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769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制定跆拳道运动员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摘要:分析跆拳道运动训练所需的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需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分别从练习强度、练习所持续的时间、训练的密度、训练的总量等角度进行阐述。随着跆拳道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跆拳道竞技比赛竞争激烈。竞技训练手段及方法需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训练计划;训练原则;生化原则 随着跆拳道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跆拳道竞技比赛竞争激烈。竞技训练手段及方法需不断地完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生化入手,制定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认识训练。我们知道决定训练的效应大小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因素是取决于运动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度及总量,

2、而其中又以强度为核心。田径运动训练,从生化学看,其主要是如何提高专项的供能能力,只是不同的专项以不同的供能系统为主而已。因此,制订身体训练计划,首先要清楚各专项竞技能力的供能系统的主、次及每个人的特点,因此,本人从供能的角度来阐明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练习强度依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这一训练的主要手段的强度必须尽可能高。否则不足以会动用此系统。因此要在保证动作技术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动作快速、有力。 一、每次练习所持续的时间 原则上应超过 34s,而小于8l0s ;若超过 10s,糖酵解参与供能,如少于 34s,对磷酸原系统刺激不足,虽然可用分组数,小间歇来弥补,但组数与间歇的大小很难控

3、制,而且很容易导致糖酵解为主供能。而且这种少于 34s的超短距离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最高速度,无论从供能上或从实践上都不利。此能力的训练一般多用重复训练法为主。 1.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强度及依此系统供能的专项的实践决定了此能力训练的密度相对要小,即练习之间的间歇相对要长些,原则上长到保证 ATPCP 的完全恢复。在此能力的训练中,要敢于间歇,以保证练习的强度与技术质量,间歇长,不要用完全休息性间歇,而应用各种技术练习等作为休息,这样既可促进恢复,又可熟练,改进技术。如果密度高,在 ATPCP 不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第二次练习,那势必动用糖酵解参与供能,运动强度必定降低。另外,高强度、高密度易使

4、运动员过早陷于疲劳状态,技术动作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一次训练课的运动量过小。对训练密度,不仅看做是练习与练习之间时间上的间歇,而更重要的应看做是练习停止后的机能、生化的恢复阶段。因此,现代的科学训练,非常重视恢复,把恢复看做是训练的完整组成部分,不仅要注意休息的时间长短,更主要是注意休息方式,“循环训练 ”的提出,就是考虑到了恢复的重要性。训练强度、密度、持续时间三者的总原则应是尽力动用 CP 而又不要糖酵解过早、过多的参与供能。 2.练习总量。以此供能系统为主供能的运动项目,没有一个是需要在抗疲劳的条件下进行竞赛的,此练习要求高强度、高质量,故总量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小,一般基本上要在保证强

5、度及技术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在保证以磷酸原系统为主供能的基础上加大总量为宜。另外这种能力的训练,需要安排在课的前面,在课后部分,由于机能的降低,恢复总是不能完全,因而就变成速耐性训练了。于 400m 竞技能力要求具有保持一定时间高强度运动能力,所以此能力的提高主要仍在于神经、肌肉系统的提高。这样,运动量最终只要达到使主要参与运动的神经及骨骼肌到一定的疲劳程度就行,而要避免心、肺功能的较深的疲劳。过去存在着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在理论上误认为 400m 运动的氧量大;另一方面对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的认识有片面求大之误。800m 及 1 500m 跑中需氧代谢参与的比例比 400m 较大。因此其总量相对

6、依次要大,除造成神经、肌肉的疲劳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心肺机能的疲劳。 此供能系统的动用一是当磷酸原系统供能近枯竭时,二是需氧氧化系统不能满足运动强度对能量的需求时,三是当运动的肌肉缺氧时,在高强度激烈运动中显属第一种情况,故此能力训练应采用次极限运动强度为宜。强度过高动用磷酸原,偏低则动用需氧氧化系统供能。 3.练习的持续时间。因糖酵解反应的发动需要肌细胞液中的肌酸(C)及 ADP,AMP 的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达最大功率的时间均在运动开始后 3050s 之间。因此,练习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 30s,但也不宜超过 12 min。若采用少于 30s、大于 lo s 的高强

7、多次数的练习,那就必须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此来补偿每次练习所引起糖酵解供能的不足。以保证使整个训练课中的练习基本上达到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另一个重要的是要在 LA 的堆积的条件下进行运动以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这一系统的训练采用高强度、短距离的间歇训练法的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主项及超主项次最大强度跑,这是专项的竞赛需要。 二、训练的密度 密度的要求有二:一是不要大到使运动员很快陷于筋疲力尽的状态,造成练习强度的降低,技术动作的破坏,或完成不了预定的运动量,二是要保证肌肉中有相当浓度的 LA 堆积,因为 400m、800m 赛跑是在抗酸性的条件下跑完全程的。为提高机体的抗酸能力就需将训练的密度严

8、格控制,弄不好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1.练习的总量 抗酸能力决定了训练的运动量相对要大,但由 3 需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 2.训练的密度。密度的要求原则是:不能大到让糖酵解参与供能的比例增加过多,免使机体过早进人疲劳状态。一般心率恢复到 120 次/min 左右,当然这也要因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等而有所差异。 3.训练总量。需氧竞技能力在代谢上说主要是抗有氧代谢疲劳能力,从生理上说是抗心、肺等内脏功能及肌肉的抗疲劳的能力。要使心肺等内脏功能及肌肉需氧代谢能力得到足够的大。近年来,不主张总是用一次训练课就使运动员练得全身筋疲力尽,而是主张用数次课的总和使运动员达到预定的相当的疲劳程

9、度。但每次课的总量一定要达到使运动员有一定程度的疲劳。 对训练的适应能力身体条件、性别年龄、体型及体质心理条件:对训练的态度、毅力平运动性质、运动量与强度、持续时间、总量、技术难度质量、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氧气及能源的供给能力。(1)摄氧量:肺通气量、换气量、每搏心输出、心率;(2)血管弹性;(3)血红蛋白;(4)缓冲能量;(5)神经体液的调节能力呼训练环境、高度、气温、气压、温度、空气成分、场地、器材、观众、对手、教练对氧及能源的利用能力,运动肌肉需氧代谢的能力。1)能源的贮存与摄取;2)需氧代谢的活动;3)肌肉的结构及化学组成;4)神经、体液的调节能力及缓冲能量;5)人体的需氧竞技能力(有氧竞技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