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中部崛起”的区域联动机制第 23 卷第 109 期2007 年 1O 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HunanFinancialandEconomicCollegelf_23,.109Oct.2007【摘构建“ 中部崛起的区域联动机制康洪-(1.湖南师范大学固定资产处,湖南长沙 410081;2,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要】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东部,西部以及东北老 x-,_Ik 基地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中部塌陷“ 现象引起了 .z,_4rl 的广泛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农“
2、问题,工业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高素质人才匮乏,协调发展意识不足等因素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主要障碍.区域联动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区域联动【中图分类号】F2O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7)05 004503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中部塌陷“ 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中部塌陷“现象,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中部崛起“ 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部五省(
3、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地处中国腹地,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待开发地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中部五省均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近 25%.五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部五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 22%和 24%.Ll建国以来,我国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制
4、约,迫不得已选择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构建自力更生,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框架.实践证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既顺应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叉符合 20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力地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尤其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出现了拉大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资料显示,1980 年中部地区人均 GDP 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 年下降到 83%,而到 2003 年更下降到 75%.2002 年,西部地区 GDP 增长率高于中部 0.51 个百分点 ,之后更是节节攀升.L2 如果任由东
5、中西差距持续扩大 ,特别是“ 中部塌陷“, 不仅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2004 年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中部崛起“ 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部分先富“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发展极不协调.当前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夹击“ 下,出现了“中部塌陷“ 的危险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 ,2003年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比中
6、部地区快了 2.5 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快了 1.6 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不仅低于东部地区 2.5 个百分点,而且低于西部地区 0.9 个百分点.“ 中部塌陷“ 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成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首要选择.同时,中部崛起战略是统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片面追求 GDP的增长的倾向,这样就忽视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结果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农民负担问题,下岗失?收稿日期:20070712作者简介:康洪(1969 一), 男
7、,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教师,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45业人口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尤为严重.鉴于中部地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实施“中部崛起“ 战略 ,以中部为突破口缓解和扭转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严重对立的局面.因此,实施“中部崛起“ 战略也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 中部崛起“ 的制约因素分析“中部崛起“ 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但是,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面临巨大挑战,存在着“三农“问题,人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从战略定位,区域整
8、合,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考虑.1,“三农“ 问题成为制约 “中部崛起“的首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五省都是产粮大户,肩负着解决全国大部分省区“吃饭“的重任,“三农 “问题尤显突出 .作为中原粮仓,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民就占了 72%,三农问题是河南无法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1990 年,中部五省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 2.07 倍,但到 2002 年则扩大到 2.82 倍,农民脱贫致富刻不容缓.因此,“三农“ 问题将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首要障碍.2,工业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制约中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差距,加快追赶东部发达地
9、区的步伐,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但由于东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失去了大量耕地,中部必须以足够的耕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中部崛起 “决不能以牺牲农业来支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就成为制约“中部崛起“ 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中部就被宏观调控“控“ 住了发展步伐.由于没有工业用地,郑州开发区今年只能在 150 多个项目中选择 30 个.“八五“ 期间,全国平均每年增长 32.2 个城市,中部仅为 4.2 个.3,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高素质人才匮乏.中部五省总人口 3.2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4,人力资源丰富 ,但高素质人才比较少.其中中部五省农业
10、劳动力为9558.5 万人,约占全国 29.42%,占中部五省全部人口的56.84%.虽然中部拥有像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十余所国内一流高校,但高素质人才流失仍然不可避免.2001 年,从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为 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4.61%,远落后东部的 37.01%.中部与东部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大,且正在逐年加剧,这使得中部崛起面临着人才匮乏的严峻挑战._44,行政区经济成为制约“中部崛起 “重要因素.行政区经济是指在既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它是以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割为特征,与国际区域
11、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区域经济.行政区经济“重合 ,重复,重构,重叠“的过度制约形成行政区划内“计划性太强“, 而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域内“市场性太弱 “的怪圈.我国“ 行政区经济“ 从根本上导致了各地区利益冲突,使中部五省互相隔离,孤立发展,只注重自身局部利益,形成强大的行政性壁垒.其直接后果是中部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普遍,产业之间互补性不强,区位优势难以发挥.而且,中部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生产要素难于在区际之间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主要体现在中部五省的矿产资源以及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不畅.5,协调发展意识不足是制约“中部崛起“ 的一个新因素.“
12、 中部崛起“ 是遵循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中部五省的发展现状来看,行政上各自独立,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协调联动意识淡薄.这导致中部五省除了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目标一致外,产业发展一时难以同构,经济协调发展短期难以同步.因此,近年来中部各省面对经济发展东西夹击的严峻形势,纷纷探寻加快发展的新路.中部五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搭车战略 “,寻求自己的突破口,导致中部五省出现游离于中部地区的现象,从而使中部地区面临被裂解棋局的诱惑与困扰.例如,湖南力图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机遇,融入“泛珠江三角洲“,搭上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快车,真正使湖南成为珠三角的“产业承
13、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 ,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提升湖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安徽,湖北提出“ 经济东向“ 这个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江西则早早搭上西部大开发的顺风车,并力图融入“泛珠江三角洲“.安徽省省长王金山指出,从 2000 年开始,安徽就提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但事实是除了一个15+1的旅游发展项目,长三角从来都没有将安徽纳入其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是谁都在用的手段,谁都在喊的口号,安徽省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成绩,与临近的苏,浙,沪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落差是天上与地下那么大.虽然现在都在讨论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但如果不能缩小这个落差,安徽省在与
14、苏,浙,沪经济对接过程中出现的“不带你玩“ 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安徽会再一次丧失改变经济命运的机会.并不是安徽改变了“融入长三角 “的战略规划 ,而是希望更开放地去吸取能改善安徽经济结构的养分.这证明中部五省各自为战的“搭车战略 “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三,区域联动:“中部崛起“ 的必由之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东部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大企业大集团竞相实行跨地域扩张.这给“ 中部崛起“ 带来一定的有利条件 .但是鉴于中部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们在贯彻“中部崛起“ 战略时 ,必须针对制约 “中部崛起“的诸多要素选择
15、一个有效的路径,以尽可能的速度来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中部崛起“ 是党中央 ,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项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就要求各地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改变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统一论证,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进行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 “经济区经济 “的转变.经济区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以相同或互补禀赋要素为基础,以共同发展目标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如果说行政区划是按行政手段对相互关连的自然区域进行的人为划界,那么经济区则是按经济关联度对不同行政区域重新进
16、行的自主组合.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有助于发挥中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避免建设“ 重复 “和产业 “重构“.区域联动是中部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突破口,也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区域联动即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就是要构建中部五省区际价格,供求,竞争关联机制,打破资源,市场利益的条块分割,以发挥优势,共同发展,提高效率为宗旨,在贸易,资金,物资,交通,人才,信息等领域协调中部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和政策引导使中部五省的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发展战略相互联结和结合,重新沟通被传统行政区域分割的经济关系,形成地区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结构,促进中
17、部经济跨越式发展.1,中部地区要构建崛起的合作机制,变单个优势为集团优势.“中部崛起 “需要中央政府尽快成立中部崛起领导小组,加强中央在决策层面上的战略指导,设立相应办事机构,组织和协调实施促进“中部崛起“ 的有关工作.中部五省应积极创造条件,除了寻求与区外的沟通合作外,还要加强本区各省的协调与经济联系,谋求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本区的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在竞争与合作中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众所周知,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补,中部区域产业同构是缺乏分工合作的结果.中部崛起,首先要中部五省明确区域内外分工定位,加强合作,建立政府高层联席会议,将中部地区发展成为人流,物流,信息
18、流的中心枢纽.2,树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观念,构建中部地区利益共同体.实现“中部崛起 “,就要求中部五省树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观念 ,大力推进彰显中部地区共同利益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和强化中部地区利益共同体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中部区域一体化,包括市场,金融,交通,旅游一体化和科技,教育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使各种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以互惠互利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整体推进,走共同发展之路,提升中部地区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3,明确管理职责,实现区域联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9、 .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管理责权要明确,属于全国性和跨省级地区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4,构建区域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应对 WTO“后过渡期“ 中面临的贸易摩擦等问题时,区域合作显得非常必要,但靠一个省或一个市效果有限,因为这些贸易问题往往涉及的是一个产业和行业,如中部地区的机电行业,资源产业都需要各地的相互配合.中部地区区域联动预警机制包括进出口的预警,也包
20、括产业损害预警,还包括应对措施的互动合作,信息的互换和共享及产业链的联系等.5,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共同推进中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竞争尤其是区域竞争 El 趋激烈.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科技 El 益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区域竞争的焦点.中部五省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为本区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
21、展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6,建立完善协调机构,实现运作机制的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应依靠市场的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实现运作机制的市场化.一是建立省长联席会议制度,对中部崛起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二是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组建中部地区区域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规划,协调,交流,咨询等服务职能,组织区域内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三是建立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方案.通过统一的规划,指导各地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同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努力形成区域内的共同利益机制,使各地利益的实现真正建立在做大整个蛋糕的基础之上.中部五省只有协
22、调联动发展,才能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济“. 同时通过五省联动, 可以使它们在信息,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及企业政策等方面更好的共享,合作或协调等,促成五省内企业,行业或地方的规模经济形成.(编辑:王飚;校对:朱恒)【参考文献】1潘捷军.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21 世纪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2,(21):1719.2李京文.关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几点意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57.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O 一 132.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02.69.5华厦经纬网.中部崛起拒绝边缘化谁来帮助安徽再造EB/OL.http:/hig5.huaxia.corn/sw/rdez/7/O0242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