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3221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19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二、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种具体的

2、心理学问题。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为了探讨人的心理实质,必须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这时的心理学更偏重于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注重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量的分析。但是,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而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时的心理学更偏重于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综上所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即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

3、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撰写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4)融合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

4、实践服务。 (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学习效率,使他们快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此方面的任务主要是: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需要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发展

5、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伦理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

6、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生态学运动:是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实验法的种类:(1)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

7、可把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把实验法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把实验法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调查法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把调查法分为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两种。 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问卷法的种类:(1)按问卷的形式,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2)根据问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

8、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测验法的种类:(1)根据测验方式的不同,可把测验法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2)根据测验材料性质的不同,可把测验法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根据测验目的的不同,可把测验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2领会: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该实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阿尔伯特参加实验的年龄为 7 个月,实验结束时为 11 个月。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

9、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3简单应用: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行为不可能受遗传的影响。遗传上存在的差异,并不能引起心理上的差异,遗传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起作用

10、。他还主张,行为主义者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制性,而遗传是不可控制的,否认遗传因素就能提高对行为的可控性。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其理由有三:j 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复杂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早期训练不同,后来个体行为的复杂程度也明显不同。k 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l 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因此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二)弗

11、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2 -调的结果。原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原我的核心就是本能。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位于原我处超我之间。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所构成,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希望个体为之奋斗。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

12、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处理好原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2领会:焦虑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1)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j 客观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k 神经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的。l 道德上的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2)费洛伊德认为儿童焦虑的特点是:j 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可能明显不同 k 存在着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也

13、可能明显不同。即从客观性焦虑变成神经性焦虑和道德上的焦虑。3简单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1)口唇期(01 岁) 。 (2)肛门期(13 岁) 。(3)前生殖器期(36 岁) 。 (4)潜伏期(611 岁或 12 岁) 。 (5)生殖器期(11 岁或12 岁以后)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

14、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发展。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是不可变更的。这种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的原理。矛盾或危机是划分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或主要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意指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或消极的解决办法。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与每个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

15、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出把八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3简单应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他认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是不可变更的。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是矛盾或危机。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与每个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出把八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八个阶段具体为:(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 岁) 。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如果此阶段婴儿建立起信任感,心理发展中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能形

16、成希望的品质。(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 岁) 。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如果儿童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则在其心理发展中就可形成自制的品质。 (3)主动与内疚阶段(36 岁) 。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如果儿童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儿童就能体验到目的的实现。 (4)勤奋与自卑阶段(612 岁) 。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如果儿童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的实现。 (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 岁) 。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如果个体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 (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17、。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如果个体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体验到爱情的力量。 (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 岁) 。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如果个体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体验到关怀的作用。 (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 岁以后) 。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如果个体的这个主要矛盾得到积极的解决,他们就能体验到智慧的实现。(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1)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的可能性。(2)练习和习得经验。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

18、需的因素。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自我中心主义: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皮亚杰认为,

19、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阶段的具体含义是:(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飞跃。(4)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心理结构的特性:皮亚

20、杰提出,心理结构有三个特性:(1)整体性。所谓结构的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 (2)转换性。所谓结构的转换性,就是说心理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3)自调性。所谓结构的自调性,就是说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来进行。3简单应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他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具体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该阶段是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而且在此阶

21、段形成了以后构成较复杂的认知结构的那些认知结构。婴儿心理发展也表现出了一定特点。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该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基础上,心理发展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该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或象征性功能的出现,开始能从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j 自我中心主义。k 直观现象性。l 不可逆性。m知觉的集中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j 守恒性。k 去自我中心主义。l 进行群集运算。m 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

22、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只增加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再发生变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3 -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j 假设演绎推理。k 命题推理。l 组合分析。临床法:(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23、提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即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

24、的。(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级向另一年级过渡时的增长和发展,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增长和发展,是整个意识的增长和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1)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

25、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从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一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3简单应用: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内化最初的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个体的高级智力动作是怎样产生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首先是从外部的动作开始的,然后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在的智力动作。随着外部的动作的高级化,内在的智力动作也高级化。所以,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形式

26、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系的,外化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客观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内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

27、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民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即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

28、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通过教学可以引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儿童通过教学来掌握人类的历史经验并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2领会:先天与后天的

29、关系:朱智贤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具体来说:j 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k 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l 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m 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系统观:朱智贤强调要从系统角度,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具体为:j将心理看做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研究,因为,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主体和

30、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动控制系统。为此,在研究心理发展时,研究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心理内在的结果,即各个子系统的特点;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活动的组织形式。k 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类型。l 系统处理结果,因为,对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又要进行定性分析,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3简单应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说有:(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指导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本身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31、(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一、 遗传及其作用(一) 遗传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二) 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1、 孟德尔法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

32、状) ,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1) 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合症、特纳氏综合症、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2) 基因遗传疾病苯丙酮尿症、杭亭顿舞蹈症我们认识到,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2、 高尔顿法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4 -发展的作用。对双生子的研究、血缘关系的研究、家谱分析法的研究从高尔顿研究方法的结果看,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二、 成熟及其作用(一) 成熟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二) 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

33、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与调节作用,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水平也随之提高。(三)坚持成熟制约心理发展,反对成熟决定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

34、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三、 环境及其作用(一) 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二) 环境的作用1、 自然环境的作用怀孕母亲的营养、怀孕母亲的情绪、药物、酒精、毒品2、 社会环境的作用(1)社会环境的分析布鲁芬布卢纳的的社会环境系统: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

35、作用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一)遗传决定论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二)环境决定论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三) 调和论又被称为共同决定论。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四)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亲密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

36、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 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发展参数。发展过程的一般特点:发展速度、时间、顶点、发展的分化和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发展的时间、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稳定程度、发展的协调性、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第三、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知识经验的内化的过程要经历 5 个阶

37、段:动作定向阶段、物质化活动的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心理发展的动力的几种观点第一种,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第二种,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彪勒。第三种,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学派是格式塔学派。第四种,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代表学派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第五种,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第六种,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

38、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因矛盾,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认识,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应活动的结果。第四、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五,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只要矛盾。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

39、展年龄特征的实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 、学龄前期(3-6、7 岁) 、学龄初期(6、7 岁-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 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 岁-17、18岁)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间。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意义:第一、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第二、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第三、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第四、关键期是心

40、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印刻与学习的四点不同: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是如此。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学习则不会这样。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稳定性的具体表现第一、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第二、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第三、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一个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第四、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二)可

41、变性的具体表现第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第三、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有一定的差异。第四章 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 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一) 身体的发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5 -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上。1.身高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 厘米以上,半岁以后身高每月约增长 1-1.5厘米,幼儿期身高增长速度比 3 岁前降低了,但身高增长的速度仍属较快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向接近成人比例的方向发展

42、。 2.体重婴幼儿体重的增长与他们骨骼肌肉的发育有密切联系。从 2-3 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力量也不断增强。1-3 岁左右的婴幼儿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4-6 岁左右骨骼的发育比较明显,骨骼虽然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但此时大肌肉已经发达,小肌肉开始发展。(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第一年平均每天增加 1 克,九个月时达到660 克左右,二岁半到三岁时,脑重量发展到 900 克至 1011 克,到六到七岁时,大脑重量约为 1280 克左右,九岁时达到 1350 克,十二岁时为 1400 克左右,20 岁左右,脑重量不再

43、增长。2、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一)什么是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二) 游戏的种类单人游戏与集体游戏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三)游戏的发展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独立性显著增加,计划性逐渐加强,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内容更加丰富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感觉:视觉、听觉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观察:目的性不强、系统性差、持续时间短二、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和有意

44、记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婴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四、言语的发展言语发生期经历三个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0-3 个月) 、连续音节阶段(4-8 个月) 、模仿发音说话阶段(9-12 个月) 。言语形成期:单词句阶段(1-1.5 岁) 、简单句阶段(1.5-2 岁) 、复合句阶段(2-3 岁)语法发展的特点:第一、简单句逐渐发展为复合句。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形式的句子所

45、取代。第三、修饰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第三节 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婴幼儿的气质类型:托马斯 切斯的三类型说,巴斯普罗敏的活动特性说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形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第五章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展 身高、体重(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重量、大脑皮层额叶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枕叶 颞叶顶叶额叶神经系统的机能:(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5)左右脑机

46、能不断分化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学校学习的特点:1、 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 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 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4、 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觉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态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作业和对待学业分数上。学习兴趣的发展的特点:第一,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第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种不同学

47、科内容产生了初步地分化性的兴趣。第三,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第四,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的兴趣逐步下降。第五,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 视觉、听觉(二)知觉1、知觉发展的特点: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2、朱智贤等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认识经历三个阶段:阶段 1(5-7 岁) 。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阶段 2(7-9 岁) 。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阶段 3(9

48、-11 岁) 。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3、时间知觉的发展:(1)时间估计能力的发展(2)时时间标尺的利用(3)时间单位的认识(三)观察1、观察发展的过程份四个阶段: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2、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顺序性、观察的判断力二、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三)元记忆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元记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三个方面。元记忆

49、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一)思维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开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概括性发展的阶段:阶段 1 ,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 岁)阶段 2 ,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 岁)阶段 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 岁)数概念发展的阶段:7-8 岁阶段。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9-10 岁阶段。整数、小数概念正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基本掌握万以上整数。11-12 岁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6 -系统逐步趋向统一。字词概念的发展: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水平。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直接推理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五年级为第三阶段。思维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四、言语的发展口头言语的发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