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代社会发展动力观的科技转向姓名:韩欲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导教师:许志峰20040401AbstractWhat is Globalization composed of? What is the invisible power that shap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ed society. This is a ques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ich is fundamentally consi
2、dered as a question of philosophical views of history.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reflectively the proposition that was included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extbook going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Economy Bedrock and Superstructure is the fundamental
3、driving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a nd argues that if we take this traditional answer as a contemporary one, as a result,t he law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system of our era will show no differences from tho
4、se of the foregone ones.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critics and reflec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extbook and considering fu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era, re-inteprets the view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in Marxism philosophy, which achieves academic innovations as follows:Firstly,i n
5、 the methodology of constructing the contemporary view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it takes a re-orientation from determinism to relation determinis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included).Secondly, it establishes a dynamic conception system of society development that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charac
6、teristics.Finally, it put forward “two diagrams“ describing the dynamic system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development.The dissertation sets its feet the actu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views of the dynamic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considers that the fundamental transition of the
7、se views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se views penetrates into the society practicing through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sub-system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are known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science-eduction s
8、trategy. Keywords:Globalization driving power, scien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k- 11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硏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r 、 i 日期:辞C 只仏a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
9、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1 以釆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_通讯地址容 _指导教师签名 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期年S 婉日电话:引1、社会发展动力观问题的研究背景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行为的整体表现, 都是人类不断实现自身利益及其社会目标的演进过程。人类曾经或正 在面对的各种不同发展,都是人
10、对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模式的不同认识 及其运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结果都是某种社会 发展观被用来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表现。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他的 任何行为和活动,都是某种观念、某种意识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外在呈 现。人类社会从蒙昧到今天的高科技。从打制石器到今天的知识经济, 展示了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动力,而任何 一 种发展均是在前一种发展即传统发展基础上动态扬弃的结果。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全球化”潮流无一例外地席卷 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的进步无疑是引发这一潮流的重要动力, 日续完善的信息技术已经造成了空前的“时空压缩”,全球正在变成一 个唯一的
11、“地方”。而在科技进步推动之下的世界经济发展亦正在把一 个个真实的地方联结成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旧有的“中心”与“边 缘”界限也日趋模糊且处于不断的游移之中。置身于这样一个复杂的 社会当中,我们似乎真的无法感觉到历 史时空的存在,无法触摸历史 脉搏的律 动D 难怪福山 (F rancis Fujiyama)会有黑格尔式的“历史终结”的感叹。如何规划社会发展?以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机制和动力来发展人 类社会?这是自人类产生以来,为了满足自身存在, 一 直致力探询的 问题。应当承认,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产 生过巨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改变了人类的生 存环境。提
12、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摆脱了自然的束 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及其途径,不 仅快捷多样,而且满足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的需求欲被现曰实的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所刺激,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利益要求; 而另一方面,人们面对由自己的实践力量创造的无限丰富多样的世界, 突然变的无所适从,人类自认为自觉创造的现今一切却突然变得如此 不可理解,过去人们熟悉的动力系统与驾驳动力的经验似乎在一夜之 间变得如此软弱无力。这样一来,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所提供的社会发展理论就难以适应 变化了的社会和社会主体即人的需要,因此,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结构、 社会环境及其现实生活,必须重新认
13、识社会在现实状况下的发展问题。 通过对传统社会发展观 的科学扬弃,建构 一 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 趋势的新型社会发展观,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发展 观自我完善所必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各种极为复杂的依赖关系和普遍性问题 构成的世界,这些问题是人与自然界及社会长期互相依存、互相矛盾 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积蓄而充分凸显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人对各 种全球性问题出现这一事实本身准备不足,对于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的 理解几乎赶不上这些矛盾增加和尖锐化的程度。在理解过程中,人们 逐渐地,但也是越来越明确地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这壁全球性问题 在其表现规模和危险程度上对人而言是
14、史无前例,而可以用于克服它 们的时间正在越来越少。因此,各门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今天面 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站在全球时代的背景之下,认识所遇到的问 题,揭示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变革。一、传统社会发展动力观的解释困境(一)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当代语境E 拉 兹洛宣称:“人类在2 0世纪已经进入一次伟大的转变中D 这 一转变的标志是逐步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尽管这次转变像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上任何一次转变一样深刻,但是要比以往任何一次转变快的0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全球化为其时代表征的,要深刻理解我们所c3美 】E 拉兹 洛:决定命运的抉择第27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2处时代的变革
15、,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 自觉自为能力,就必须研究当代全球化实践的主要特征。而当代社会 实践较之以往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 础之上的。可以说,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化实践的纽带和灵魂, 它以其剧烈的变革和巨大的社会功能,使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和 特征。它不仅带来了丰赡的物质财富,而且促进了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类社会幵始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 新科技革命,这场革命目前还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它所展现出的 力量足以显示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其意义远超过前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 变化,全球化正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推动
16、的全球社会变革 浪潮,它给当代社会发展观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第一,社会发展推动力量的变化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以及信息网络在全球建立,将全球带入 了信息时代,引起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使“资本”经济转变为“知 本”经济,在这种转变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 和资本的重要性虽然仍未消失,但它们变成了第二位的资源;而信息 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关键性资源,驾驳并决定其他资源的结合。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是当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 也只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其实质内涵是在告诉我们,人类 历史
17、已由体力劳动为主体的时代过渡到脑力劳动为主体的时代,即由 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过渡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主要源泉的时代。正由于这一时代的转换,显示出了科技进步对当代 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二,反思传统社会发展观全球时代科学技术力量的扩大以及全球问题的出现,带来了人类 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即对于传统社会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我 们的历史正在朝着马克思所论述的“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的形 成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各民族、各国家全面影响、3目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全新历史阶段与此同时,传统社会发展观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越 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人类社会的
18、最初发展都是在封闭的、孤立的、地 域性基础上进行的,发展是在彼此隔绝,互不干扰的状态下实现的, 以至于“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 都是独立进行的。” 。因此,当代社会发展观正在经历一场从不可持 续的经济畸形增长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这种观念性变革的 最终形成主要经历了从无限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从单纯的经济增长 观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以及从协调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 变的三大阶段。这种转变趋势的深层意识推动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 哲学依据的发展理念。第三,社会主体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如上所述,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一个根本的置换过程,其哲学意义 就在于:“人类整体性
19、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解”将成为当代社会 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同时,还在于社会主体在反思社会发展观的过程 中经历了一个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传统社会发展观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以物为中 心,以“物的世界的扩张”取代了 “人的价值世界的丰富”,从哲学思 维方式上看,传统社会发展观是以本体先定论或本体还原论为基础的, 实质上是同对主体的单向度理解不可分割的。当代社会发展观要根本 置换传统社会发展观,就要在发展哲学的高度实现思维方式从“片面 发展”到“系统发展”,从“本体还原论”到“关系决定论”的转向。 (二)当代全球化现实与理论原则的断裂 1、传统社会发展动力观的解释性难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
20、两项重要理论贡献之一,而社会发展动力学 说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框架和解释系统。这一学 说对于近现代社 会变革以及思想文化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 资本主义经过了一场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到国家干预或社会主导的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变,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功能以及社会整合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1卷,中央编译局,1994年版,108页式都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特别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以及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 意到,对于解释当代社会发展及其矛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特别是被传统哲学教科书公式化了的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存在着 猪多
21、不容忽视的解释性难题。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马克思本人有一段经典表述:“人们在自 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 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物质 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 的意识。正是以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表述为基础,哲学教科书生发出了下面 的对于社会系统发展的解释模式: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
22、(经济基础)生产力以该模式体现出来的逻辑解释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及其动力机制,我们发现将会遇到以下问题:第一,整个逻辑架构中起基础性和支撑意义的概念是生产力。生 产力即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由于这一概念在整个体系中的 核心地位,我们看到整个学说虽然采用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式,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是其内容所体现的仍然是近代的“本体还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而从哲学上看,20世纪以来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成果所体现的一个最重 大变化,即突破概念思维,走向实践思维却没有容纳进教科书的哲学 体系中。所谓“实践思维”,即“综合的、历史的、动态的”思维,或 者“关系型
23、的动态思维”。传统科学技术重点在于探索物质实体,实体的成分、种类、结构 等。经典物理学以及全部经典科学基本上都遵循如此的逻辑。而自系 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开始,现代科学已经主要不再是研究那些实体 了。在元素周期表上再添几个元素,再多发现几个更小的粒子等等, 本身已经不再是科学的兴奋点、前沿和生长点了。新的问题是研究物 质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它的关系和状态是怎样的?比如是线性的还是 非线性的,是分型还是混纯等等。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更多地是研究 这样一些关系性的、功能性的、结构性的领域。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 的问题。“实体思维”在实践和科学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
24、相信世界 上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最终的可靠实体做基础,一切现象,一切表现都 一定是由于某个实体的存在或者是某个实体的属性。所以无论思维试 图解释任何事物、现象,最终都要找到一个“体”,或者“子”,或把 它归结为某种“性”。在实体思维看来,一切只要是可靠的东西,它就 一定有一个特殊的“体”作为基础,问题才能被最终解决。这种关注, 实质上是一种实体主义的本体论寄托。现代信息哲学更能说明这一点。 信息是什么?由于维纳回答一句:“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 实体主义者便大为困惑。其实,维纳的定义指出了信息的本质,信息 正是“不确定性的消除”,其实就是一种关系, 一 种相互关系的作用, 即:信源发出的能
25、量、热量、质量等,经过信道到达信宿所产生的结 果。“信息”同“价值” 一样,是一种关系概念,而且是 一 种取决于主 体(信宿)尺度的关系现象。教科书哲学体系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同样倾向于上述一种实 体主义的解释。构成整个传统解释体系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决定与被决 定且层层递推的解释结构,这是一种经济还原论的解释方法。在整个6体系中,生产力处于基础地位,而从处于系统最远端 ,同时也是最次 要地位的一般意识形态到生产力,则经过了层层还原,由此保证了生产力获得终极的解释能力。尽管在这一解释系统的决定作用,但是在这一层层推进的决定论系统中,生产力所起的决 定作用必须要经过诸多中介。就是说,整个系统没有一
26、个具有综合中 介功能的要素,致使难以被整合,缺乏动态性和幵放性。实际上,这 一具有整合功能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但是,在上述决定论系统中,科学技术是被肢解幵的两个要素:作为技术,它体现于生产力中,作 为一种理论形式,它以科学的名义存在于一般社会意识中。在当代这 样一个技术时代里,科学技术己经是以一种不能分解的,融为一体的 力量直接进入了诸多社会领域,其存在也不再是一种背景性条件,而 产力起着根本/土是以其自身强有力的方式介入这些社会领域并引导着整个社会发展动 力系统的新的整合。科学技术成为首要生产力,它的存在直接改变了 先前那种生产力对社会结构作用的方式及深度,经济活动,交往活动, 政治活动以及
27、文化活动,都直接受制于科学技术。第二,笛卡儿式的二元认知和实践模式。该模式的逻辑架枸是“人 自然 ”,即“主体客体”。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社会生 产方式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向这种思维模式提出了质疑。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曾经被哲学家们正确地概括为是“人类 实践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巨大革命。但是,对这一革命的内涵和意义 的哲学理解,长期以来却被限定在“人机”操作的“主一客” 两极框架之中。电脑的出现和普及,在大多数情况下被人们限定在主 体以扩大的智能来更有效地改造和把握客体方面,即速度更快,能力 更强,范围更广,选择度更大等等。实践观的“主体客体”两极 框架在这里成为电脑应用开发研究界限,成为
28、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实 践方式革命的瓶颈。但是,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实践方式的革命意义远不止这一方面, 甚至主要不是在这一方面,而是在于:它是对科学实践方式与结构的 变革,使之从传统媒介系统转型为信息技术化系统,人们从此进入了 一个薪新的世界:信息化的实践空间。信息实践空间对于人类生存和实践方式的巨大变革意义,首先在 于它创造出一个电脑化交往社会,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科学技术实 践的方式、时效、价值、内容和意义。全球式交互网络(i memet)由 大量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人们只要通过本地的商业、教育和其他 网络的入口,就能进入全球交互网络。而借助于全球交互,人们可以 进行全球性信息交往,进而完成各
29、种实践活动。这就是当代实践的电 脑化方式。在全球交互式网络中,每一个参与者决不是单纯的主体或 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而是互主体性的实践者,因而是主 体际。其次,信息交往空间幵柘了广泛的可能性世界,使人们能够体 认各种虚拟生活,把握可能性世界的机遇。因此,人类对于未来生存 与发展的预测和前瞻的能力大大增强。如果说,初始的电脑还被人们 一台一台孤立地使用,在使用中人们还处于各自的“主体一电脑工 具客体”的实践结构中,那么进入全球交互网络之后,人们就很 容易意识到:任何个体主体所使用的电脑、面对的客体都早已处于与 另一极主体的关系之中了。这一网络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实践空间,是 信息社会存在方式
30、。当代条件下的实践方式是一种多极主体间通过作用或改造共同的 中介客体而结成主客主关系结构的物质活动。正是在主 客主的双向动态关系结构中,科学技术发挥了沟通和整合的作用, 将三重实践模式中的各方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主体实践能力的不断 提升,从而推动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可见,科学技术革命塑造了新的社会实践方式信息交往方式, 它通过塑造当代社会的实践面貌来同时体现自身思维方式和当代社会 发展动力观的双重转向。第三,残缺的主体性。“主客,的二元认知模式和实践模式的 一个必然的逻辑是主体性的残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实的认知模式是 一 种唯物辨证的把握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 学具有当代性
31、。而教科书哲学体系存在着形式上的辨证体系和内容上 的形而上学方法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社会发展观中导致两种形态的主 体性的缺失。8首先是在社会发展动力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总是自我 中心的,是实现“主体客体”互动的出发点、主导价值和归属点, 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价值尺度来规范、控制、调节社会发展模式。人 类中心主义正确地竖持了只有人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的立场,阐 明了人的实践出发点和归宿点离不开人的利益这一基本原理。但是,对于“主体客体”命题的中“主体”的肯定性理解,如果不内在 地同时包含对于“主体”的否定性理解,那么在实践当中必然导致“人 类中心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以片面肯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