名剧先后问世,
25、 地方戏曲繁盛, 京剧形成。“吴 派” 域家、 “扬州八怪” 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明 朝 时 , 李 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分别写成了 本草纲目 、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三种科技巨著, 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 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明朝中期以后, 一方面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42 (1)目的与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 加强
26、与海外诸国联系, 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是 封 建 制 度 下 的 政 治 行 为 和 不 计 经 济 效 益 的 贡赐贸易; 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 攫取暴利, 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2)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原因: 明初贡赐贸易 “倍偿其价” , 造成重大损耗, 缺乏生命力; 明清闭关自守, 实行海禁, 航海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 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第 二 章 中 国 近 代 史一、选择题1 下列各
27、项中, 属于因鸦片输入而给中国造成危害的是 ( )白银大量外流劳动人民负担加重棉织品进口急剧增加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A B C D 2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矛盾 3 天 朝 田 亩 制 度 具 有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性 质 , 因 为 它 规 定 (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土地土地所有制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天朝田亩制度的
28、平均主义思想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 B B D5 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最主要是因为 (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6 近 代 中 国 海 关 管 理 权 落 人 外 国 人 手 中 , 始 于 ( )A关税协定权的确定 B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c中日马关条约的订立 D英德借款合同的签订, 7 下 列 各项 中 , 同 洋 务 运 动 的 作 用 无 关 的 是 ( )A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B培养了一批新式技术人员C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收回了关税主权8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
29、断增长, 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9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最 早 诞 生 于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20世纪初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0 资 政 新 篇 没 有 实 行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8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11 甲 午 战 争 后 列 强 竞 相 对 清 政 府 贷 款 , 其 目 的 是 ( )攫取高额回扣和利息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扩大
30、在华政治势力A B C D 12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 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C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 定宪法, 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14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是( )A倾销商品 B摄取铁路修筑权C索取“租借地” D收购廉价原料和农产品 15 “门户开放” 政策的提出, 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31、。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16 下 列 对 中 法 战 争 和 中 日 甲 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予优惠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17 戊 戌 变 法 运 动 突 出 的 历 史 功 绩 在 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18 下列对于义和团 “扶清灭洋” 口号的评价, 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
32、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 下 列 各 国 , 在 鸦 片 战 争 后 割 占 过 中 国 领 土 的 有 (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日本A 8CD20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递的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21 促 成 中 国 近 代 第 一 次 思 想 解 放 潮 流 的 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2 天 朝 田 亩 制 度 和 资 政 新 篇
33、中 关 于 社 会 经 济 的 主 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23 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 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 B C D 24 1900年 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为了 ( )A 消 除 与 义 和 团 的 矛 盾 8 承 认 义 和 团 运 动 的 正 义 性c 控 制 和 利 用 义 和 团 D 依 靠 义 和 团 抗 击 帝 国 主 义 2 5 同 盟 会 纲
34、领 中 民 族 主 义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 )A打倒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B发展经济,强国富民C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清政府D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26 清 政 府 “预 备 立 宪 ”之 所 以 是 一 场 骗 局 , 主 要 是 因 为 (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芏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27 清 政 府 “预 备 立 宪 ”骗 局 破 产 的 标 志 是 ( )A“皇族内阁”成立B“成都血案”发生C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 28 辛 亥 革 命 爆 发 后 英 美 列 强 积 极 扶 植 袁 世 凯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35、(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29 武 昌 起 义 后 , 列 强 由 准 备 武 装 干 涉 转 为 “严 守 中 立 ”, 导 致 这 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30 下 列 武 昌 起 义 成 功 的 原 因 中 , 最 主 要 的 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31 袁 世 凯 同 五 国
36、 银 行 团 签 订 善 后 借 款 合 同 , 主 要 是 为 了 (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32 “二 次 革 命 ”的 主 要 战 场 在 ( )A江西和上海 B江西和南京 C江西和广东 、D江西和安徽 33 下 列 关 于 “二 次 革 命 ”、 护 国 运 动 和 护 法 运 动 的 表 述 , 不 正 确 的是 ( )A 都 是 国 民 党 直 接 领 导 的 B 都 是 为 了 维 护 辛 亥 革 命 成 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34 “府 院 之 争 ”实 质 上 是 , ( )A 国 会 内 各 派 政 客 的 争 斗
37、B 各 派 军 阀 之 间 的 地 盘 之 争C 北 洋 军 阀 内 部 的 争 斗 D 美 日 围 绕 对 华 控 制 权 的 争 斗35 下 列 关 于 前 期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叙 述 , 正 确 的 是 (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36 前 期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主 要 功 绩 在 于 ( )A确立“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37 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 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在于( )A 不以
38、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 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c不由清政府派官员管理 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38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变 革 的 一 个 特 点 是 ( )A先废除科举制度再建立新学制 B新学堂首先创办于东南沿海地区C先创办新学堂后颁行新学制 D先开办军事学堂再开办其他学堂39 下 列 各 项 , 符 合 20世 纪 初 梁 启 超 史 学 主 张 的 是 ( )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 提倡用章节体编写史书批判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强调探讨社会进化之理 A B CD 40 新文化运动中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白话文的是 ( )A鲁迅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胡适二、材料解析题41阅读下列材料: 材
39、 料 一 : 中 国 代 表 顾 维 钧 在 巴 黎 和 会 上 指 出 , 山 东 自 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 至于 二 十 一 条 、l918年 中 日 关 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 间 关 于 山 东 的 协 约 ,均 因 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 更 。中 国 代 表 团 另 提 交 了 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日 本 代 表 宣 称 :胶 州 湾 自 日 本 占 领 后 ,事 实 上 已 为 日 本 领属 ,而 且 中 日 对 于 胶 州 租 借 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 题 不 能 圆 满 解 决 ,日
40、 本 将 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 日 先 于 l915年 就 山 东 问 题 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 同 日 本 也 有 协 定 承 认 日 本 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 的 神 圣 性 。英 国 代 表 则 提 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摘 自 王 芸 生 : 六 十 年 来 中 国 与 日 本 材 料 二 :(1919年 )6月 24日 以 后 ,北 京 外 交 部 接 连 电 告代 表 团 :国 内 局 势 紧 张 ,人 民要求拒签,政府 压力很大,签字一 事 请 陆 总 长 (注 :外 交 总 长 陆 征 祥 ,中
41、 国 代 表 团 团 长 )自 行决 定 当 时 国 内 公 众 团 体 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材 料 三 :因 感 觉 大 会 对 山 东 问 题 解 决 办 法 之 不 公 ,中 国 代表 团 曾 于 l919年 5月 4日 对 最 高 会 议 提 出 正 式 抗 议 ,并 于 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 对于解决山东问题, 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 签字。摘 自 1919年 6月 28日 中 国 代 表 团 宣 言 回答:根 据 以 上 材 料 ,评 述 中 国 代 表 团 在 巴 黎 和 会 上 的
42、 外 交 努 力(内容 须包括 这种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 经过、 结果。 在此基础之上,对这种外交努力作出一个简单评价) 。42阅读下列材料:戊 戌 变 法 和 义 和 团 运 动 的 爱 国 救 亡 主 张 不 尽 相 同 。例 如 :维 新 派 大 力 宣 传 “优 胜 劣 汰 ”的社会进步理论, 说“吾既自居于 弱 昧 ,安 能 禁 人 之 兼 攻 ?吾 既 日 即 于 乱 亡 ,安 能 怨 人 之 取侮?” 义和 团的一份揭帖 则说: “神助拳, 义和团, 只因鬼子 闹中 原 升 黄 表 ,焚 香 烟 ,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 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 大清一统庆升平。
43、 ”回答:对 于 当 时 中 国 民 族 危 机 的 原 因 和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的 途 径 , 维新 派 和 义 和 团 持 何 种 不 同 观 点 ?两 种 观 点 各 具 有 什 么 积 极 意义和局限性?三、问答题D,43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大致是: (一)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主要是消极的, 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 并阐述理由。(it意: 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 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D,44 分析 天朝田亩制度 、 旧三民主义和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关于
44、土地问题基本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说明为什么 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实行。 参 考 答 案1 C 2 C 3 B 4 C 5 C 6 B 7 D 8 D 9 A 10 A11 D l2 A 13 D l4 B l5 D l6 A l7 D18 D l9 A20 C21 B 22 A 23 C 24 C 25 C 26 D 27 A29 C33 A 34 D 35 C 36 D 37 A31_C 32 B 39 B0 D 0 A 0 C 0 D41 (1)目标: 直接收回山东权利。(2)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3)结果:交涉无效,拒绝和约。(4)评 价
45、 : 坚 持 维 护 国 家 主 权 与 领 土 完 整 的 正 义 立 场 , 不 畏 强 权 , 捍 卫 民 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42 维 新 派 认 为 当 时 造 成 中 国 民 族 危 机 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 由 此 带 来 的 国 家 贫 弱 。 只 有 通 过 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 能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 义 和 团 认 为 当 时 的 民 族 危 机 是 由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造 成 的 ,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 新 派 观 点 的 积 极 意 义 在 于 , 它 认 为 只 有 通 过 自 身 的 社
46、 会 改 革 , 中 国 才能 从 根 本 上 求 得 富 强 和 独 立 ; 但 它 不 主 张 正 面 抗 击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 体 现 了民 族 资 产 阶 级 的 局 限 性 。 义 和 团 观 点 的 积 极 意 义 在 于 它 主 张 正 面 反 抗 帝 国 主义 的 侵 略 ; 其 局 限 性 在 于 它 不 包 含 进 行 国 内 社 会 改 革 的 内 容 , 还 带 有 蒙 昧 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43 下面列出洋务运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各若干项, 作为评分的参照。 考生可以就题干所给的两种观点任选一种, 对洋务运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做主次分明的分析, 答题内容如与所列参考答案相符, 视为回答正确。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视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